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_祁昊天.pdf
下载文档

ID:2369635

大小:942.46KB

页数:2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家安全 系统 理论 刍议 祁昊天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年 第期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祁昊天 内容提要基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可以在理解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实现学理层面对国家安全总体性和安全领域多维、多元、多尺度集成的阐释与把握。国家安全学的学理建构需要兼顾宏观体系化与微观精细化的要求,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探讨的复杂系统转向已具备从自发向自觉、从零散向体系的基础和条件。推动国家安全学科的系统化学理探索也拥有跨学科系统路径研究的对标、参照和借鉴可能。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角度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在充分承认不同领域特性和细化其关联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局部与整体安全的动态平衡,并避免必要干预的缺失与追求绝对安全这两种极端。必要干预是在开放系统中降低安全环境失序风险的前提,也是避免机械论与还原论对国家安全总体性产生破坏的基础。强调效率与适应性的平衡,避免控制与安全的绝对化,则是统筹国家安全、尊重其涌现特征并加强总体韧性的保障。关键词国家安全学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理论复杂自适应系统复杂性理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邮编:)感谢 国际政治研究 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从学理角度理解国家安全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全球视野下,政治、经济、技术、意识形态、自然因素等因素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愈加复杂化,维护安全和秩序成为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国家安全工作在领导体制、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安全学的设立因应这一大趋势,是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其他国家超越传统安全的政策主张或学术观点存在共性,即强调多领域和新领域,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外交、情报等狭义安全范畴。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又有其特殊性,对于总体性的强调使其内涵迭代能力更强,更为强调跨域集成与融合。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国家安全的学理研究在近年积累了大量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学理与政策的平衡、总体性的内生逻辑、领域分类及关联等方面,均亟需更为全面、自洽和具有创新性的学理建设工作。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要求下,这一工作既要体现传统学科与知识体系的交叉性,更要凸显新时代理解国家安全的总体、综合、集成、融合和复合特征。安全的内涵既有丰富性、多维性和可迭代性,又蕴含着主客观结合、内外关联、领域兼顾等属性,要求突破狭隘、孤立、不平衡的目标追求。随着全球化动力的改变、科技变迁的影响、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与演化,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的交织互动,在世界某个区域或安全领域出现的挑战与冲击都可能发生扩散,在动态互动的网络中形成共振。国家安全各领域的底层因素愈加复杂,是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如将国家安全理解或管理为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其体系与进程所要面临的失序与失控风险也会增大,本质上是一种熵增现象。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重大自然和地缘事件的冲击及其次生影响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与此相对,在认识和实践角度的学理探究与政策介入亦可使国家安全成为更加开放的系统,增加系统内外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表现为安全治理、风险管控和多安全领域协调。这种系统的开放性能够对冲失序的必然性,抵消或避免熵增的挑战,为国家安全乃至全球安全注入稳定和秩序。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及其持续的学理阐释便是为国家安全这一系统提供开放性的方式之一。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期唐士其、于铁军、祁昊天: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国家安全研究 年第期,第 页。王缉思: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第三章),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年版;贾庆国:对国家安全特点与治理原则的思考,国际安全研究 年第期,第 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国家安全作为学科其基本属性同样是总体性的,这便自然指向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非不同安全领域的简单罗列与叠加。作为整体系统的局部、组成部分或复杂系统科学研究所谓的“组元”(),无论是安全领域还是影响因素,都无法通过机械加总而实现总体系统属性。这是由日益复杂的安全领域联动、因素交织和行为体互动所决定的,也是国家安全学成为独立一级学科的理论底色。总体性的要求可以将安全的综合、复合与集成特征置于复杂系统的认识框架下进行阐释。社会科学研究与政策响应可相应地加强对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的探求和应对。不同于现有一些安全学诠释体系的还原论基础,将整体切割为基本组元,也不同于极端强调整体而忽略组元的整体论,本文希望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弥合这两种路径,从个体及整体的关联性出发探讨作为复杂系统的国家安全。一、机械还原论与系统转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新安全格局的建立与国家安全学的设立,使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分别向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展,已形成具有全面性和融合性的思想与实践指导。对新安全格局的强调具有重要的时代性、普遍性和必要性。世界政治与安全场景的互动主体越来越多元,互动越来越深入,安全领域之间的联动越来越复杂,加之全球化动力改变、科技变迁、地缘政治与经济动荡、全球意识形态结构与趋势不稳定等诸多因素,使得在学理上需要一种能够融合传统各单一领域的安全理论体系,在政治和政策响应上需要一种能够统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唐士其、庞珣:综合安全论:风险的反向界定和政治逻辑,国际政治研究 年第期,第 页。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政策节点,参见新华社: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第 一 次 会 议 召 开,习 近 平 发 表 重 要 讲 话,:,;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 国家安全战略纲要 ,人民日报 年月 日;中 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主席令第二 十 九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学位 号),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学位 号),年 月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筹各领域的模式。大安全的思考与应对具有普遍性与普适性,是国家安全动力与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例如,冷战时期美国对“国家安全”概念的建构,政策和机构层面的调整以及学理研究,将军事、外交、经济、产业、社会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统筹在国家大战略的框架之下,日本与北欧国家在 世纪下半叶对“综合性”安全的理解与实践等等,都意味着狭义安全不再是现当代国家思考和处理国家安全事务的最优框架。在当今国际、国内不同安全场景下,某个特定时间、空间或议题领域出现的不稳定、挑战与复杂情况都更有可能发生扩散,生成大范围、动态的影响网络,增大全球体系的不稳定风险。如将不同安全领域视为封闭环境,不利于应对这种熵增挑战。面对局部挑战需要从整体着眼,通过对领域、资源和行动主体的集成,实现安全管理与治理的目标。将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的高度,并不必然意味着狭义、负面的“安全化”倾向,但也需处理好安全的边界与度。“安全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当某一个主体面临“生存威胁”时,政府所采取包括非常手段在内的应对措施便拥有更大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一涉及不同公共议题“安全化”的过程便可能导致过度政治化与政府公权力滥用的风险。而安全化后的议题则可能成为维护这一权力扩张的威胁基础。若过度安全化成为公共治理标签,则权力的约束机制确可能受到侵蚀。“安全化”理论的担忧有其合理性,需避免过度安全化,但对于安全化的过度焦虑与排斥则可能忽视不同场域、层次和主体在安全议题上的平衡关系,忽视不同安全主体的需求差异。这样便更加不利于安全治理的总体统筹。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与社会在资源动员与调配方面各有优势,需对具体安全领域的权责与分工加以细化,避免“沦为泛化的安全话语,无法成为治理内容”。世纪的全球化演进和挑战、新技术变迁的冲击与影响以及多元行为体的复杂互动,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安全挑战与治理的总体化、复合化和融合化趋势。国家安全学的学理搭建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推进国家安全研究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现有诠释体系也存在逻辑性、体系性和自洽性良莠不齐的情况。在政策层面,十多个安全领域的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期于铁军:霸权的护持: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研究,国际政治研究 年第期,第 页。,:,:,杨华锋: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情报杂志 年第期,第页。划定兼顾了逻辑与政治、体制、政策关切的选择,体现了交叉性,具有政策指导意义。而学理探讨则不能停留在罗列领域,需对总体性进行深入阐述,对融合、整合、复合的特征进行体系化探讨,这样才能完成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搭建学理体系的使命。目前,不同诠释和理论建构方案在传统与非传统、旧与新安全环境的差异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共识,且较多为从领域角度入手的学理和学科底层架构诠释探讨。但在具体的领域划分与领域间关系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第一个差异在于领域分类。不同诠释方案的分类基础并无本质差异,绝大多数都基本遵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进行划分及拓展。虽有个别诠释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如依照现有学科领域并对每个领域附加安全相关研究及实践探索,其内核依然是既有共识所指向的多领域划分方式。但在应纳入哪些具体领域方面,则存在思路上的差异。领域分类可以表现为以下四种:首先,一种领域划分方式从国家安全自身的边界与内涵着手。这类观点分为强调纵向历史观与横向边界观。历史观路径强调安全与国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相生关系。边界观重点在于国家安全与其他安全的关系,如全球安全、国际安全、公共安全。不同的分类方式既体现了不同学者的思考,也反映了学科差异的自然偏重。这种界定方式为思考国家安全的内涵与边界铺垫了必要基础,但并未充分解释边界属性的内在逻辑。其次,强调超越国家安全自身的边界进行定义。如将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加以区别,将国内情势与国外环境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安全领域的拓展弹性得到近乎无限的延伸,但同时也模糊了“国家安全”本身的界限。这种分类基础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关于学科发展更具颠覆性建议,如将国家安全作为学科门类进行建设而非仅仅停留在学科层面。这种泛安全化的趋向固然强化了“安全”的重要性,却可能同时降低安全作为政策和学理框架的指导性、指向性与可操作性。如此过于泛泛的安全化,实则可能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现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李文良:国家安全学: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及其未来发展,情报杂志 年第期,第 页。孔锋等:国家安全学:从理解核心概念到设计发展路径,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年第期,第 页。刘跃进:论“国家安全学”的门类地位与“情报学”一级学科问题,情报杂志 年第 期,第页。关于安全门类的讨论,参见刘跃进:论“国家安全学”的门类地位与“情报学”一级学科问题,情报杂志 年第 期,第页;梁怀新:交叉学科门类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路径分析,情报杂志 年第期,第 页;颜烨:安全学:基于总体安全观的学科门类战略探索,中国软科学 年第期,第 页。实安全要求相抵触。再次,分类基础与国际惯常使用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分类没有本质差别,将以国家为行为及目标主体的安全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等列为传统安全,将其他以社会、人员以及新政策和技术领域列为非传统安全。最后,分类方式对安全领域本身进行模糊化处理,用大安全概念,为安全的覆盖范围给予最大自由度。这种分类是与政策基本阐述最为接近的,但从学理扩展角度而言,操作性较低。例如,一种方式是在允许安全领域灵活度的前提下从环境、关系和功能三个层面对不同领域进行在归类,但是不同类别中的基本要素只是对政策层面领域划定的复述。以上分类方式具有一个共通点,便是在安全主体、安全场景和安全实现方式等问题上可将划分体系与维度进一步清晰区分。这一细化工作是下一步深入学理探索的前提。第二个主要差异是对于不同领域间关系的理解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