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键词:性别——英语世界中...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三)_季进.pdf
下载文档

ID:2368837

大小:2.49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键词 性别 英语 世界 现代文学 传播 文献 季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项目编号:17AZW018。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一、The Question of Womenin Chinese Feminism汤尼 白露(Tani E.Barlow)的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是一部关于 20 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想史。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分析有关妇女的新社会史研究是如何既促进同时又限制女性主体以明确的“作为女人”的自我意识来直接谈论中国妇女的。第二章 论“妇女”,介绍和分析“妇女”内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变迁。在 20 世纪中国政治的反复动荡中,由儒家教义里的“妇女”一变为殖民现代性中的“女性”,再变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下的“妇女”。但后一次转变不是制造一个驯服的女性主体,而是再造“妇女”,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发生的“词语误用”(catachreses)。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女”成为了一个流动的能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中能够获得不同的内涵,因此总是存在被“再造”的可能与条件。第三章瞩目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那些趣味平庸的期刊杂志中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女性主义基础:进步论。这一章内容丰富,将公民身份、国际主义、殖民现代性、妇女解放、优生学等内容都纳入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丁玲。第四章以“殖民现代性”(colonial modernity)为核心概念,来分析丁玲的早期小说和女性主义思想,第五章继续以丁玲从启蒙女性到革命女性的转变为研究对象,指出“毛泽东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为启蒙女性主义提供了第二次机会,使丁玲和其他女性主义的共产党人能够重新思考女性主义的主体应该是什么”。第六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李小江的市场女性主义,以李小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分析改革初期当代中国的启蒙女性主义的海外研究叙录关键词:性别关键词:性别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三)季进王吉 选编摘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性别议题始终是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不仅纠正了传统积存的性别迷思,发掘出被压抑的性别主体的自我意识,也摹画了繁复多元的性别对话轨迹。其中,尤以女性主义研究蔚为大观。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近代以来历史变革与文化冲击之下,女性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重建,及其与国族认同、革命思潮、社会秩序之间的纠葛与缠绕。从晚清的名媛闺秀到现代新女性作家,从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到视觉文本中的女性角色,新女性形象不断被叙述、想象和探讨。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性别主体性已然超越了阴性/阳刚、理性/感性、主体/客体等二元对立的模式,彰显出丰富的意涵和能动性。海外女性学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也在与本土研究范式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照下显露出独到的价值。随着社会思潮和批评话语的迭代,对弱势性别群体的关注持续加强,性别空间不断松动、延展,表现出更为多元的质地,因应着强大的传统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种种衍生和变体。关键词:性别研究;女性主义;海外研究;文献叙录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3)1-0071-1071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重新确立,这一重新确立以这样的疑问方式出场:“什么是中国女性主义真正的主体?”第七章也即最后一章,名为 全球化:戴锦华与 20 世纪 90 年代后结构女性主义,在全球新自由主义时代,中国女性主义思想涌现出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以更开阔的理论和历史视野,展示了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和新的符合启蒙女性主义领域的成果,这一变化以戴锦华为代表人物。可以看到,前三章是一个更宏观的论述,而后四章则以中心人物为主要线索展开论述。在前三章,作者所突出的是“词语误用”和历史书写中的过去未来时。词语的误用指的是对专有名词(例如“妇女”)的特殊误用,在其中,词语的所指对象,从理论或哲学上讲,是不恰当的。此书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分析词语误用的历史,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化。而历史书写中的过去未来时,目的在于强调被包含在过去时刻的思考所展望和开辟的未来里对“妇女曾经可能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包含着我们思考中国女性和女性主义的未来的可能性。在后四章,以丁玲、李小江和戴锦华为主要人物的分析,则是致力于分析她们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将她们组织到一个线性的叙事中,而是把每一个女性思想家置于她们自己的思考所面对的特定语境,去分析她们的思想的复杂性。白露明确提到,“此书主要为那些同样面对女性主义的妇女问题进行思考的学者们而著”,白露希望此书能够帮助中国和国际上的女性主义学者校正对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和全球化连接方式的历史理解。而对一般读者来说,白露希望此书能够提供一个反思的参照,使这些读者能够“对声称什么是和不是的 普遍性 产生更多的戒心”。白露最终没有明确地回答“女性主义最终会是什么”的问题,在她看来,与其界定它,不如开发一种描述的方法,去描述那些为了公平以及自我呈现的权利所进行的不连贯的探索是如何有规律地出现的。该书现有中译本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沈齐齐译、李小江审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出版。二、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China:Writing and Feminism现代中国的性别政治:写作与女性主义 一书的前身是 1988 年由汤尼白露编辑发表于英文期刊中国现代文学 4 卷 1&2 期合集的特刊,名为“性别、写作、女性主义及中国”。特刊中包括13 篇文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男性写作中所使用的性别意象,以及指出以往相关评论存在的历史或思想意识局限性。此特刊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可算是针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及性别研究的发轫。1993 年在增加刘禾和孟悦两位学者的文章后上述特刊结集出版,名为现代中国的性别政治:写作与女性主义。书中文章在理论方法的使用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既包括英美女性主义、人权主义理论亦包括福柯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所辑文章中最为出色的几篇都专注于论证性别功能与国家构建和阶级斗争之关系。如陈清侨的文章 绝望的语言:五四知识分子“新女性”的意识形态呈现 一文是对“五四一代男性知识分子仅是表面上强调女性问题”这一观点的奠基性研究,作者成功“借由新女性的投射性主体性展示了知识分子为理解其新主体性而进行的艰苦卓绝努力的复杂性和强度”。孟悦的文章 女性形象和国家神话 一文用性别作为其它问题的象征媒介,有效地在个人和公众的互动中将性别、阶级和国家机构这几个类别联系起来以展示社会主义文学中性别差异的文化及政治编码功能。在这篇文章中孟悦展示了性别和阶级这两个类别是如何象征性的被使用的,它们各自表达了在官方和其它版本之间的意识形态差距。本书中另一组文章关注“人们如何将女性作家视为一个群体亦或一种传统”这一问题。如刘禾的 创造和介入: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传统 探讨女性文学传统理念,她将此术语放在中国政治话语的背景中,并指出批评家在建构传统观念和传统本身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包括丁玲、张洁和王安忆在内的三位女作家阐述“女性传统”在当下的主要特征,她指出通过把五四时期的作家与后毛泽东时代相连接,这个“女性传统”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即女性评论家想象逾越过去几十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批评实践,这是一种赞扬女性作家但却没有授予她们主体地位的批评实践。文棣(WendyLarson)的 “妇女文学”的终结:1925 年至 1935 年的女性文学 通过研究此时期有关“女性”和“文学”之关联的文章以及 20 年代晚期冰心和丁玲的作品,指出当时的男性评论家们认为女性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所具有的需要被克服的消极元素,如多情72善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这种想法助长了许多由女性创造的文学作品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遭遇被边缘化的命运。周蕾的 妇德交易:对凌淑华三个短篇小说的解读一文针对有关 20 世纪 20 至 30 年代的“闺秀文学”的评论观点提出异议,作者认为凌叔华闺秀式的优雅和她聚焦于家庭内部事务场景的写作视角其实是深刻理解社会的一种最佳手段。除了上述五篇文章外,本书还包括白露所写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导言,布朗(Carolyn T.Brown)的女性作为比喻:鲁迅小说 肥皂 中的性别和权力,卡普兰(RandyKaplan)的 顺服和桀骜的图像:田汉早期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顾彬的 身体写作:作为伤痕文学的舒婷诗歌,陈育诗的 和谐与平等:反思 绿化树 和 方舟 ,王征对王安忆、朱琳、戴晴的三个访谈,王仁强(Richard King)的 在译者眼里:论王祖铃(竹林)的意义,张诵圣的 袁琼琼与台湾女性作家中张爱玲的风行,所罗门的 占据虎山:残雪的抵抗与文化批判,伍湘畹的 中文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李昂 杀夫 和戴克的 政治评价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再评价 共十六篇文章。本书自出版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宝贵资源,对 20 世纪中国性别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和研究资料。三、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 一书于 1991 年首次出版,随即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现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不容错过的书目之一。全书由前言和四个主要章节组成。作者周蕾在前言中指出,本书并非是一本力求完整和全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她关心的是一种“阅读的政治”,即西方的视野呈现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模式,以及现代中国对此做出回应的方式。在后殖民的时代中,针对西方的批评已成必然,由此一来,在现代西方汉学家眼中,中国便被构建为作为西方对立面而存在的女性化的他者。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构建自身现代性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被女性化,被贬低为落后与软弱的象征。周蕾认为,这种中西对立和性别分化,体现了中国与西方的阅读政治背后隐藏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是,在这女性化的空间中,却也蕴含了激活女性自身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契机。本书第一章 观看现代中国:迈向族裔观者理论的建立从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影片 末代皇帝 入手,继而引出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的 关于中国妇女,并点明两者背后的相同逻辑:把中国想象成未被西方文明所染指的净土。第二章 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阅读一例 中,周蕾重新肯定了一直以来被排除在五四文学传统之外的鸳鸯蝴蝶派所具有的颠覆经典的重要意义。第三章 现代性与叙事女性的细节之处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对比了巴金、茅盾、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并指出女性在这些作家笔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现。第四章 爱(人的)女人:受虐、幻想与母亲的理想化 通过精神分析的理论探索了萧红、冰心、丁玲和凌叔华四位女性作家,指出了其局限,却也肯定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照下显露出的特殊价值。在此书中,周蕾熟练地引述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精神分析以及一系列后结构主义理论,展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用西方的现代理论与丰富的中国文本相结合的策略,源自于周蕾鲜明的去殖民立场。在她看来,弱势与边缘的群体若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主动接触已成为主流的西方理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打破西方的垄断状态。对理论的痴迷,是此书的长处,却也埋下了隐患。在论述的过程中,此书多少忽视了对文本与史料本身的精挑细选以及其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过多的理论分析消解了中国文学自身复杂的历史语境。瑕不掩瑜,这本书别开生面,为西方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连接开辟了新的模式。该书现有中译本(蔡青松译),由上海三联书店于 2008 年出版。四、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The Revolutionary Years,1936-1976革命年代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1936-1977,是两卷本“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作品选”中的第二册。第一册为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作品选(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An anthology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