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多重
交织
渔父
形象
陈蕾
第29卷第1期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9,No.1Feb.,20232023年2月众所周知,“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十分经典的形象。从先秦到明清,“渔父”形象几经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映射着时代精神、文人风貌的演变。同时,“渔父”形象演变与我国文体的演进相关,从早期诗骚到明清戏曲,“渔父”频繁地出现在文人笔下。一方面,这与我国古代“临水结庐”的自然习惯紧密相关,也与“渔父”本身天然地与“水”“舟”等意象结合在一起有关;另一方面,就“渔父”较“樵者”“耕者”而言,与自然作伴,更具浪漫情愫,使这一形象成为文人笔下智者、逍遥者、超脱者的化身。俞陛云曾说:“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溪,讽灵均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多矣。”1160从古代文学作品所载来看,“渔父”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隐逸形象,承载了古代文人官场失意后的梦想。然而,“渔父”形象作为象征文化意义的符码,其多重演变与时代背景、文人精神风貌等密不可分,其不仅仅是隐逸形象的代名词,还具有古人最本真的侠义情怀。因此,从“渔父”形象在历代的演变中,可一窥“渔父”这一“隐逸”及“狭义”形象中所代指的人性的本真。目前,学界对“渔父”形象的思想内涵、类型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志啸2137与 一文专门比较了 庄子 渔父 楚辞 渔父 两篇作品的内在相通之处,认为 楚辞 渔父 受 庄子 渔父 启发而创作的作品。孙明君325中“法天贵真”说刍议 一文认为 庄子 渔父 中提出的“法天贵真”突破了庄子思想的框架,吸纳了儒家思想因素。李世忠4124逐臣的悲鸣论苏轼的一组词 一文主要探讨了苏轼 渔父 词中体现的悲天悯人的抒情特色,并认为这组词是词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生活剪影。辛馨583中“渔父”形象再塑造的文化内涵 一文以赵熙作品 渔父辞剑 为中心,认为赵熙所书写的渔父形象是其人生态度、政治选择的多重交织的“渔父”形象探赜陈 蕾(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摘要:“渔父”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也象征了无数失意文人隐逸洒脱的梦想,“渔父”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渔父”在 诗经 中是真实的捕鱼者和垂钓者,在 庄子 楚辞 中成为潇洒旷达的世外高人、智者,在两汉魏晋中的“渔父”形象进一步将“仕”“隐”的生活方式进行结合;渔父”在唐宋诗词中成为高频词汇,成为文人笔下旷达出世、高傲孤洁、忙里偷闲的代名词;在明清戏曲、小说中化身为具有侠肝义胆的勇士。“渔父”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其文化内涵在时代变化中被继承和改写的过程,体现了“渔父”形象在人性上的一定复归。关键词:“渔父”;形象;演变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3)01-0101-06收稿日期:2022-08-30作者简介:陈蕾,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文献。DOI:10.19831/ki.2095-7394.2023.01.004反映。与渔父相关的单篇作品研究众多,在此不在加以赘述。关于对渔父形象的分类研究也有诸多成果,如:邓伟明6140浅析宋元明时期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王开东8102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解读741、杨灿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从绘画、文学等分类角度专门论述渔父的潇洒、隐逸形象。从历时的角度有张骏翚9136试论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的古今演变、郑瑞霞1034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原型及演变 等论文,前者主要关注渔父隐逸形象的古代来源以及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后者探讨渔父形象从人生引导者到隐士高人再到绿林好汉的变化过程。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却较少关注“渔父”作为时代文化符码,其内涵在不同时代作品中相应地发生的变化。故而笔者以时间为序对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阶段性嬗变进行考察,以补既有研究的缺失。一、先秦到魏晋:“渔父”形象“由实到虚”的转变在先秦到魏晋的典籍中,有关“渔父”的记载很多。在 诗经 中,“渔父”是以捕鱼为生的乡野渔民和悠闲舒适的垂钓者;在 吕氏春秋 中,“渔父”是“醉翁之意不在鱼”的钓誉者;而在 庄子 和楚辞 中“渔父”是假托对话、潇洒飘逸的世外高人;在魏晋,“渔父”形象与魏晋士人的人生梦想、品格追求相联系。“渔父”之所以能被赋予诸多内涵,与渔者惬意浪漫的劳作方式有关。“渔父”天然地与自然、闲适的意趣紧密关系,才能由现实的劳动者完成“由实到虚”的意象转变,并开启了魏晋文人借“渔父”抒发避世情态的潮流。(一一)诗经诗经 中真实的捕鱼及垂钓者中真实的捕鱼及垂钓者水是万物之源,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使捕鱼打捞和农耕樵采成为先民获取生活资源的重要方式。诗经 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的大量诗歌反映底层百姓的劳作生活。诗经 中的多数诗篇均与“水”相关,使得“渔父”这一真实的劳动者形象自然地出现在诸多诗篇中。在周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鱼成为了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如 小雅鱼丽 中记载:“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11511-512此诗描写宴饮与喝酒盛况,席面上既有肥美的黄颊鱼,又有鳊鱼、鲇鱼、鲤鱼等。另外,诗经 中关于捕鱼、垂钓的方式也有详实的记录。如 邶风 谷风 中:“毋逝我梁,毋发我笱。”2102诗句中的“梁”是用石头筑成的鱼坝,用来拦截水流和游鱼;而“笱”是捕鱼的工具竹篓。另有 邶风 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2130,以及 卫风 硕人“施罛濊濊,鳣鲔发发”2181,表明渔网已成为捕鱼打捞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诗经 中不仅有描绘真实的“捕鱼打捞”劳动场景的诗歌,还有借垂钓抒发情感的诗篇。例如,卫风竹竿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2193以及 召南 何彼襛矣 云:“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263两首诗都借真实“垂钓”寄寓抒发情志,卫风竹竿 借想象自己与心爱之人垂钓溪边的场景,抒发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召南何彼襛矣 借垂钓所用丝线的珍贵喻指门当户对的婚姻。诗经 中借“垂钓”之乐表现写真之意,但此时的“渔钓”还未虚化成为“隐逸”“潇洒”的意思。(二二)“)“渔父渔父”劳动逐渐虚化劳动逐渐虚化,钓钓“誉誉”不不钓钓“鱼鱼”在 诗经 中“渔父”是真实的劳动者、垂钓者,既借捕鱼获取生活资源,也借垂钓之乐抒发个人情志。如前所述,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者而言,渔父的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因此,“渔父”劳动在文人笔下逐渐被虚化,使“渔父”成为不在意具体“鱼”的钓“誉”者。从钓“鱼”到钓“誉”,既与“渔父”自由散漫的劳动方式有关,也与“钓”字本义相关。说文解字注:“钓,钩者,曲金也。”12713墨子鲁问:“魡者之恭,非为鱼赐也。”13454左传:“善钓者,香其饵;善罗者,好其媒。”1433“渔父钓誉”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其最早的源头应是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在 左传 吕氏春秋史记 等均有记载。如 吕氏春秋 观世 载:“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15130史记 云:“大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161480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102第29卷详细记载了姜太公以隐求仕,而逢文王,后辅佐明君改革内政,外兴产业。姜太公钓“誉”不钓“鱼”的成功案例,被后世文人争相传誉。渔父通过“垂钓”而达到“逢明君”的目的,与“垂钓”这一逍遥超脱、自然无为的行为相关。对世俗尘世的淡然,可以获得对时政人世更深层次的思考,使之更容易获得明君的赏识,而有所作为。正如 吕氏春秋云:“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间之所。”6130因此,历代文人如李白 梁甫吟、白居易 渭上偶钓、王安石 浪淘沙令 均对吕尚“钓名”的行为做出了肯定。可以看出,姜太公的行为在文人中具有相当的示范效应这使“渔父”垂钓的雅趣开始与入世的政治情怀结合,渔父“垂钓”“捕捞”的真实劳动逐渐被虚化。(三三)“)“渔父渔父”形象完全虚化形象完全虚化,与文人隐逸与文人隐逸相联系相联系然而,无论是 诗经 中的“捕鱼者”“垂钓者”,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鱼”的钓誉者,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渔父。从 诗经 到“姜太公钓誉”,“渔父”已由真实的劳动转换为借“垂钓”这一高雅异行来沽名钓誉,渔父的劳动形式已不是重要的表现方面,淡泊、宁静、洞察世事的品质成为“渔父”的主要特征,将其真实劳动虚化。在 庄子渔父 楚辞渔父 中虚拟了一个世外高人般的“渔父”形象,在劳动虚化的基础上,“渔父”其人被虚化,真正完成了“渔父”形象“由实到虚”的转变。庄子 渔父 中虚拟的渔父与孔子在河边相遇,对孔子进行劝导。孔子一生致力于“饰礼乐,选人伦”,在渔父看来这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楚辞 渔父 中虚拟的渔父形象是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17286之时偶遇。此时,屈原在政治上遭受迫害,却心忧楚国,渔父劝导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8287庄子 楚辞 中的“渔父”有诸多相似之处,庄子渔父 在结尾处渔父刺船乃去,延缘苇间,而 楚辞 渔父 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两位渔父仿佛虚无缥缈的世外高人,不执着于尘世。楚辞渔父 中体现的无拘无束、自然清静的思想与 庄子 渔父“不拘于俗,法天贵真”的思想内涵是相通的。它们强调的是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提倡自然天真。所以,“渔父”形象经由 庄子 楚辞 中塑造实现虚化,后世与“渔父”相关的隐逸之风也由此发端。后世文人以 庄子 楚辞中虚拟的“渔父”形象为开端,将“渔父”作为潇洒飘逸的代名词。庄子 楚辞 虚化的“渔父”形象,在两汉魏晋与“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渔父”隐逸主题;“渔父”形象所代表的清静无为、自然潇洒的气节在两汉魏晋时期蔚然成风。汉代选贤任能时,将品格德行纳入选拔标准。“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史举孝廉。”182051在东汉时期,风气更盛,据记载:“驯至东汉,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19102“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其中“廉”所代表的“廉洁”之风,与“渔父”隐居气节尤为相似。因此,汉代士人隐居为“渔父”事例较先秦时期增多,此时的“隐”与“仕”息息相关,像薛方、逢萌、严光、周党等都是隐逸之士的代表。“渔父”的隐逸、无为的精神成为文人不断追求、建构的精神高地。二、唐宋:“渔父”虚化、隐逸形象的成熟与定型唐宋是“渔父”隐逸形象发展的成熟与定型期,“渔父”开始成为士大夫的精神象征。这与唐宋时期独特的政治环境有关,也与唐宋时期文化氛围、文人风貌息息有关。首先,在思想文化氛围上,唐宋时期受佛教及儒家“适时而隐”的观念影响,隐逸之风更盛。同时,多元的文化环境使隐逸之风也成为士人的人生选择之一。其次,在经济上,唐宋时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充裕的物质文明为士人提供了隐逸的必备条件。政治环境的变迁则是导致士人隐逸的直接原因。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时的政治环境混乱,内有宦官专权乱政,外有藩镇虎视眈眈;随后的北宋新旧党争纷争不断,南宋末期外族入侵。这些政治动荡使诸多文人在人生际遇中屡屡受挫,进而失意于仕进,出现了大量贬谪文人或仕途无望的隐居者。这时期的“渔父”形象又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陈 蕾:多重交织的“渔父”形象探赜第1期103(一一)淡泊世事淡泊世事、怡然自得的怡然自得的“渔父渔父”享受精神的愉悦,是士人追求的人生状态之一。文人选择做淡泊世事、怡然自得的“渔父”,隐居溪山、桃园等依山傍水之地。一方面,是因为唐宋文人多向往清幽宁静的世外桃源生活。他们希望不被世俗打扰,独自享受生命的宁静。这是唐宋文人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他们为自己构筑的精神家园。另外,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文人隐居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唐宋时期的文人常在诗文中多为书写“渔父”隐逸生活的乐趣和清幽。唐代释德诚 拨棹歌:“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2041诗人以月光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