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_张利国.pdf
下载文档

ID:2369306

大小:1.4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家 通用 语言文字 中华 意识 内在 机理 实践 进路 利国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张利国刘莹【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和集体精神凝聚的应然要求和实践进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表征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典型标识,能够持续塑造共同体的团结和夯实共同体的基质结构,是保障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内聚力凝结的重要途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意识共识情感共鸣行为共振”的逻辑进路,通过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化以共同性为原则的知识生产;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濡化功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资源功能,持续赋能共同体建设三个方面系统部署、协调推进,从而确保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前进。【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实践进路【作者】张利国,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博士,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莹,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辽宁大连,116605。【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6-0040-0009自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现实命题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国家建设和集体精神凝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通过外在的物质载体、地理空间等意义化手段来展现,也可以借助特定的文化符号、表征承载、语言文字等来传递和实现。作为统一的符号表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基本的认同符号,引导各族群众直观感知共同体,密切联系并作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取向,是保障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内聚力凝结的团结机制。近年来,学界从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层面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展开研究,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历史佐证1、法理解析2、价值研判3、反向自证4、实证调研5等。现有研究整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还不够,尚缺乏深层次的学理阐释。笔者认为,共有的语言文字是共同体的基本构成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存在积极的互构关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共通性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形塑共识性的行动指向。鉴于此,本文依循要素构成内在机理实践进路的逻辑,尝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要素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具有传递知识信息,形塑情感联结纽带、增加自我身份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学视域下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21BMZ058)。4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同的个体意义。日本伊泽修二曾经对吴汝纶(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说:“欲养成国民爱国心,必须有以统一之,统一维何?语言是也。”6 30同时,“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7 439,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国家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的核心构件以及各族公民的共同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蕴共同体的团结因子,发挥着标识民族共有价值与精神、联通历时性与共时性情感记忆、持续塑造国民整体性,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性、共同性的特殊功用,成为保障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内聚力巩固团结的有效机制。(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充任共同体的典型标识从词源角度,“共同体”强调一种具有共同利益诉求与伦理取向的群体生存方式。8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将共同体定义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9 78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而“本能的中意”“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共同记忆”均与以共通性为特质的通用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作为共同体中最为典型的样态民族,无论是瑞士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关于民族的八种特质,还是孙中山关于民族形成的“五力”说抑或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均将“共同语言”视为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把“语言”作为界定我国“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民族”范畴中最高层次的中华民族以及实体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的语言文字自然也是充任其共同体特质的基本表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所以成为建构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标识,关键在于其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意义的工具,在历时性上生动纪录、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和精神特质,成为表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走向自觉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标识。同时,在共时性视野下,它也成为日益开放式、通约化社会场域下国家培育共同体理念、实现共同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等多重目标的重要资源,即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1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成为增加各族群众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好融入现代社会,助推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成为加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刻回答了中华儿女“我是谁?我归属于哪里?”的身份确证不断走向对“我爱谁?我建设谁?”的行动思考。共同的语言文字指引了共同体成员集体想象的进路,成为世界上多数民族国家建构的当然选择。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142部成文宪法中,有79部宪法规定了官方语言,占55.6%。11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指出的:“法语对于法国的创建是贡献厥伟的对意大利的统一而言,意大利文也同样功不可没,它将意大利半岛上的知识分子连成一线,在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网络。”12 58即使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尽管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官方语言,但实质上把英语作为两国的“官方语言”已成通例,甚至比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官方语言的国家运用更甚。2000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确立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成为法定的国家事权,也表明了国家以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设的国家立场。(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塑造共同体的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动态实体,也是一个自在发展与积极建构的共同体。历史上,共同的语言文字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秦统一六国,下令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结束了战国时代文字混乱纷争的局面。至汉代,形成了以原秦晋方音为基础的“通语”。隋唐以来,通过科举考试普及、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在通用语言方面,依然将京城大都(北京)为代表的方言作为基础方言,将其视为通用语。清代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但清初帝王在入关前就已经有非常高的汉语和汉字素养。5入关后,坚持儒家文化的领导地位,通过编修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实现古典文化的复兴。而在儒41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家经典中,也认为同文意味着圣王对语言文字的统一与规范,是圣治的表征。13纵观历史,王朝国家以汉语言文字作为主要交流工具并加以推广普及,成为历代中央王朝谋求文化正统和统治合法性的一项治国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我国民族成份、语言混杂等情况,国家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和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等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国家语言和文字,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语言保障基础。改革开放后,1982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1992年国务院转批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价值功能。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律地位,发挥其统合国民整体性、维护民族团结和开展国民教育的多维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赓续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的法制基础和制度支撑。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习近平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14“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15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观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历代王朝和现代国家都将其主动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和整体性的团结因子和关键要素。(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夯实共同体的基质结构共同性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质结构和本质特征,“共同体”作为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16作为一种文明符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型构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明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借助意义化和规范化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与仪式系统,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性为特质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顺应现代化、市场化背景下共同性增强、一体性增多的新趋势,成为强韧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能力的动力因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型构了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以“大一统”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先民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17周秦之际,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还是盛行于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作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两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书同文”“语同音”的一致性景象,而“书同文、语同音”构成了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18特别是秦以来,实行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开启了中华文明大一统时代,“书同文”也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诚如任继愈先生认为的:“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众多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取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形势,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1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强化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20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认为,文字与记忆不仅不是相对的,而且密切相关;文字不是记忆的对立物,而是记忆的媒介。21自秦汉以来,汉文字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主要的交流文字,并成为创造、传承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除“书同文”外,借助于“语同音”,汉字很好地发挥了其横向的超方言功能和纵向的超时空功能。22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意义化、生活化的载体与实践,各族人民深切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内蕴其中的“天下一家”、和合共生、包容并蓄的价值哲学和文化品格,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进入到人口跨区域大流动、大融居的新阶段。在统一大市4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场、流动的现代性背景下,各民族经济上互补共生、社会上交往合作、文化上交流互鉴等共性趋势日益凸显。诚如哈贝马斯所言,语言是构成一切交往行为有效性的基础,是勾连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媒介。23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其规范性、普遍性和简易性,有利于冲破民族间因语言交流藩篱所带来的在政治参与、经济交往、社会融入、族际关系等方面的障碍,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