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同富裕导向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_刘洲彤.pdf
下载文档

ID:2369482

大小:1.30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同富裕 导向 城乡 文化 融合 发展 实现 路径 刘洲彤
2023年4月第20卷 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 No.4Apr.2023共同富裕导向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刘洲彤,刘淑兰(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摘要: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在共同富裕导向下意义重大。共同富裕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目标导向,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当前,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仍面临着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不畅通、服务供需不对等、主体分布不均衡以及交流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这与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物质要求、实现路径及制度要求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共同富裕导向下,应从活化文化资源、优化供需体系、强化队伍建设、深化协作机制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文化融合;实现路径基金项目:2022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FJ2022XZB074)作者简介:刘洲彤(1997-),女,福建松溪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淑兰(1971-),女,江西临川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渐进共富,其中包括城乡间文化各要素的互联互通,催生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既有助于释放文化价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助于激活城乡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凝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一、共同富裕与城乡文化融合的内在关联保障城乡个体之间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自由地参与文化生活,推动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城乡人民群众精神富足与平衡发展的实现程度是共同富裕重要的评判标准与价值尺度。从整体上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共同富裕是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目标导向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不断凝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于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相关论述中渗透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在此基础上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同时还提出了“真正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马克思认为,“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联盟的所有成员共同规划,以充分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完全自由地发挥和发展他的全部实力”3。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同体”的论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他们共同创造的利益”,形成共建共享的理想状态,这一“共同体”状态塑造了共同富裕的主体结构,能够调整共同利益、推动共同发展。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能够最大程度整合城乡间的要素,重构文化联系,充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享有文化权利,促成共建共享的理想状态,以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其次,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是一个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的目标。要想让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为人民大众广泛接受,除了能够满足其普遍利益关切,还要将奋斗目标的具体提法与民众习以为常的语境相契合4。只有民众广泛认同,才能发挥凝聚共识、团结群众的积极功能。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蕴涵“天下大同”“均平扶弱”等共富的思想,早期22农家的“并耕而食”、儒家的“大同”等,都是其追求理想社会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5。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正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得到以民族性为基础的“集体意识”支撑,能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转化为行动力,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富裕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要实现共同富裕亦需要相应文化形态的价值引领6。要形成文化形态价值引领的反作用,推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在于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价值观与良性发展机制。城乡文化融合是将城市和乡村当作一个共同体,通过文化资源、文化主体、资本、权力、市场、信息重构城乡文化联系,以实现城乡文化在空间、产业、服务上的融合。首先,城乡文化空间融合延伸共同富裕广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而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是其重要体现。诚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二元思维造成的,打破二元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空间上的融合,促进各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此外,城乡文化将在空间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优势资源互补,重构自身独特的体系和结构。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最强的精神黏合剂,积极推动城市更新与乡村同步发展,立足文化空间融合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从而拓宽实现共同富裕的覆盖面。其次,城乡文化产业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8。这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城乡文化产业融合以利益互联为基础,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增强以城促乡的内生动力。城市优厚的物质基础与乡村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在优化乡村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结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城乡文化高质量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文化动能。最后,城乡文化服务融合凝聚共同富裕合力。当前,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十一五”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通过以城带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状况。而将文化下乡与进城协同等文化服务融合起来,既能加速城市文明下乡的进度、加深城市文明进村的程度,同时又能提高优秀乡土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及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文化成果共享,从而加强共同富裕的合力,真正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共同富裕导向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当前,党中央对统筹城乡文化提出相关政策并逐步落地实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仍面临着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不畅通、服务供需不对等、主体分布不均衡及交流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这与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物质要求、实现路径及制度要求等方面存在差距。(一)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不畅通,与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不一致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在于“共享”和“富裕”,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享有、渐进富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文旅部亦制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为促文化资源共享提供了行动指南。但基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的差距逐渐拉大,乡村享有的文化资源与城市相比尚不完全同步,城乡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配置仍存在鸿沟。一方面,城市的文化资源相对丰厚,而且大多已被充分挖掘,能够满足各年龄段、各职业以及各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资源极为短缺,有些乡村具有良好资源禀赋,但由于缺少经费与机遇最终没有被开发,乡村文化活动尚无法有效开展,更无法形成文明建构力量对乡村辐射范围以外的区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形式较单一,仅通过书籍和年长者的讲述对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传播范围有限,保护难度较大,不利于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共享能力不足造成文化资源在区域间的失衡,成为从物质富裕走向精神富裕的掣肘,与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不一致。23(二)城乡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等,与共同富裕的物质要求不符合共同富裕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而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物质要求,具体体现为设施的完善与内容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平稳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末,全国累计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575384个,有2578个县(市、区)建立文化馆总分馆制,2397个县(市、区)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建成分馆数量均超过2万个9。诚然,在一系列文化工程的推动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共同富裕的物质要求相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产出失衡、质量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相比城市,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基础设施的知晓度、利用率偏低,闲置现象普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已基本覆盖农村区域,但其实际利用率极低。此外,政府对相关设施的后期维护投入相对较少,导致设备更新速度慢、维护不善,也加剧了相关设施的闲置。据笔者调查发现不少乡村存在文化场所被挪用,免费开放未实施等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内容及形式单一、缺乏对农民文化需求关注的问题,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文化体验、娱乐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10,在供需上无法达到对等状态,从而导致供给闲置却不能够充分满足需求的局面,更无从谈“精神共同富裕”。(三)城乡文化主体分布不均衡,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不相符从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全民共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文化主体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民间机构以及院校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譬如,自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以来,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培训传承人群数量的目标任务,有效带动了院校、民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等文化建设的工作。文化主体多样性扩大,参与性与专业度都大幅提高,但其在城乡区域分布失衡的问题不可忽视。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长期失衡,大部分文化人才都集中在发展快速的城市,其具备大量良好素质的文化专业人员,进一步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在乡村,优秀的文化人才相当缺乏,加上城乡文化从业者的待遇差距大,容易造成仅有的乡村文化人才外流,抑或是文化才能被掩盖转而从事别的生计,最终导致许多隐身于乡村的传统工艺无人传承甚至濒临绝迹。我国一些乡村地区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必然会导致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流动性增强,延缓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乡村地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据笔者调查,乡村文化从业人员大多身兼数职,且专业水平较低。据文旅部发布的公报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0007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合计25478人,仅占13.4%11。另一方面,在长期“小农经济”固有的生活状态及传统乡村治理方式的影响下,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容易滋生事不关己的心理,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