分享
大口黑鲈病害及防控措施(中)_杨先乐.pdf
下载文档

ID:2371244

大小:897.80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口 病害 措施 杨先乐
专 家 讲 座2023.4栏目编辑 陈 倩杨先乐1,李罗新2(1.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0236;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223)二、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是因病原体(或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大口黑鲈新陈代谢失调,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鱼的正常生命活动被扰乱。导致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虽然有众多的原因,但基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是传统的、宏观的观点,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包括致病因素)、环境以及大口黑鲈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病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二是微观的观点,大口黑鲈微生态系统严重失去平衡,导致病害发生,其中病原或致病因子起主导作用。1.病原、宿主及环境的相互作用(1)病原因素。目前发现危害大口黑鲈的病毒仅有虹彩病毒和弹状病毒,前者属于DNA病毒,后者为RNA病毒。目前发现对大口黑鲈产生危害的细菌主要有气单胞菌、诺卡氏菌、柱状黄杆菌、爱德华氏菌、洋葱霍尔德氏菌等,除诺卡氏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外,其余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气单胞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对大口黑鲈危害大的真菌为隶属于水霉目的水霉、绵霉、鳃霉和丝囊霉,此外还有导致溃疡综合征的镰状镰刀菌。大口黑鲈的寄生虫中有的是极其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有的是具有体节和体腔的节肢动物,不同种类寄生虫的结构和生活史差异很大。目前发现对大口黑鲈造成危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属于原生动物的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锥体虫、小瓜虫、杯体虫、累枝虫、毛管虫,属于蠕虫的指环虫、异形锁钩虫,属于甲壳动物的锚头鳋、鲺、钩介幼虫等。(2)宿主(大口黑鲈)因素。大口黑鲈具有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重要防线,它们受到宿主的遗传性状、生理机能、年龄和性别、营养水平、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大口黑鲈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则明显增强。疫苗的接种是有助于大口黑鲈获得性免疫增强,使大口黑鲈在与病原体的抗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原因造成大口黑鲈机体的损伤,会破坏它们抵御病原入侵的天然屏障,为病原体感染创造条件;大口黑鲈的种质以及养殖中的饲养管理会对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产生主导性的作用。这些都是宿主与病原体对峙中不可轻视的因素。(3)环境因素。大口黑鲈的养殖环境决定着病原体的滋生、消长以及传播,也会影响大口黑鲈的生理状况,导致大口黑鲈应激反应的发生。养殖环境主要由自然因素与生物因素决定。(4)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人为因素决定着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趋向,池塘条件、设施配置、养殖密度、管理措施等均受人为因素支配,从而影响病原的滋生和消长,宿主的营养和健康、养殖环境的优劣调配着病原、宿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养殖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为因素调整着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的利弊关系,使病害的发生概率在一个最小的限度。2.微生态平衡失调关于大口黑鲈疾病发生“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分析,其重要观点是:大口黑鲈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独立个体,它必定要与有害的、有益的或对其没有明显作用的各种生物并行存在,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对宿主具有两重性,既有生理作用也有致病作用,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即使是正常或有益的微生物,在宿主体内外种群失衡时也会致病,水域环境中存在一定量的病原体时也不一定要彻底清除,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有益菌、有害菌的观点进行疾病是否发生的评价;微生态平衡存在定性(如非肠道菌进入肠道)、定量、定位(如肠道菌转移到呼吸道)、定主(如环境中某些微生物转移到养殖对象体内)的问题;在自然水域中,大口黑鲈的人工养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11DOI:10.14184/ki.issn1004-843x.2023.04.049栏目编辑 陈 倩专 家 讲 座2023.4破坏微生态平衡的过程,要获得最佳的养殖效果,就是要在新的养殖环境中使其达到并维持新的平衡;微生态平衡会受到宿主的类别、年龄、性别、习性、生理功能、发育情况、营养条件、应激反应、创伤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受到气候、温度、酸碱度、化学因素、人为操作带来的环境因素影响,以及水域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这些因素一旦超过某一阈值,平衡状况就会打破;微生态平衡失调后,矫正并非轻而易举,因此大口黑鲈疾病发生后要获得有效的控制并非能用 1 个简单的“神药”“神方”可解决。当然维持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的微生态平衡,人依旧起到主导作用。在某种层面上,用微生态平衡失调的观点解释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的选择更具有指导意义。三、大口黑鲈病害的防治1.生态防治(1)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如目前采用的大口黑鲈养殖池塘中套养大规格的鲢、鳙、鲫,就会起到调控水质、达到适宜大口黑鲈生长环境的目的;又如蟹鲈混养使大口黑鲈和中华绒螯蟹在不同栖息空间、时间以及生态层活动,大口黑鲈排泄的粪便成为养蟹所需水草的营养,降低大口黑鲈对水体的污染,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大口黑鲈的健康生长。此外还可根据病原体对宿主的选择性实行轮养,实行合理的养殖密度、放养规格以及放养时间也是构建良好生态养殖模式的重要内容。在疾病流行季节或疾病发生后,还可通过改变投饵方式(如疾病流行期间少投,而疾病未发生前或发生后多投的“凹字形投饵”模式)、减少投饵量、改变投饵地点等也是构建生态养殖模式、防止疾病发生和蔓延的手段。(2)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护以及良好水体水质的调控与管理。保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就是要使大口黑鲈的生态环境与正常微生物群落形成一种有利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过程,使疾病很少发生或不会发生。我国渔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的“看水养鱼”实践就是生态防治的最好诠释。水质的调控常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方式。物理调控包括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和上下对流;定期换水,排除底层有毒有害污染水,注入新鲜水,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泼撒膨润土或沸石粉等吸附剂,通过吸附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中的浓度。化学调控通过泼洒增氧剂、稳定性的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等氯制剂,以及用镁盐和磷酸盐以化学方式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生物调控可利用菱、藕、水草、菊花江蓠、孔石莼等水生植物以及泼洒地衣芽孢杆菌、荚膜红假单胞菌、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进行调控。(3)微生态制剂的合理与安全使用。大口黑鲈所用的微生态制剂依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使用目的分,有生长促进剂、免疫促进剂、治疗剂、水质改良剂等;按菌种分,有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酵母菌制剂等;按菌种组成分,有单一制剂和复合制剂;按剂型分,有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按物质组成分,有有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4)病原体生物抑杀防治技术。目前以“生物渔药”手段进行生态防治的技术已有较多试验性的成果,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生长,如某些乳酸菌通过分泌细菌毒素、过氧化氢,产生有机酸(乳酸、乙酸、丙酸、丁酸等)降低肠道pH,抑制有害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通过裂解杀灭病原微生物。噬菌蛭弧菌能通过定位、穿入、细胞内繁殖和释放4个过程完成对宿主病原菌的裂解,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丁酸梭菌在抑制有害菌、降解水体有机质及有害物质、调节水体和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黏膜免疫以及促进鱼对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起着较大作用。较多试验证明具有独特噬菌特性的噬菌蛭弧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裂解率高达70%以上,可以显著降低鱼感染而患病的死亡率。此外有人还发现了一种噬锚头鳋生物,可以吞噬水体或鱼体上寄生的锚头鳋。通过竞争作用抑菌。某些微生物能通过生物种群生态间的竞争,抑制水体中有害致病菌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目的。这些防治技术虽还未在大口黑鲈病害防治中普遍采用,但显示出它的广阔应用前景。(待续)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