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合体
插肩袖绱袖
角度
参数
分析
梁志勇
合体插肩袖绱袖角度参数分析梁志勇尹志红(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摘要】插肩袖的绱袖角度对于插肩袖的舒适度、活动量以及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设计合体插肩袖的关键因素。对插肩袖不同绱袖角度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同一款式插肩袖不同绱袖角度,探讨其绱袖角度对于服装舒适性、合体性的影响因素,为不同造型的插肩袖提供参考数据。通过样衣实物对比与具体数据分析参照,得出不同插肩袖绱袖角度与衣袖配适最优的袖型参数。【关键词】插肩袖;绱袖角度;结构设计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3)02-33-03随着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装饰性,人们更加注重服装的舒适性与延展性。而衣袖结构的设计是决定上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女装,衣袖结构的设计更能体现服装的美观度,同时进而间接影响服装的整体风格造型。袖子类型当中,插肩袖的造型是所有袖型中变化最为丰富的。从研究内容上来讲,黄伟伟在研究过程中提到了插肩袖工艺水平的丰富性以及从物理角度去分析其难易程度占主导地位1。在研究方法上,赵星等从三种身型角度(紧身型、合体型、宽松型)去研究插肩袖的物理变化,探讨满足人体的穿着需求2。总而言之,关于插肩袖的理论内容研究较多,实践操作较少、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因此,本文从理论数据与成品分析两方面分别探讨影响插肩袖的主要因素,重点在于插肩袖绱修角度的改变对于袖子各个部位数据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于相关研究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插肩袖的构成1.1插肩袖的构成演变普通装袖到插肩袖如图 1,将前后两片衣身原型从领口到袖窿,沿着斜向分割线裁剪并且合并到袖原型上,为了便于理解将前片的衣身原型袖窿处合并。如图 2 所示,从前、后衣片裁剪的肩部转移到袖片上,袖子的袖山上端有吃缝量,并且集中在肩点处。此处的吃缝量保留并分别转移到衣身肩点部位,从而获得新的肩点。由于吃缝量较大,需要注意从肩部到袖子两端所构成的曲线的流畅程度。同时,衣片的袖窿底部与袖子合并时,要尽量使衣片袖窿底部的绱袖线长度与袖子的绱袖线长度相等。图 2 下端为袖子与衣片肩部连接后的完整形态。在图 1 的基础上,将连接后的袖子沿着袖中线分开,分别连接到前后衣片并分析观察插肩袖的绱袖角度以及袖中线的倾斜度。前、后片的袖中线倾斜角度是不一样的。以水平线为参考线,前片角度约为 64,后片约为 61.5。同时,之前普通装袖的吃缝量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延长原肩线,使之与袖中线相交,前片延长约为3cm,后片则约为 3.7cm。由此可知,在绘制插肩袖结构时,要在前肩线的基础上多 0.7cm 左右来作为后肩线新的肩点3。这样可保证插肩袖制版的准确性。1.2插肩袖的纸样绘制根据国家标准女性号型数据 160/84A 上衣原型尺寸来绘制插肩袖结构,步骤如下:(1)确定袖中线的倾斜角度。延长前后衣片的肩线,前肩点不动,后肩点在此基础上增加 0.7cm,确定新的肩点。在肩点处取一定量的尺寸(14cm),做出此线的垂线并取一尺寸,在 160/84A 的正常数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前片的倾斜角度大于后片,说明前片的绱袖角度小于后片,所以前片为 10cm,后片为 10.4cm,均为定图 1插肩袖的来源(使用袖原型)图 2插肩袖的构成演变33辽宁丝绸技术应用第 2 期(总 184 期)寸。以此求出袖中线的倾斜角度3-4。(2)确定袖肥线,当袖中线的倾斜角度确定后,在肩点处量取袖山高(原型袖山高+0.8cm),作出垂线袖肥线。(3)合并前片袖窿处的省道,确定前后的插肩线,在G 线(对位点)处,前片向里水平移动 12cm,后片往里水平移动 0.51cm。这样会使插肩线曲线圆顺平滑,装饰效果不错,也保证了很好的手臂活动量5。(4)将前后衣片的插肩线沿着对位点画曲线连接袖根肥线,确定袖肥,这里要注意 G 线往下到衣片袖窿底部和到插肩袖袖端的量是相等的。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便于缝合。(5)确定袖长、袖口尺寸,绘制完成。(注:与普通装袖相比,插肩袖有宽松的袖肥,便于活动、舒适性好。绱袖角度越大,袖肥量也会随之改变,但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手臂的运动(如图 3)。在制图过程中,研究发现绱袖角度的改变,会使袖子各个部位数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手臂的活动量。为了进一步地去探讨其中的规律,将从数据分析与成衣展示两方面同时去研究插肩袖袖中线、袖肥、袖山之间的关系。按照市面上常见的五款绱袖角度进行相关数据分析。2插肩袖绱袖角度的变化2.1同一服装造型插肩袖不同绱袖角度的成品对比分析为了便于更为直观地分析其中的规律,将五种不同绱袖角度的插肩袖制作成衣实物图,并让其做指定动作:手臂侧举到对应的绱袖角度位置,每一角度分别提取了正面、半侧以及大侧,由于有五组实物图,决定把居中绱袖角度 40的插肩袖作为参考对象,进行往上往下分析(如图 4)。从图 4 插肩袖绱袖角度范围(1733)中可以直观看出,随着绱袖角度的增加,手臂可以不断侧举抬高,虽然在相应的角度下手臂腋下的褶量不明显,但角度越小,手臂的活动范围越小,且肩部的合体度不够,隆起量不断增多、褶皱增加,立体效果很差。同时,在半侧、大侧的对比图中不难看出,角度越小,胸宽与背宽的褶量也在随之增加,这是由于袖窿弧线与袖山弧线(G 线对位点)的余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的缘故,因此这个范围的角度不建议制作成衣穿着,只能作为对比效果去参考。从图 4 插肩袖绱袖角度范围(3365)中可以直观看出,绱袖角度的不断增加,手臂可以继续侧举抬高,活动范围相比于图 4 绱袖角度为 17、33的插肩袖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随着角度的提升,肩部的追加量逐渐减小,肩部变得更加合体,褶皱量减少。同时,在半侧、大侧的对比图中可以发现,绱袖角度的增加,胸宽与背宽的褶皱量随之减少,一方面是袖窿弧线与袖山弧线(G 线对位点)的余量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因为角度的提升,腋下的活动量不断增多,对前后衣身的拉扯量不大,从而使前后褶皱较少的衣身较为平整。这个角度范围的插肩袖可以适用于多种款式造型,更多的是倾向于活动量较大的服装。在对成品样衣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当绱袖角度变小,手臂向上举起的范围变小,手臂下垂时,腋窝下出现的褶皱量逐渐变小,从而使衣服整体平整合体。反之,绱袖角度变大时,手臂向上举起的范围变大,手臂下垂,腋窝处出现的褶皱量就会逐渐变大,合体度不够好,整体的美观性变差。其次,不管是手臂下垂还是举起,在改变绱袖角度的同时,也要考虑袖肥和袖窿底部与腋下之间重叠量的大小,会间接影响袖子的活动程度,如果袖肥量过小,手臂与袖子过于贴合会感到不舒适。反之,如果袖肥量过大,手臂与袖子之间的余量就会堆积也会造成不适。不同服装款式造型与之相对应的插肩袖各个部位的数据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插肩袖的结构纸样绘制时,应根据对服装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衣袖结构数据。2.2同一服装造型插肩袖不同绱袖角度的数据对比分析通过对以上成衣实物的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个角度的上身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插肩袖各部位数据之间的变化,准备从结构纸样上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各个部位以符号(ag)代替以便区分。如图 5 所示绱袖角度为 33的插肩袖与原型相比部分数据发生部分改变,后肩点追加量减少、前后袖中缝的决定尺寸缩短、袖中线的倾斜角度变小、袖山高变短、袖肥增加,前后片的 C、C 差值相较于原型变大,前片的袖窿底部下降 1cm,前片胸省保留了 1/3 的松量,其余合并。由此可以看出,角度的变化与各个部位数据的改变是存在直接联系的。与绱袖角度为 33相比,各个部位数据是成正比关系的。图 3插肩袖绱袖角度为 17结构纸样图 4插肩袖绱袖角度范围侧面成品展示34辽宁丝绸技术应用第 2 期(总 184 期)也就是说,随着绱袖角度的改变,袖子各部位的数据是发生变化的,为了从数据中得到检验,继续找其中的规律。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袖中线的倾斜角度、袖山高、前后片倾斜角度的差值、前袖根处下落量以及前袖窿省道等等。如表 1,五种绱袖角度之间的数据对比。符号 b、c(决定袖中线倾斜尺寸),d(袖山高),e、e(前后袖窿 G线位置),f(前袖窿省松量),g(前袖窿下落量)。从数据中得知,当倾斜角度变大,前后袖中线倾斜的决定尺寸差值也是最大的。此时袖窿 G 线处移动量相对较多,说明袖窿腋下与衣身重叠量较多、活动量不大,缺乏便于运动的感觉,同时当手臂下垂,袖根处的褶皱量也就越多。从袖山高角度去分析,当袖窿弧线的量保持一定时,袖山高变高,袖肥就会相应变小,此时袖下弧线尺寸也会变短不利于活动。反之,如果说从便于运动的角度来说,绱袖角度应该随之增加,袖山高适应性降低,同时袖肥加大,袖下弧线尺寸变长。由此得出,袖中线的倾斜角度与袖山高、袖窿弧线决定着插肩袖的绱袖角度和舒适感。当绱袖角度逐渐变大时,袖窿下落量依次增加,与插肩袖原型稍有不同,是因为插肩袖原型的袖根肥线是根据原型袖进行调整的,与原型袖相符合6。在改变袖中线倾斜角度的同时,使之袖根肥线偏高,为了满足袖口向前摆动,将袖根肥线逐渐下落与原型袖的袖根肥线相符合即可。其次,为确保不影响服装的穿着,前袖窿的省道松量也要随之增加,便于着装。为了便于直观了解到插肩袖腋下的重叠量,将(1535)、(3555)、(5565)三种范围角度的结构纸样图重叠,重叠面积越大,袖子的立体感越好,合体舒适也便于活动;反之,面积越小,就会形成宽松的服装,褶量增多。不难看出当绱袖角度为“中”(3555之间),重叠面积最大,说明这个角度范围的袖子立体感最好,褶较为平整,整体效果不错,这也是为什么要选用这个角度范围的插肩袖作为参照对象(如图 6)。3总结本文从装袖的结构纸样向插肩袖过渡,重点是通过对插肩袖的局部进行分析,针对同一款式的不同绱袖角度进行研究,总结并分析各个因素对插肩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规律地选取了五种绱袖角度,以中间较为合体的绱袖角度作为参照对象,分别从数据与成衣两个方面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比,进而得出对合体度、运动活动量以及舒适性等的要求,同时得出插肩袖的绱袖角度范围及相关结构纸样数据。插肩袖绱袖角度的不同;与之相对应的部位尺寸数据是截然不同的,在制作成衣时,应当根据穿着者的不同要求选取合适的衣身与角度。对服装造型的影响不仅来自结构设计,还有其它次要因素需要考虑,例如:少数特例人体的身体部位尺寸数据、穿着者舒适度的需求、运动活动量等因素。另外,对于成衣的制作,面料的影响因素也是很大的,针对服装的不同部位,内衣、外衣、厚薄等因素都会间接影响穿着者的感受。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绘制结构纸样时需要考虑周到,各部位尺寸在合理范围内可进行适当调整。总的来说,插肩袖的角度结构变化在袖子类型当中是非常丰富的,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张丹,常婷,王沁心.袖山高与袖中线倾斜角度对插肩袖的影响J.山东纺织科技,2020,61(06):4-8.2黄伟伟.女装合体插肩袖结构设计研究J.纺织报告,2017(07):64-65.3楼亚芳,张祖芳,卫君丽.合体插肩袖结构设计参数探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02):39-41.4姚怡,徐正良.插肩袖袖山高与袖中线角度的关系J.纺织学报,2011,32(01):96-99+118.5周幸子,周莉.插肩袖的袖窿深与其造型的关系J.纺织科技进展,2017(05):48-51.6刘美华,赵欲晓.基于圆装袖结构的合体型插肩袖制图方法的研究 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1):7-15.第一作者:梁志勇,硕士研究生,服装结构设计。通讯作者:尹志红,教授,硕士生导师。图 5插肩袖绱袖角度为 33表 1不同绱袖角度的数据对比a 后肩点追加量b 袖中线倾斜的起始点对应尺寸c 后袖中锋倾斜的决定尺寸c 前袖中缝线倾斜的决定尺寸d 袖山高e 后宽对应的袖窿弧线位置e 前宽对应的袖窿弧线位置f 前袖窿剩余省量g 袖窿下落量后袖中缝线倾斜角度前袖中缝线倾斜角度ag 符号,用于标记插肩袖各个部位 此数据具体衣参考纸样为标准部位绱袖角度17334055650.7310.41015.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