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同富裕
视角
农村
弱势群体
问题
研究
刘惠子
26 国际公关研 究基金项目:2022 年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225245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作者简介:刘惠子,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文刘惠子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弱势群体是农村中最需要受到关怀与保护的群体,兜底兜牢民生问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底线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深入研究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学界对于农村弱势群体内涵、特征、构成、现状及原因、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对比之后,总结出农村弱势群体有待提升之处,以此为基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及相应对策,展望未来有关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农村弱势群体;特征;现状;对策一、国内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一)农村弱势群体内涵研究1.农村弱势群体定义研究学界关于农村弱势群体含义的界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张翔学者认为,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理状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导致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竞争力、生存与生活状况较差、靠自身力量无法摆脱困境的人群。1许多学者对此持相同意见。武建勇学者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划分的最终依据还是他们的经济收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2综上所述,以多角度、多因素去分析和界定农村弱势群体概念的学者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2.农村弱势群体构成研究许多学者关于农村弱势群体构成的看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五类说”。大多数学者将其分成五个大类,但分类角度不尽相同。如赖柳素学者将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分成五类,通过个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包括以下几类:农村贫困的老年群体、儿童群体、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以及DOI:10.16645/11-5281/c.2023.04.050PR Magazine 27缺乏社会资源与技能陷入困境的村民。3除此之外,还有“三类说”。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弱势群体包括以下三类: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孤寡老人或未成年人;家庭纯收入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群;农村低收入人口”。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持有不同看法,但总的来说可以按照分类的数量进行简单归类,他们在归类数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也保持自身的特殊性,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更多不同的视角,思维更加开阔。(二)农村弱势群体现状研究对于农村弱势群体现存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观点基本相同,一般从多元角度分析,如韩禹学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即经济、文化、法律、政治、社会保证等各方面的问题。4此外,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客观与主观原因。赵春娥学者从客观与主观原因进行分析概括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客观原因主要有社会制度未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调、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等;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农民群体自身发展困局、农民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缺陷等。5刘行学者、曹明贵学者对此持相同意见。67第二,历史与现实原因。韩禹学者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历史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及资源的匮乏导致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甘于现状,文化水平不高,观念落后;现实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村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不够,导致农村弱势群体思想上的滞后,越贫越弱;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农村弱势群体受到时代背景的冲击,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巨大冲击,自身竞争力不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竞争社会。以上几种分类方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仍有些缺陷,每个原因之间都有交叉,不同分类方式可以互补,刘晓青学者则将其进行综合概括之后分类,分为个体性原因、地域性原因、体制性原因、现实性原因。8此种分类方式覆盖面较广,但仍有交叉迹象,所以按照多角度原因分析法加上主客体原因分析法能够达到覆盖面广的同时也没有明显交叉的效果。(三)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研究学者对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对策研究成果较多,根据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第一,经济治理。武建勇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增加农村弱势群体经济收入、提高经济地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这三方面来逐步减少农村弱势群体人口数量。具体措施为优化农民生存环境、使其自立自强、消除制度阻碍、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改变金融扶持对策等方面进行改善。9黄会杰学者认为,扶持农村弱势群体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完成: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扶贫方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10第二,政治治理。许多学者认为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如胡琼阁学者认为,党和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关怀的具体路径包括两方面,即补偿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还有就是要加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实现起点公平,改善转移支付,加强区域协调,理顺农村居民社会资源占有关系,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和保障体系,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等具体措施。11第三,社会治理。和励之学者认为,农村弱势群体需要依靠政府与国家以及社会提供支持与帮助,提出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应当由义务支持网络、友情支持网络、道义支持网络和专业支持网络组成。12黄帝荣学者认为,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社会支持网络,需要提供心理支持、政策支持、立法支持、政府行为支持、社会力量支持、文化支持、法律援助。13二、国外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国外对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来源已久,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进程中,注重社会弱者问题就是一大优良传统,但外国学者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较少,一般是解决整个社会问题,可以由大见小,通过了解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农村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各国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此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一)社会分层角度国外对于弱势群体研究多从不同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有许多专家从社会分层角度去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沃纳则运用韦伯分层理论,将社会划分为六个阶层,其划分依据为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生活方式、政治参与等综合指标,其中最下层则是贫困线以下领取低保的群体,即美国的弱势阶层。(二)经济贫困角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和阿马蒂亚森14认为,不发达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缺乏中的人力资源的缺乏,并且长期以来忽视发展人力资源,对其投资较少。因此,应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首位,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英国经济学家汤森曾认为贫困是指缺少获得食物、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以及社会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三)社会关怀角度西方学者又从社会关怀和公平正义角度来分析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其中,从社会关怀角度出发,Wilma Numans,Tine Van Regenmortel,Ren Schalk&Juliette Boog 学者15提到社会政策大力促进自力更生和社会参与,都与脆弱者概念相关,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从弱势群体内部视角出发探索“脆弱性”的表现,选取16 位不同经历背景的“弱势人群”,通过3 个维度和 8 个子维度去界定“脆弱性”,研究发现,社会弱势群体自我评价较高,对于污名化的看法具有自我防御机制,认为自己是可以变好的。并且弱势群体也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是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是动态而非静态。因此,学者建议为“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有利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让弱势群体和非弱势群体都受到尊重,成为一个包容性社会。28 国际公关研 究(四)交叉角度Friedrich Gabel,Sten Hansson,Sten Torpan 等学者在弱势群体的研究中运用交叉性的观点,以此作为风险和危机管理的指导原则,以提供更好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视角,通过交叉视角对社会脆弱性和弱势群体进行评估,以揭示脆弱性的质的差异。一般会以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来界定弱势群体,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通常会造成和延续不平等、排斥以及资源的缺乏,这些是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倍增器,在危机和灾难面前更为明显,采用交叉视角有助于揭示多种社会变量和身份的交叉,以及不同群体的特点、脆弱性和面临的危险和危机的重叠,可能导致不同的特权和劣势地位。三、研究述评和未来展望(一)研究述评第一,研究的深度不够。国内大多数学者对农村弱势群体研究得出的结论为经济收入少、资源缺乏、社会地位低、文化教育落后、能力不强、心理脆弱等特点,基本上都是从一些表象特征去给农村弱势群体下定义,这样会加速农村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不利于此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第二,研究的内容不全面。学者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角度对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进行详细研究,而国内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此群体的外部情况,对弱势群体心理状况、脆弱性形成原因等内部情况研究成果较少,有待加强。第三,研究的学科较为单一。大多数学者是通过社会学角度去分析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其他学科对此问题研究较少,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与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的研究,应该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拓宽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二)未来展望第一,挖掘研究深度。学界未来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表面原因,而应该从深度挖掘,抽象概括,做到既全面又有深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经济与政治、资源占有、文化素质、个人能力、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身评价及他人评价等,除了有外部特征的描述还应该有内部特征的描述。第二,拓宽研究内容。拓宽对农村弱势群体内容研究,不仅仅是分析此群体现存的问题,再去解决,而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同当今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各种因素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如行业、地域、规模等方面的研究。第三,采用跨学科研究。许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多学科交叉解决问题的研究,今后应尝试跨学科的方式去研究此问题,如利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可以拓宽研究视角,从不同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总结“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新世纪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后每年的一号文件几乎都予以强调和坚持。农村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对于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为兜底民生工作,解决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当务之急,弱势群体中农村弱势群体是更加需要被关照的群体,文章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寻找根本原因,以此提出对策,从而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文献:1 张翔,南京辉,张亮.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26-27.2 万兰芳,向德平.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6-53.3 赖柳素.马克思社会公正观视域下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与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4 韩禹.社会公正视阈中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3):49-50.5 赵春娥.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6 刘行.中国农民群体弱势化趋势及治理策略研究:基于马克思社会公正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18.7 曹明贵.农村弱势群体由“弱”到“强”的路径选择J.求实,2006,(6):93-95.8 刘晓青.农村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9 武建勇.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0 黄会杰.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