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
加快
构建
中国
纪录片
话语
叙事
体系
思考
唐俊
90 2023年第3期(总第419期)当代电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给所有文化艺术形式都提出了方向和要求。纪录片兼具非虚构性、影像性、人文性和艺术性,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亦需加快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的提升,从跟跑到并跑,并寄望未来的领跑。这是一个内涵丰富、需久久为功的工程,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一、话语框架:彰显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观社会学理论认为,话语是一种基于某些假设的特定言说和思考方式,可影响和形塑人们对某个话题的理解和行动,因此与权力紧密相关。话语框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中外,纪录片创作生产均基于特定的话语框架,否则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依托。话语框架的形成受到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与纪录片这一注重思想内涵的影像文体内在契合。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观,是中国纪录片话语框架的内核,既贯穿古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为现实中的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赋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跨文化传播中效果较好的纪录片作品,有不少恰恰是生动彰显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哲学思考,提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例如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局限于表现烹饪技艺,而是从最初始的食材入手,反映人和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地理纪录片第三极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延续保存,这均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表达。在YouTube平台反响热烈的李子柒系列纪实短视频中,同样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建构了打动海外观众的东方田园故事。此外,中国式价值观中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主张家国一体同构,倡导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在一些取得良好对外传播效果的纪录片中,这种中国式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体现。如由五洲传唐 俊 张延利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思考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助力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维度和多层面展开,要彰显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观,形成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话语框架;要从“宏大-封闭”转向“个体-开放”,打造具有说服力和渗透力的话语策略;要注重从优秀传统艺术中承继创新,建构凸显中国气派和范式的叙事美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引领新兴形态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在国际纪录片的对话和竞争中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关键词:中国纪录片 话语框架 话语策略 叙事美学 叙事模式DOI:10.16531/ki.1000-8977.2023.03.00591播中心牵头国际合拍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中,记录了全国各地民众向祖国70周年送上的祝福,展现了家与国的同命相依和休戚与共,也使海外观众受到感染并产生共情。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纪录片话语框架中的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旨在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承继和发展。研究者指出,纪录片国际表达应从“中国不一样”向“寻找共同点”的叙事和价值归旨转变,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构成,可供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发掘和表现,如“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对于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疫情类纪录片对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生态类纪录片对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随着各种双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以及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的应运而生,为中国纪录片丰富话语框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上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价值源泉和极为丰富的拍摄资源,将构成未来中国纪录片话语框架的核心内容。二十大前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协调各省局、省台推出了微纪录片系列我和我的新时代,讲述了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群众切实拥有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取得了热烈的反响。一个个大主题、微视角的鲜活故事,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性典型展示,如拼图般汇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图景。未来,用真实典型的影像、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话语框架,反映踔厉奋发、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将成为中国纪录片的重要使命。二、话语策略:从“宏大-封闭”转向“个体-开放”在叙事学研究中,话语和故事构成叙事的两个基本层次,话语主要涉及“是怎么叙述的”,包括各种叙述形式和技巧。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必须坚守政治和文化立场,但在话语策略和方式上应进一步强化受众意识,尊重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纪录片学习苏联“形象化政论”的模式,在主题主线类纪录片中形成了“宏大-封闭”的话语方式。宏大表现为全知权威、大开大合、高举高打,人物故事即使有也仅作为论据而穿插。封闭则体现为直接阐述观点、得出结论,多提供单面信息,很少予人探讨和回味的空间。事实上,中华文化一方面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讲求“大音希声”“润物细无声”的辩证观念和话语技巧。尤其是对外传播的主题性纪录片更应注重话语方式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促进传受相通、编码和译码的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长期以来,一些外宣纪录片“宏大-封闭”的话语方式较多,在不少外国观众的印象中,中国的形象多以国家和集体呈现,普通个体似乎被隐藏和埋没在背后。然而,个人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正是最能够引发共情、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例如扶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就是以大视野、小切口的话语策略,讲述了几位均为农民出身、从事不同职业的普通中国人如何通过不懈的追求改变自己与家乡贫困命运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事实上,国家和集体正是由千万鲜活的个体所组成,普通劳动者追逐梦想的轨迹融为一体,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恢宏进程。如果海外观众从心底接受了这些向往美好生活的个体,就更易接受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因此,主题主线纪纪录片研究92 2023年第3期(总第419期)当代电视录片应当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化道理为故事,让普通民众更多成为表现的主体,多通过典型的个体故事折射出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这样的作品更有利于打通文化和制度的隔阂,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使海外观众可感可触。封闭性话语常常体现为解说词强势驾驭画面,形成一个个闭环,导致宣教色彩较浓厚,而 柴米油盐之上 注重以参与观察、跟踪拍摄为主的方法来讲故事,避免硬性的观点输出,而是特别注重用纪实性段落展现具体过程、细节及人物情感。例如山区村民爬上屋顶抗拒拆迁,年轻的村支书多次登门,苦口婆心地劝说困难群众搬离危房;山村女性为改变命运当起了货车司机,跑车时洗漱都要在服务区解决;几位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开创者最窘迫时,甚至要吃人家的剩饭等,以此构建了较为完整开放的信息场域,富有生活化的真实感。又如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 行进中的中国 中,提及鄱阳湖十年禁渔政策是否对当地渔民的民生带来不利影响时,并没有像很多外宣纪录片一样提供一个圆满、封闭的回答,而是通过主持人表示这个问题应该过几年再观察。如此开放的处理,使观众有平等的参与感,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更易令人信服。封闭性话语还反映在作品中只提供“单面信息”,即能够证实自我主张的信息,不太注重对事物复杂性、多面性的呈现,因而不利于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效果。如笔者在进行海外观众访谈时,一位德国摄影师表示,很多国家的人其实不相信中国真的发展得这么好。如果片子也是拍得金光闪闪、没有瑕疵的话就太夸张了,就会显得不真实,所以片中包含越多的真实画面和人的真实生活,外国人有可能会更相信。在后疫情时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加深,提供多元多面的信息和观点,会比仅提供单面信息整体效果更好,特别是对原本就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群。例如中国国际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武汉战疫纪既坚守了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立场,也未刻意回避疫情初期的问题,包括李文亮医生去世、市民们认为地方政府一度抗疫不力、3000余名医护人员感染多名牺牲等信息,都在片中得到呈现。该片如实反映了武汉疫情的发展过程,通过提供多元信息、反映事件真实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该片在YouTube平台上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留言也绝大多数为正向评论,在国际舆论场中真正发出了中国声音。“宏大-封闭”的话语策略在纪录片履行政令传递、政策阐释等特定功能时仍是需要的。但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影像载体,“个体-开放”的话语策略总体上更易于进行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更有利于描绘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三、叙事美学:注重从优秀传统艺术中承继创新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应用、文化竞争等方面的优势,从格里尔逊模式到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再到融合剧情片手法的新纪录片,欧美纪录片引领了国际纪录片叙事美学的发展潮流,但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来说,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保有和凸显自身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笔者曾询问一位日本资深纪录片制作人,为何日本纪录片总是这样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平稳淡雅,却在叙事节奏和美学风格上有着很高的辨识度,与西方纪录片形成明显的区别。对方回答,日本仍是对农耕文明传统感情深厚的国家,体现在文化心理和观众接受习惯上也与工业文明传统的西方国家不同,日本纪录片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或许是日本纪录片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又拥有良好美誉度和品牌效应的重要原因。日本同行的理念很值得中国纪录片人思考,而中国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无疑为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提供了宝库。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以 中国 西泠印社掬水月在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美学、中国气派、中国范式。例如写意手法的运用就很有特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写意传统,如在绘画方面,西洋画强调立体感,注重形态的写实性,而中国画则偏重传神写意、以形写神。这种写意传统可以更多地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艺术所承袭并创新。纪录片固93然以写实为主流,但写意手法无论是在再现难以实拍之人物、事件、场景,反映主观心理活动,还是在呈现美学旨趣、激发观众审美想象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双料大奖的纪录片中国 主创团队就在导演阐述中提出“从大脉络看大逻辑,以大写意绘大趋势”。片中每一个具体人物写意化的描摹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所指意义,对应于含蓄意指形象。而这些意指形象,最终建构起了一个友好的、开放的、文明的国家形象。该片还借鉴了中国戏曲表演的一大艺术原则假定性,并不追求对事物还原式的摹仿,而是基于与观众达成的默契和共识,通过艺术加工与改造来展现事物。如墨子与公输班在屏风上泼洒笔墨指代攻防较量,秦始皇思索统一大业时所面对的宫墙上出现了大海的波涛等。在纪录片中使用这种舞台剧式的假定性手法,既体现出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代实的美学趣味,又融合了当代戏剧舞台手法。通过各种反传统的方式来唤起观众的新奇感,营造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诗性。此外,意境的营造也是中国纪录片构建自身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重要路径。“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纪录片受政论片、专题片影响较大,不少作品习惯性地陷入了过实、过满、过硬的窠臼,注重信息和观点的传递,但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难以令观众共情。作为兼具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影像文体,纪录片应注重为观众营造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