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行为的异化与反思_周亚萍.pdf
下载文档

ID:2370362

大小:1.42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体 时代 大学生 朋友圈 自我 呈现 行为 异化 反思 周亚萍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中自我呈现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周亚萍(),女,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复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社交中自我呈现行为的异化与反思周亚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在理清复媒体自我呈现概念和网络社交中自我呈现行为的基础上,以微信朋友圈为场域,对大学生网络社交自我呈现异化现象:理想化与本真的自我呈现下脆弱而割裂的自体,现代焦虑与超脱的自我呈现下生活与成长的停滞,主我与客我迷失下的混乱的自我同一性,假经验与真体验自我呈现下空洞的价值认同等展开分析。并根据所述问题进行反思,在网络社交情境背景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自我意识教育、网络平台打造、从虚拟到现实的回归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和措施。关键词网络社交;自我呈现;异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一、问题提出复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交方式迅速演化到数字化生存模式,而微信凭借着庞大的用户数量、多元、灵活的社交体验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交舆情表达场域。这种虚拟空间充当了社交用户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中间介质,作为多元信息呈现的载体它不仅作用于个人的思想,还作用于庞大的而复杂的物理环境和群体智慧。网络社交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现实生存和数字化生存环境中重构着自我呈现的方式。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史覆盖最完整的群体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青年群体面临的信息更多元、价值的选择更自主,行为的参与更直接,自我呈现的方式更丰富,基于网络化的生长背景这一群体极易衍生出具有数字时代特有的行为组织方式和内心体验的新规律。而网络社交中的假精致、炫富、泛娱乐、看客行为、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呈现内容和方式无不演绎着虚拟与现实相互映射的人类内在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悄然变化。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生态概览白皮书中选项“别人晒幸福,影响我心态”的在一年间认同数量增长了,并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这表明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个体自我呈现信息已经对场域中的其他个体的情绪、认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镜像代表,网络社交中自我呈现的异化可能导致社交行为、人格、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选择等自我异化的产生。这种影响泛化可能催生社会群体病理现象的产生与激化。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微信为社交场域,自我呈现异化行为为切入点探讨网络社交的现象及问题,理清背后的发生机制和心理成因对青年群体网络社交内涵导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二、自我呈现的概念二十世纪 年代以来,自我呈现逐渐被学术领域关注,自我呈现“”的概念以及理论是基于社会符号互动理论()的基础上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提出,在其所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认为:自我呈现是在“艺术的舞台”中进行表演的行为,并且在其理论中把社交的场景划分为“前台”和“后台”。认为自我呈现是人们在透露个人信息时通过信息的可选择性在他人心中形成某种理想形象的期望过程。干预他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认识自己,并不断地通过展现自我改善在他人心中的自我形象。在复媒体时代变化了的时空感影响和渗入传统的人际互动,戈尔曼理论下的前台和后台在复媒体时代演变成网络社交平台为中介的情景环境,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网络社交平台不再是完全化的虚拟空间,而演变成嵌入真实生活的半虚拟情境。现实关系延伸到虚拟网络,微信功能的个性化创新可实现人们借助平台各种符号建构出个人呈现的景观特征。一方面个体并不是把生活中所有的状态都呈现在“前台”的社交舞台,而是根据自我期待的标准,精心策划生活中的表现,呈现策略服务于个体期望在他人心中的自我印象。另一方面个体也在发展社会交往中发生自我的构建与解构并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呈现。所以本文中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概念是一种人设呈现,并且可以对这种人设进行控制和修饰,这种自我呈现不是简单的印象管理而是在呈现互动中既包含自我对人设的期待,也包含他人、社会对这个人设的期待。青年群体在这种期待下进行各种戏精表演,并展现出对“票房”、点赞和评论的向往,在此过程中对个体自我的概念形成也产生着深邃的影响。三、社交媒体异化的概念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后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不同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诸学者的解释也不同。“异化”一词的哲学理念首次由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用来表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认为异化的概念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人制造的产品变成反对人类自己的特殊性及特殊关系。异化的活动中,人的主体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控制,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全面发展,甚至是发展畸形。结合异化理论,在智能网络科技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的异化是人在依赖其进行广泛而便捷的社交活动同时,也被社交产品反客为主的牵制和“驯化”。以微信平台为例:一方面在复媒体时代下符号呈现成为微信社交的主要手段,用户在平台产品可提供的呈现工具下被模式。平台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已经开始变为一种异己力量的存在 物的异化。另一方面在微信平台“主体”缺位的符号化的呈现过程中,网络社交中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自我景观化的自主探索局限,主体被各种符号呈现所控制的自主性的丧失 人的异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媒体的使用提升了自我认知,拓展了社交圈子的同时,对主体呈现的理想化,社交圈层化,信息茧房化,自我景观化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异化呈现反而束缚了作为人本质的能力的发展,影响自体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价值观念的选择,现实社交被弱化等对人的异化现象,特别是对青年群体是一个需要理性对待的难题。四、网络社交中自我呈现的异化(一)前台表演的“理想化”与后台“本真”呈现异化:脆弱而割裂的自体在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中社会学家()根据个体所呈现的内容,将自我呈现方式分为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积极的自我呈现是一种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在自我呈现的内容中具有修饰性,有失真实性,而真实的自我呈现的呈现内容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我呈现,是一种真实自我状态的展现。从呈现策略角度来看,真实的呈现是一种更为自我协调的呈现方式,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更为自我包容、接纳和谐的状态。积极的自我呈现相对来说更具有防御性。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中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自我呈现策略,更愿意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隐藏自己消极的、真实的一面。一方面,个体希望表达社会期望的自我,呈现出积极的生活状态,积极关注社会时事,关心社会公平,维护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孙行()认为个体为了维护形象,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经过精心选择、慎重考虑后展示出的自我形象。辛文娟、赖涵、陈晓丽()研究发现,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比较积极、向上的内容是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时的常用倾向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表现出更加的积极自我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对自我暴露有所保留,在公众自我形象、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呈现出的自我是一种“理想化”自我。他们的表演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实际上那不是他们行为全部行为,也不具备这种价值。特别需要注意到青年群体在追求极致的理想化自我与现实碰撞时,这种虚幻的自我立刻成为自我沉重的负担,但为了维持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不得不关注他人的点赞,社会的主流评价。为了获得现实中权威的支持,不得不抑制真实自我的需求和表现,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这种自体的割裂引发自我整合的危机导致个体失去了个体独特的性格、兴趣、天赋能力,丧失了维持个体生存统一性的内在中心力量及青年在奋斗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无限创造可能性的力量源泉。(二)表演崩塌下“现代焦虑”与“超脱”呈现异化:生活与成长的停滞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社会竞争压力、家庭阶层观念、现代技术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情感、价值观念、生存选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焦虑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普遍的情绪。在网络社交媒介的作用下各种多元文化的交汇和冲突、生活失调内卷担忧的表象得以表达,焦虑情绪表达的外化在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中得以强化。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面临诸多和自身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的选择时这种现代焦虑就更加凸显。而大学生面对生活、人际、学业、就业等压力在现代焦虑的驱使下在自我呈现中寻求安慰理解,总体呈现的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成为追求积极生活呈现表演者和奋斗者。另一种趋向:在自我表演“崩塌”理想化不能的状态下对真实自我的否认,贬低、谴责与憎恨转而形成一种超脱的自我防御,用一种谦虚的方式站在道德的高点对自我进行否定。在微信的自我呈现上表现为自己和自己生活的旁观者,看上去“与世无争”颇有智慧的样子,但不是一种真正健康的超凡脱俗,而是一种真实自我的保全,以退出追求真实积极的生活与成长为代价,给人以内心平静的假象。这本质是个体收缩退行的过程,导致对真实的生活缺乏意义感和动力感的倦怠和逃避,导致青年群体对美好人生追求和自我成长的停滞危机。(三)分延时空下角色扮演“主我”与“客我”的呈现异化:混乱的自我同一性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呈现过程,既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一 种 自 我 构 建。自 我 构 建 的 概 念 最 早 由 和 于 年提出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自我时,会将自我放在任何参照体系中进行认知的一种倾向。人们或是将自我看作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实体,或将自我置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一部分”,米德认为,自我呈现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行为,主我、客我在自我呈现过程中进行互动以构建理想形象。埃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的发展中指出同一性的建构包括明确你是谁、你的价值、你未来选择的方向。在分延时空下由于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流动性,个体拥有不同自我的平行身份,这些角色中的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体”我,它同时包含了客体对主体的投射幻想,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更加明显:一是“主客”我身份混淆导致自我身份迷失。自我的构建需要对自我呈现中表现出的主体自我在社交活动的反馈中进行对再确认。由于主体塑造“我”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客体的视角和期待,导致了自我构建过程中主体的非完整性。在他人的刺激和自我印象管理多重动机的驱使下,可能会陷入萨特所谓的他者境地,进而导致其角色扮演呈现出鲍曼所提出的“液态化”特征 身份和角色不断地在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理想自我与他人所期待的自我之间来回切换。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交情境中的“真实自我”与在网络社交中展现的经过美化的“虚拟自我”中不断地转换身份,在频繁的身份转换下两者的边界混淆不清,自我形象不能得到确认,真实的自我迷失,自我同一性逐渐被消解而引发主体迷失现象。二是虚假满足导致自我认同迷失。大学生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积极、完美的自我形象。当个体过度沉溺于这种虚假的自我形象时(金盛华等,;,),个体常聚焦自我相关的积极信息,易形成积极自我膨胀错觉,同时在朋友圈的圈层效应下形成信息茧房化,发生自我认同偏差。三是大量社会刺激导致价值导向迷失。媒体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便利,当今社会最凸显的特征就是“多元”。生产方式、经济成分、就业渠道、价值认同等诸多“多元”的交汇冲突无不充斥着社交媒介的空间。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年轻大学生的思想无不产生着现实的影响。这种现象也内化到了每个个体身上,在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对多元的价值观念,更开放的社会环境的同时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自我价值还没有成熟和稳定反而会使自我处在更焦虑、茫然的情境中,为了防御这种焦虑不经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就盲目地内化他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念,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被迫延迟(四)符号互动下“假经验”与“真体验”的呈现异化:生命价值选择肤浅化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迁移了知识技能、人生经验的习得方式和途径,弱化了代际教育中所施加的规训,成为大学生习得和构建自我逐渐变成主要信息渠道,舶来经验代替真实体验而缺少了从真实的生命经验中内化价值观念的过程,逐渐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