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2273
西魏
隶书
写本
文字
书法
问题
研究
法藏敦煌 P.2273 西魏大统十四年释法鸾隶书写本文字与书法问题研究黄 卫(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本文对法藏敦煌西魏大统十四年(548)释法鸾隶书写本 P.2273 的书法文字问题作了一些梳理与研究,认为释法鸾的署书具有类似印篆的独特性,四行题记不仅纪年明确,而且反映了当时的写经校对装潢合作机制,经文书体复杂,隶书、章草、楷书都有许多例字,整体应属“隶楷”或“楷隶”,俗字丰富,可供俗字典编撰采拾。关键词:P.2273维摩诘义记 隶书 署书 俗字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22)04-0082-07法藏敦煌西魏大统十四年隶书写本 P.2273,是一件有着明确纪年的佛经义记,对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卷写本原件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彩图见于该馆数字图书馆(共 27 图),黑白图见于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第十册(共 29 图)。一一、内内容容问问题题本卷敦煌写本,根据卷末的尾题,我们可知为 维摩诘义记 卷第一。所谓“维摩诘义记”,是 维摩诘所说经 的研究心得,全帙凡八卷,隋代慧远(523-592)撰。慧远与天台智顗大师、嘉祥吉藏大师并称为隋代三大师。维摩诘义记 即 维摩义记,又称 维摩诘所说经注维摩义疏,收在 大正藏 第三十八册。本著初阐明声闻、菩萨二藏,并举出渐、顿二教之别,而判 维摩经 为菩萨藏顿教之法轮;收稿日期:2022-10-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敦煌集部文献校录整理与研究”(19VJX128)作者简介:黄卫(1988-),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第 1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309-323 页。维摩义记,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38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第 421-518 页。28次释 维摩经 之经题,以下次第阐释文义。本卷敦煌写本,是 维摩诘义记 的卷一部分,卷首略残。由于本卷写本抄写于西魏大统十四年,与慧远撰著的时间很接近,因此是目前已知 维摩诘义记 的最早版本,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图一 P.2273 维摩诘义记 卷第一之首图二 P.2273 维摩诘义记 卷第一之尾历史上有两个名号为“慧远”的著名高僧,一位是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开山祖师,与本卷所抄写的 维摩诘义记 并不相干。然而,毕竟名号完全相同,因此敦煌宋初抄本 庐山远公话 把东晋庐山慧远与隋代净影寺慧远合二为一,编写出许多故事。另一位是隋代净影慧远(523-592),祖籍敦煌,世居建38法藏敦煌 P.2273 西魏大统十四年释法鸾隶书写本文字与书法问题研究黄征、张涌泉 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52-297 页。兴郡高都霍秀里(在今山西晋城市境内),为中国佛教地论宗的重要代表人物。隋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为他建立净影寺,故又被称为净影寺慧远、净影慧远,与天台智顗大师、嘉祥吉藏大师并称为隋代三大师。此外,历史上还有南宋杭州灵隐寺慧远,与本论题没有关联,此从略。二二、年年代代问问题题本卷写本卷尾有题署云:“大统十四年十月五普济寺陈法鸾写记。”这一行字与前面的文字笔迹相同,为同一个人所写,因此题记为真,毋庸置疑。大统(535 年正月-551 年十二月)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年号,西魏使用这个年号历时16 年余。元宝炬死后废帝元钦和恭帝元廓都没有自己的年号,因此大统也是西魏唯一的一个年号。大统十四年在历史上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侯景之乱爆发。侯景之乱是指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 548 年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 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大统十四年十月五”,“五”字下应该是省脱了“日”字。造成省脱“日”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面的“普”字引起的。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有时候脑子里想着下面要写的字,就引起了混乱。因为“普”字的下半刚好有个“日”字底,很容易引起关联。三三、署署书书问问题题在本卷写本的卷末,除了“维摩诘义记卷第一”的题署,便是四行涉及人名的署书。从右向左分别是:1.“释法鸾”;2.“共检道人昙朗奉师即竟”;3.“僧法师释”;4.“大统十四年五普济寺陈法鸾”。这四行署书,第二行、第四行书体一致,笔迹相同,大小与尾题、正文相合,而第一、第三则字形加大,字体不同,具有突出显示的意味。下面分别辨析。1.释法鸾图三 释法鸾释法鸾,俗姓陈,是本卷写经的实际书写者,因此从书法上来说,释法鸾是西魏大统年间的写经书法家。这个署名用了非常特殊的字形,乍一看是古文字,仔细看又是楷48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佛光大藏经编修 佛光大辞典(增订版),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2014 年,第 7601 页。书笔法,其应为释法鸾大统十四年抄写完 维摩诘义记 之后署书的。这三个字之所以被识读为“释法鸾”,除了字形的细心辨别,还有写卷末尾“大统十四年五普济寺陈法鸾”的题记与之相印证。古代僧尼虽然都姓“释”,但是早期也可以连出家前的俗姓来称呼的,所以这里“陈法鸾”的名字是表示释法鸾俗姓陈。我们把这三个竖写的字分切横排,加大对比度,突出字形笔画,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三个字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很高的书法学研究价值。是什么原因要把自己的名字写成这么特别?字体来源是什么?都值得探究。这三个字的写法,看上去像是篆刻字形,作了笔画的特别设计:“(释)”字左半“米(釆)”的四个点位,笔画都不是我们熟悉的点撇撇点(丶丿丿丶),而是九十度折转的半框和“弓”形“巨”形;而“释”字的右半,中间的一竖“丨”作 L,最后的一横“一”作,都有个九十度直角的尾巴。这种笔形从哪里来的?经过考索,我们发现是把隶书俗字的笔画用楷书的折笔表现出来形成的。例如隶书“引”字,有作等形,右边从甲骨文、小篆以来都是一竖“丨”,箭的象形,而俗字把箭形“丨”变成了撇捺连书的奇特笔形,失去了原有的象形特征。再看“(法)”字,左边的三点水“氵”,前两笔“丶”都改成小短横“”,第三笔的提笔改成“凵”,右半边的“去”则第一横变成“凵”,最后“厶”变成扁口。“(鸞)”字中间的“言”,第一笔“丶”变成小短横“”,第二笔横画“一”变成扁“凵”,下半字“鳥”变成“馬”上多一横。尤其突出的是,字两边的绞丝变成了双口吕。总结以上分析,这个署名采取的造字法,就是在原来隶书笔画基础上,把斜画都拉直折转成横竖直角形,以达到字形方方正正的效果。这样的字形,敦煌文献中为仅见,属于特殊形态的俗字,不具备推广应用的意义。那么,作者为何要煞费苦心写出这么几个字来呢?这就要跟“署书”联系起来说才能说得清楚。署书是古代对题署文字的专称,包括榜题与书卷标题、名刺职官之类。敦煌署书是敦煌汉简名刺职官与敦煌壁画榜题、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标题及其官员等职衔题署之类。署书作为秦汉“八书”之一,历来没有被解释清楚,书法家们多以“大字榜书”来对应,其实有失偏颇。如果仅仅是字的大小不同,署书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八书”之一。署书的最大特征通常是比左右前后的字要粗、浓、紧,非常醒目突出,排列紧凑,连为一体,不易拆分。东汉许慎在其 说文解字 自叙中记述了秦代“八书”,即八种书体。他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摹印是篆刻印章的特殊字形,署书则是题署专用的字形,它们不一定有书体上的巨大差异,但是会有字形特征上的不同。这个署书,从字形设计的角度来看,跟“摹印”的设计非常相似,58法藏敦煌 P.2273 西魏大统十四年释法鸾隶书写本文字与书法问题研究详见黄征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974 页。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卷 15,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 766 页。可能就具有代表印章的意思。古人为了突显姓名,也为了防伪,在署名的时候都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有身份的人,例如官员,批文署名要特别防止别人仿写,以至于产生后世的“花押”,其特征颇似今日明星老板们的签名,一阵缭乱之后,谁也模仿不像。敦煌写本中的“鸟形押”就是典型。S.4453 使帖寿昌都头张孽罗赞副使翟哈丹等:“淳化二年十月八日帖。”此一鸟形押根据结构分析,应该是“辶”内着“鸟”或着“隹”“翟”之类的字形。“辶”内着“鸟”,未見其字,相似者则有“边”字,例如津艺 3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无量无边。”“边”写作“”;甘博 004-3 贤愚经:“时有大臣从外边来。”“边”写作“”。如果是“辶”内着“隹”(“隹”亦“鸟”也),则是“进”字;如果是“翟”,则可能是翟姓某人的姓名合文。有鉴于此,“释法鸾”的署名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特有的一个署书。由于这种奇特署书具有较高的防伪功能,因而在这件 维摩诘义记 的手写本末尾加上这么个署书,应该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与尾题的其它三行署名相比,这个署名是最特别的。推论起来,这三个字应该是释法鸾本人的签名,表明他确认了这件写本。2.共挍检道人昙朗奉师即竟这一行字,表明 维摩诘义记 抄写完毕之后,至少有两人进行了抄写本与底本的核对校订工作。“挍检”就是“校检”,校验核查的意思。“共挍检道人昙朗”是指共同参与校验核查的人名叫昙朗(释昙朗),而释昙朗的校对工作是“奉师”进行的,也就是说是遵循师父的指令来做的校对。释昙朗的师父是谁呢?很可能是寺庙的住持,没有写他的法号。“共挍检即竟”,表示校对核查完毕了。佛经的抄写,都是需要核对底本的,如果有一字抄错或抄漏、颠倒,就需要改正,有的时候甚至整张纸都要抽换。隋唐时期比较正规的抄经,都有一整套人马参与,在抄写完之后有一页纸专门记录负责人、写经生、校经人、装潢手的姓名和职衔之类。写经制度的严格,也说明当时的佛教虔诚度极高。3.僧法师释这一行题记,应该是种省略的表示法。“僧”是僧某某,“法师”是法师某某,“释”是释某某。为何不把各位的法号都写出来?肯定不是不知道法号,而是觉得不重要,没有必要一一写出来。这行题记虽然看不到具体信息,但是却也告诉了我们,抄经过程中还有其他协助人员参与其事。4.大统十四年五普济寺陈法鸾这一行题记是 维摩诘义记 的写经生释法鸾写的,但是署名是“陈法鸾”,而不是“释法鸾”。陈法鸾与释法鸾是同一个人吗?是的,因为早期僧人经常在法号前面加上自己出家前的俗姓,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来历。这大概是由于僧人多了,有的法号会因重复而混淆,加上俗姓就比较容易区别。68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详见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574 页。四四、书书体体问问题题所谓“书体”,是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之类,还包括介于两种书体之间的楷隶、行楷、行草等。那么本卷写本应该属于哪一种书体呢?我们把敦煌写本粗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隶书时期,一个是楷书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是隋代,因为隋代开始流行标准的楷书。隋代的楷书与唐代的楷书基本上相同,但是隋代的楷书笔画显得较为粗浓,唐代的较为瘦劲。这是因为隋楷流行在隶书时期之末,受隶书肥笔的影响还非常明显。释法鸾写的本卷 维摩诘义记,隶书特征还很明显。我们就以卷首的这张图来分析。属于典型隶书的字例如:这十字属于一般的隶书字形,横向取势,尤其是以浓重的右向出笔为特征,基本上集中在末笔。“蚕头燕尾”是隶书的基本特征,但那是汉代文人蔡邕等人在民间隶书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八分”书体,民间隶书基本上只有燕尾而没有蚕头。敦煌写本隶书可以说完全没有“蚕头”的特形。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因为,一者回锋不符合实际应用写字“便捷”的原则,二者写经字形本身就很小,才小拇指甲那么点大的字形中如果还要回锋入笔,技术上也有很大的难度,尤其写隶书都是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