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性与理性的融通_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路径_范炯.pdf
下载文档

ID:2370235

大小:1.31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感性 理性 融通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生态 美学 认知 路径 范炯
感性与理性的融通:当代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路径,范炯邵献平【摘要】感性与理性融通的认知路径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形塑中国特色与中 国形态生态美学理论的独特取径。中国共 产党自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凭借此认知路径及其效应,建构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 学。紧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实践,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 认知路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呈现非均 衡性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通过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 方法,实现了感性与理性认知路径的高度统一,从而强化了中 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美学意蕴与价值,有利于促进其从建设美丽中国 的指导思想向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国际化理论转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 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 态美学成为其处理特定历史实践行为 与自然关系的指导理论。在生态美学中国化、当代化的时 代要求下,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美学结合中国生态实践生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随着中国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这一概念得 到愈来 愈多的关注,并引发了学术视角的争论,即是需要用一种 主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开展探究,还是要用客体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来进行探究。有学者 主张 马 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从人类主体性出发的生态审美意识集合,强调从人的感性认识与审美兴趣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关键词】中国语境;马克思 主义;生态 美学;认知路径本 文为江西 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 年 度青年项目“中央苏区时 期中 国共 产 党卫生防疫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范炯,女,井冈山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 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理论 与 实践 研究。邵 献平,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 教 授,博士生 导 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研究丨美学进行研究另外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本质属于生态中心的哲学观,需要遵循生态审美的抽象规律与 生态 哲学的理论视角展开探究?。也就是说,在这一方看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都是生态 美学的不同表现而已。近年来,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外学界对其关注程度的提升,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识论的探究成为渐趋重要的命题。本文 拟初步梳理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识论的研究观点,进而辨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 国化”这一概念的发展变化,以期探究其基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体间性审美认识论,进而推进该命题的深人研究。一、海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识论的研究海内外学界主要遵循感性、理性以及两者融通的不同认知路径观照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独特内涵,即在生态实践中,美的内在意蕴并非是先验的主观意识集合,而是对处于生态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具体生态实践活动的美感集合。生态美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反 映着人作为生态美的同一性主客体对自身自然性存在的自我认知。福斯特在其马克思与地球:一种反批判(?书中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有两个环节需要依次进行。其一,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感性特质,认为其从认识论上而言,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非感性美学的彻底否定,因此可以将其称为马克思唯物主义感性美学。其强调资产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美学的特征是异化的存在,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就是彻底解放所有人的感觉和品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主张通过“感性”概念来融汇主体与客体,从而赋予冷冰 冰的自然界以主观这一观点 主要是以 曾繁仁、程相占等学者为代表,坚持马克思 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主张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根本因素,注重从人类主体地位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主要代表作参见:曾繁仁:生态美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年;曾繁仁: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济南:山东 大学出版社,年;曾繁仁:生 态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程相占:环境美学概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年;程相占:中 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年。这一观点 主要是以大卫?哈维、福斯特等 学 者为代 表,他们坚持认为 马克思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的概 念框架,可以将马克思视作为一个根本的生态思想家,同时他们提出马克思 生态美学将人类与自然 的对立叙述为种历史条件,大致上符合通行的生态中心论。主要代表作参见:,;,。,:加,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认知的可能性。感性概念作为对象性活动的认知工具,是贯通主客体认知实践活动的桥梁。这一观点实质是将人类的 主观认知能力通过实践途径投射于自然界,将其概念化为与人类紧密相连的客观存在。其二,注重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人的感性审美。在福斯特看来,唯物主义美学强调了社会个体的感性审美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审美关系总和相联系,而这种社会审美关系总和又构 成了真实的、感性的审美方式。“以一种活跃的、物质的相互依赖的形式,在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中实现的”,因此,对马克思而言,感性是人类审美实践不可脱离的条件,这 意味 着拥有“自我之外的感性对象个人的对象”。保罗?柏克特()在其马克思主义 与 生态经济学一走向一种红绿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继续遵循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物质第一性的认识方法,主张马克思的分析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的强有力的生态控诉以及对自然财富的正确估价。顺应这一认识论的指导,柏克特将其研究结论归结为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物质积累与生产条件方面的危机。与这种“实践化”或“感性化”的观点 相异,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更为注重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经验化”或“理性化”认知。曾繁仁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实践观包含着浓厚的生态审美意识,“这实际上是通过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克服,成为生态审美观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马、恩所创立的唯物实践观中包含着明显的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英国考文垂大学哲学系学者约翰尼斯?勒斯勒()也认为,感性认知并不是导致知识生成的必然途径,只不过诉诸经验的对象与特征使得感性知识更为易于理解。感性认知只是在追踪经验的作用时发现其可以对满足命题知识发挥一般条件(例如证明)方面的贡献。外部主义者主张知觉经验在产生知觉信念的过程或能力中起着因果作用。内在主义者提出知觉经验提供了证据或理由的独特来源。他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常识认识论分析。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歪曲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感性经验和感性知识之间的解释性联系。除了上述两种认知路径,还有学者提出要遵循感性与理性相融汇的方式认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菲利普?凯恩()在其马克思的方法、认识,:如汾他,吵?尺尸,曾繁仁: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中国式 文艺现代化研究论和人道主义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三个鲜明特质:其一,其认识论具有本质统一性。这一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充分体现,也是学者们探讨这篇文献的研究焦点。其二,经验是被意识所理解与验证的。意识是关于 现实生活的思想流程集合。随着 物质生产而决定与改变,意识表达的实际世界也随之被改变。这个改变过程的经验是可验证的。其三,抽象源自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马克思认为实证科学只关注总结最一般的结果,抽象源自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抽 象概念有助于排列历史材料,而难以整齐地修剪历史。从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生 态美学认识论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意蕴在于“以人的感性建立与自然界的审美关系,人在自然的世界中重新获得美的体验,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对复归人的感性审美”?。同时,还意味着中国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存在认识路径争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到底是用一种感性认知的视角去考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用一种理性概括的视角去探究?这是进一步深化中 国特色与中 国形态生态 美 学思想所必须回应的核心问题。在回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晰感性认识论与理性认识论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基于上述研究观点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感性认知路径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就是强调通过感觉、知 觉来理解与把握生态世界美的形象的生成与呈现。美的形象总是处于一定的感觉、知觉之中,而美的意识也一定会受到主体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要准确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 的美,需要依赖感觉与知觉去直接接受与把握其美的内涵与形象,生成感性的审美意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 生态美学理性认知路径,可以发现,学者们尚未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有的学者强调运用价值理性的认知路径,有的学者则注重运用 彻底批判的理论认知路径。总体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理性认知路径的叙述都较为单薄,难以在其应用下深刻概括出马克思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美的关系 的实质。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路径的实质,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流变进行较为深人的概括,以期深究理性认知路径的实质,并由此探讨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通的可能路径。,:,相雅芳、高国希:马 克思生 态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及话语体系构建,宁夏社会科学年第期。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方式的中国化就一般意义上的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而言,从其自身发展历程来看,其体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观念论的彻底批判,消除了理性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形而上学色彩,让生态美学成为直面现实社会生态实践的思想建构,被感性所吞噬的“生态美”由此得以获救。实 际上,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在中 国的发展已经呈现出革命与建设、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融通的特质。所谓“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国化”,在其初始意义上,一般将其追溯 到五四时期。从李大钊的“劳动创造美”到 陈独秀的“写实主义美”,这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在为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引人积贫积弱 的现实社会世界找寻适当 的认知路径而努力。然而,他们提出的美的相关概念更多是停留于社会革命带来的精神层面提升,尚未将其美的概念投射于社会生态领域。毛泽东第一个关注生态美在革命场域中的表现,他在谈到革命时期的生态建设时提出:为了保障田地生产,不受水旱灾之摧残,以减低农村生产,影响群众生活起见,最便利而有力的方 法,只有广植树木来保障河坝,防止水灾旱灾之发生,并且这一办法还能保护道路,有益卫生,至于解 决日常需用(如木柴木炭)之困难,增加 果物生产,那更 是与农民群众有很大的利益,况中央苏区 内空山荒地到处都有,若 任其荒废则不甚好,因此决定实行普遍的植树运动,这既有利于 土地的建设,又可增加群众之利 益,现 值初 春之时,最宜植树,特决 定以下办法。各 级政 府必须切实执 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生态美”本身成为了实现革命利益的具体路径之一,人类生活与自然生产的和谐之美本质在于“增加群众之利益”。也就是说,要“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追求进行转变,通过绿化达到自然景观的再造,使人民能在丰衣足食的同时,又能够生活在优美的环境当中,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毛泽东的相关论述表明,感性认知注重的是理解与接受生态美的现实价值本身,而不是这一价值在现实场域中表现的多维样态及其理性要素。理性认知更注重探究人类与自然和谐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编:红色中华全编(整理本),第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刘镇江、肖明: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 的二重性及其启示,湖南社会科学年第期。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研究系产生的 审美意识与美学印象,关注美的意识在感性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与 知觉。两者统一与融汇于革命型生态实践进程,使得“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都是颐和园、中山公园”。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 国化的发展已经确证了其认识论的演变,那就是从感性认知转变为感性与理性共生、实践与理论共存的双重路径的融汇,而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并重关系,自然成为其中 国化进程中生态实践与生态美的关系 问题的深切折射。从这个视角探究,所谓感性认知 与理性认知两种认知路径的单独应用已经没有必要。实 际上,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