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_张涌泉.pdf
下载文档

ID:2370981

大小:1.79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敦煌 疑难 词语 涌泉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张涌泉1 刘 丹2(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敦煌变文多用当时口语,俗字俗词,纷繁复杂。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对以变文为代表的敦煌文献中的疑难词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考释,既对前人研究成果作补充,也对前人研究中的未解之谜作解答。现摘取其中和变文相关的条目共计十条,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关键词:敦煌 变文 疑难词 俗字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22)04-0032-08变文作为我国失传已久的一种通俗文学体裁,正如郑振铎所说“这个发现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史的探讨,面目为之一新”;同时由于变文采用的是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字,保存着大量的口语资料,它对于推究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变文发现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整理校勘、字词考释论著达几百篇之多,扫除了阅读理解中的大量障碍,也为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但由于变文写本大多残缺不全,图版清晰度不高,俗字丛杂,口语纷乱,辨识解读不易,有待后人解决的疑难问题仍然很多。自 2000 年开始,在一些前辈学者的督促鼓励下,我们开始了 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 的编纂工作,变文等通俗文学作品是该词典收词的重中之重。经过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此书即将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书中既汇集了前贤的许多研究成果,也凝聚着我们自己的很多研究心得。现把其中与变文有关的一些疑难字词考释的条目摘选如下,敬请方家指正。(说明:本文采用以下三个缺字符号:“”指古书原文缺字;“”指古书原文某字存残形或字形模糊无法确认;“”指古书原文此行上部有残缺,又无法判定具体字数。)【浑塠自扑】S.2614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见母吃饭成猛火,浑塠自扑如山崩,耳收稿日期:2022-06-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文献语言大典”(2001ZDXM740005)作者简介:张涌泉(1956-),男,浙江义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刘丹(1993-),男,湖北恩施人。讲师,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23鼻之中皆流血。”其中的“浑塠自扑”异本 P.2319 同,BD3789(北 8443,霜 89)作“浑塠自仆”。S.3711V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发遣连(车)匿却回归,朱鬃白马泪双垂。车匿闻言声哽咽,浑塠自扑告夫人。”BD3024(北 8437;云 24)八相变:“至于北门,忽见一人,归于逝路。四支全具,九孔(常流),卧在荒郊,胮胀坏烂。六亲号叫,九族哀啼,散发披头,浑塠自扑。”此词又见于其他敦煌写本文献。P.4654 佛母经:“尔时忧婆梨告言:佛母,佛母,我如来大师昨夜子时舍大法身,入般涅槃,故遣我来告诸眷属。尔时佛母闻此语以(已),浑塠自扑,如须弥山崩,遍体血见,如波罗奢花,闷绝躃地。”其中的“浑塠自扑”异本 S.1371、S.2084、S.3306、S.6367、P.2055、P.2066V 等卷同。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尔时忧波离奉世尊敕语,往忉利天请母,摩耶夫人以闻世尊灭度,浑塠自扑,如五须弥山崩,遍体血见,闷绝擗地,良久乃惺(醒)。”按:玉篇土部:塠,同“堆”。“浑塠”指整个身体作一堆儿,形容“自扑”的状态。佛教有所谓“行自扑法以为灭罪”,其状“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即所谓“浑塠自扑”。敦煌文献又有“举身自扑”一词。如 S.2614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既见孃孃别,恨不将身而自灭。举身自扑太山崩,七孔之中皆洒血。”P.3627汉将王陵变:“王陵既见使人说,肝肠寸断如刀割。举身自扑似山崩,耳鼻之中皆洒血。”S.2073 庐山远公话:“于是道安起下高座,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又云:“于是相公闻语,举身自扑,匐面在地,更不再起。”亦见于传世佛经。如三国吴支谦译 菩萨本缘经 卷中一切持王子品第三之余:“妻闻是语,其心迷没,举身自扑,闷绝躃地。尔时菩萨以水洒之,水洒之后还得醒悟。”西秦圣坚译 佛说睒子经:“父母闻之,举身自扑,如太山崩,地为大动。”为此词之早见者。考 汉书严助传“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颜师古注:“举,总也。言总天下乃至京师皆弃也。”慧琳 音义 卷二三惠苑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卷音义:“举体燋然,刘兆注仪礼 曰:举,毕也,尽燋。言举体燋者,遍体也。”“举身”谓全身,整个身体,“浑塠”与“举身”含义略同,也就是佛教自扑法“五体投地”的“五体”。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以“塠”为“搥”字之误,释作搥击,恐不确(敦煌写本多见“浑塠”,罕见“浑搥”)。“自扑”指猛然投身于地,表示极度悲伤。敦煌写本中屡见,如 S.2428 佛说延寿命经:“八国诸王皆自扑,血汗流泪如暴雨。何期大师入涅槃,我等凡夫更久住。”P.2257 太上大道玉清经 卷二:“须臾之顷,一切河海悉皆血沸,五帝地祇震动大地,同其悲苦,金石流泪,草木拥雾,源泉逆流,大地出声,殷殷如雷。地中众生,心意战栗,目不能瞬;飞鸟堕落,走兽自扑;五帝地祇两眼流血,遍洒大地;地及河海,一时变赤,犹如丹霞,足经八月而色始变。”传世文献亦多见,如姚秦鸠摩罗什等译禅秘要法经 卷中:“(尔时行者)昼夜六时,忏悔诸罪。心内毒蛇,复更踊身腾住空中,口中有火,欲吸摩尼珠,了不能得。如前失捨,自扑于地,身心迷闷。”其中33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的“自扑”后带上了表示地点的介宾结构“于地”,其义可见。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 卷十二“占察经二卷”下云:“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依 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称“自扑法”是“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可见“自扑”是一个倒地的动作。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七八 经律异相 第七卷音义:“自,庞邈反,搏也,高举投于地也。从手、僕声也。”“”即“扑(撲)”的异体字,据慧琳所释,“自扑”大约本是一个从高处跳投地面的动作。据此,“浑塠自扑”应是指整个身体倒仆于地,表示极度悲伤。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释作“搥击全身,自投于地”,恐怕只说对了一半。【留贱】S.2073 庐山远公话:“是时远公来至市内,执标而自卖身。是时看人三三作队,五五成行: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实是不曾见有!”按:“留贱”疑当读作“流贱”,指流亡他乡的微贱之民。“留”“流”古通用。P.2187 保护寺院常住户不受侵犯帖:“连粘留传,合于万固(古?)。”其中的“留”敦煌文献通读字 读作“流”。S.4654 舜子变:“夫人唤言苦瘦(瞽叟):妾有姑(孤)男姑(孤)女,流在儿壻手顶(底),愿夫莫令边(鞭)耻。”其中的“流”敦煌变文集 括校为“留”。故“留贱”可读作“流贱”。文选班彪 王命论 “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李善注:“流隶,流移贱隶也。”“留(流)贱”殆即李注所谓“流移贱隶”也。新唐书白居易传:“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流瘠”指逃荒的饥民,可参。【名部】S.2614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太山都要多名部,察会天曹并地府。文牒知司各有名,符印下来过此处。”例中的“名部”项楚谓当作“名簿”,“名簿”即名册。按:上揭引例中的“名部”应是指重要部门。P.4093 甘棠集贺官:“尚书道著昌辰,功宣名部,坐拥旌旗之贵,行闻襦袴(后缺)。”唐元稹 元氏长庆集 卷四八制诰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惟尔煚洎堪等,皆践台阁,亟历名部,号为良能,俾分两地之忧,伫听二天之谚,煚可使持节饶州刺史,堪可使持节澧州刺史。”其中的“名部”义皆同,可证。汉语大词典 失载这一意义的“名部”。【陌刀】43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关于“自扑”的含义,可参看杨同军 释“自扑”及相关词语,敦煌学辑刊 2005 年第 4 期,第 97-101 页。王继如、吴蕴慧 敦煌文献通读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年,第 250 页。项楚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第 27 辑),1985 年,第 16-24 页。S.2144 韩擒虎话本:“皇后问言:将军今夜点检御军五百,须得阔刃陌刀,甲幕下埋伏。”P.3451 张淮深变文:“然后收军遮逆虏,陌刀生拥入敦煌。”又云:“儿郎气勇,胆颤肉飞。陌刀乱揊,虎斗。”此词又见于其他敦煌写本文献。P.3841V 开元间州仓粟麦纸墨军械什物历:“壹伯玖拾伍张枪,伍拾陆面弩弦,玖张戎袒弩弓,叁拾捌口陌刀,壹阡壹伯玖拾伍只弩箭。”P.2488 秦将赋:“谷深涧远,山峻天高。陌刀下兮声劈劈,人声枉兮沸噌噌(嘈嘈)。”按:汉语大词典 收有“陌刀”条,释为“长刀”,引 旧唐书 等三例,其中所引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六载 例“仙芝以郎将高陵李嗣业为陌刀将”下胡三省注引 唐六典 云:“武库令掌兵器,辨其名数,以备国用。刀之制有四:曰仪刀、曰障刀、曰横刀、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考 唐六典卷十六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原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斩)马剑。”即胡三省注所本。“陌”应该是一个记音字,字书作“銆”。玉篇金部:“銆,莫伯切,銆刃,军器。”释义“銆刃”胡吉宣 玉篇校释 作“銆刀”应该是对的。P.5531 大唐刊谬补阙切韵 入声陌韵莫白反(与“陌”字同一小韵):“銆,銆刀。亦作百 刂。”集韵陌韵:“銆,銆刀,兵器。”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卷四十一上唐高宗“永隆元年春三月,以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讨突厥,平之”元徐昭文考证:“初行俭至朔州,谓其下曰:抚士贵诚,制敌尚诈。乃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持陌刀劲弩,以羸兵为之援,且伏精兵于险要以待之。”元王幼学集览:“陌刀,陌 本作 銆,广韵 注 銆 莫白反,玉篇 注 銆 莫陌反,并训銆刀,军器也。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两刃刀,长大,名曰拍刀,疑 拍 字误。”王幼学谓“陌刀”之“陌”本作“銆”,当是。其所引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拍刀”事载 旧唐书阚稜传(百衲本):“阚稜,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其中的“拍刃”中华书局标点本同,清武英殿本改作“陌刀”,所附考证云:“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刀。臣德潜按:唐六典 有陌刀,长一丈,即斩马刀也。今改正。”所谓“拍刃”武英殿本考证及王幼学集览引作“拍刀”应该是对的,“拍刀”的“拍”其实也应该读作“銆”。集韵陌韵:“、拍,击也,或从白。”“拍()”“陌”与“銆”同在莫白切小韵,“拍”“陌”应皆即“銆”的记音字,“拍刀”“陌刀”应皆即“銆刀”。S.5437 汉将王陵变:“中军家三十将士,各执阔刃蓦刀,当时便喝:来者甚人?”其中的“蓦刀”袁宾谓应作53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陌刀”又称“长刀”,参看郑炳林 敦煌写本 张淮深变文 所见兵器陌刀考,载 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汉语大词典 有“拍刀”条,释“刀名,古代兵器”,列在 pi 音之下,恐不妥。“陌刀”,“蓦”“陌”同音通用,近是。这个“蓦刀”也应该校作“銆刀”(“蓦”也在莫白切小韵)。从上述资料来看,“銆刀”应该是阔刃或两刃长刀,步兵所持。不过“銆刀”的写法主要见于字书或韵书,却几乎未见实际用例,“銆”或“百 刂”也许是辞书作者根据形音化的原则为“拍刀”“陌刀”“蓦刀”所造的后起专字。就语源而言,这个字也许来源于“貊”。胡吉宣 玉篇校释“銆”字条疑“銆刀”“为北方貊人之刀,犹今之蛮刀、缅刀也”,极是。“貊”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少数民族句丽(又作“句骊”)的异称。后汉书东夷传句骊:“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隋书东夷传百济:“百济自西行三日,至貊云。”句丽的一些特产往往被冠上地名“貊”,如上引 后汉书 的“貊弓”。又如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