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课...探究——以“曲线运动”为例_吴京羽.pdf
下载文档

ID:2369196

大小:1.5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ARCS 动机 模式 探究 曲线运动 吴京羽
:基于 动机模式的“课的结束”环节设计的探究 以“曲线运动”为例吴京羽 徐晓梅 陈 阁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云南昆明 摘 要:一直以来,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更多关注课的教学引入(导入环节),然而“课的结束”环节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容忽视,关于它的研究也应该得到关注。美国教授凯勒提出了 动机模式,该模式由注意()、相关()、信心()和满足()四个部分组成。文章结合 动机模式,以“曲线运动”为例做“课的结束”环节进行了设计探究。关键词:动机模式;曲线运动;课的结束;设计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遵循如下步骤:教学引入、知识教学、课的结束。“课的结束”指的是一堂课的结束和收尾,同教学引入一样,“课的结束”是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出新的经验。所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动 机 模 式 通 过 将 注 意(,)、相 关(,)、信心(,)、满足(,)四个要素结合起来,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将 动机模式应用到“课的结束”环节,学生提高注意力,积极思考;参与完成本堂课的相关任务,回归教学重点;会在应用知识的过程建立起信心,对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加;同时从物理学习中收获满足感,进而引发自主学习,纵深学习。文章将介绍 动机模式,并结合这个模式下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以“曲线运动”的“课的结束”环节设计为例,尝试发挥“课的结束”环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一、“课的结束”环节和 动机模式(一)“课的结束”环节“课的结束”,是一节课的结尾,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结之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归纳总结、概括提升、延伸拓展等活动对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文章就“课的结束”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总结归纳以下四点:()启迪思维。在“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如果能够创设适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设计新颖、复杂、拓展性的问题,使其能进行思考,并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思考,就会对问题有新的理解,从而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提升。()回归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有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如果能够用精练的语言和图示,把课堂教学中重难点进行归纳概括,简明扼要,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的结束”环节,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后也愿意主动学习,主动观察和探究。“课的结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段落的结束,并不是整个教学都结束。教师在“课的结束”环节,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二)动机模式 动机模式由凯勒教授提出,并且自 世纪 年代以来已被许多研究人员注意到。年,动机系统设计理念由凯勒提出,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凯勒在 年正式提出激励设计模式四要素,分别是兴趣、相关性、期望和满意度。此后,在人们不断努力研究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模式,该模式有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图 展示了该动机模式的四要素及其亚类。创新教学科技风 年 月图 动机模式的四要素及其亚类第一要素:注意,主要指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引发并且能够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要素之下包括以下三个亚类。,知觉唤醒:教师需要寻找幽默新奇的事物,比如学生没有见过的以前的自行车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求知欲。,探究吸引: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变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广度改变教学形式、教学媒介,使用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从 展示文字切换到展示图片,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第二要素:相关,教学设计的内容一方面要与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相关联;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学生感觉到学过的知识能有真正的用途,而不是只能用来解题和考试。换言之,相关强调的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设计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相关要素之下包括以下三个亚类。,目标导向:教师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知识。,动机匹配:教师思考学习内容的当前与未来价值,告知学生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对生活中的真实物件进行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意义以及价值。,熟悉程度:教师在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经验对比中寻求学生的兴趣所在,并将其与教学实际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第三要素:信心,主要指支持学生对学习结果有积极期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有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习活动难度进行设计,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成功的积极信念,支持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观:通过自己足够的努力,就能获得学习成功。对学习过程的可控性进行设计,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能够为他们自己控制和把握,支持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念。信心要素之下包括以下三个亚类。,学习条件:教师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设定现实的目标,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成功期望,了解成功完成内容的条件。,成功机会: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哪些学习活动和经验可协助发展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并且提供的学习内容的难度要具有可战胜克服性。,个人控制: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若付出合理的努力但并未取得成功,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让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运气。第四要素:满足,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使得学习结果与自身的期待相符,并且当这个结果是积极的时候,学生会感受到满足。满足要素之下包括以下三个亚类。,自然后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环境、真实情景中运用新学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使用新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有意义的学习机会。,积极后果:教师基于积极反馈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设计成果,促进学习者的成功。,公平正义:教师采用公平的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产生成就感。(三)动机模式与“课的结束”环节的联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年版 年修订)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通过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下“课的结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师不够重视“课的结束”环节的设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的导入与呈现,对“课的结束”活动的处理比较随意;二是教师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三是“课的结束”方式单一化,或者生搬硬套一些方式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看起来比较完整。总结来说,当下课堂真正做到实现“课的结束”环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所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将 动机模式融入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通过发挥注意()、相关()、信心()、满足()的整体作用,让学生提高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完成本堂课的相关()任务,明确本堂课知识的重点;在应用知识的环节建立起信心(),对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加;从物理学习中收获满足感(),进而引发自主学习、纵深学习。教师能够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的结束”环节的功能。二、基于 动机模式的“课的结束”环节设计通过对“课的结束”功能和原则以及 动机模式 科技风 年 月创新教学的阐述,发现当教师在“课的结束”进行精心的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时,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次燃起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若结合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经验相关()的任务,能够让学生在信心中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满足感()。这样的过程自然能够落实“课的结束”的原则,发挥“课的结束”的功能。下面尝试做一个利用 动机模式下的“课的结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以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抛体运动的第一节曲线运动为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版 年修订)对“曲线运动”部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曲线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在第一节开始之前的序言中,以文字描述多个曲线运动的案例的方式介绍什么是曲线运动;()通过观察和演示实验以及数学中切线的概念说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通过演示实验和案例分析介绍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二)教学过程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充满情趣的“课的结束”环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即要将问题设计到真实的情境中。步骤:新授课内容结束之后,用任务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 展示课后学习的任务,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任务: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自行车发展的图片,如图 所示。对现代的自行车来说,提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注意过自行车后轮上的“挡泥板”,是否所有的自行车的后轮上都有“挡泥板”。引导学生回想雨天自行车骑行时自己的后背会不会溅上泥水,进而提出请学生结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出“完美”的“挡泥板”,让自己雨天不再成为“泥娃娃”,具体落实到小组给出设计报告。图 不同时期的自行车设计意图如下:启迪思维:教师把学生身边的常见物自行车后轮“挡泥板”引入到“课的结束”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进行思考讨论,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经历了接近 分钟的课堂时,如果教师引入一些适当的变化,通过图片来呈现一些不一样的自行车,辅以简洁的语言介绍,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自行车后轮是学生身边能够容易见到的物体,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所以,把曲线运动知识自然引入到课外的生活,课外的一些关于真实世界的事物提高了物理学习内容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改变教学形式、教学媒介,使用不同的视觉效果,从知识点切换到呈现新奇的图片,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巩固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无法脱离学生,所有的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那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贴合教学目标,通过设计来检验学生对于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步骤:教师带领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带领学生当堂“生成”思维导图小结。师:在思考任务之前,先来回顾本堂课的内容。我们本堂课一共学习了几个部分?生:三个,分别是曲线运动的定义、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师:请三位同学代表分别说说三个知识点的详细内容。互动总结如下图。图 曲线运动思维导图小结设计意图如下:明确任务:曲线运动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在“课的结束”环节,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和图示,把课堂教学中重难点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领悟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对曲线运动课堂重点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总结曲回顾、串联知识点。:自行车挡泥板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个任务设计体现学习内容的当前与未来价值,说明教学内容的有用性。:通过回顾曲线运动的知识,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当教师向学生展示出此次自行车“挡泥板”设计任务时,学生的注意会被任务吸引,头脑中已经开始思考设计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