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籍
修复
专业
传统文化
教学
实践
路径
探索
黄玉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是我国第一个古籍修复的本科层次专业。自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金陵科技学院历经十五年深耕,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是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引导感知传统文化之美,沉浸体验传统文化之真,内在自觉传统文化之善,致力于立德树人、传承文脉、赓续古籍之美。1目标明确,注重方法:认知传统文化,增强古籍修复专业职业素养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要求强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培养人才的教育,首先树立目标立德树人。具体到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要有传承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古籍保护、修复事业,能够做到勤恳敬业,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开拓履职尽责,能深刻领会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由专业而敬业,由敬业而乐业。1.1建设目标:明确传统文化课程的价值导向和知识能力培养1.1.1价值导向着眼文化自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传统文化融于人生修养之中,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以此观照纸质文物对中华文脉传承的价值。1.1.2知识能力培养系统理解和深入领悟“修齐治平”“士不可不弘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上善若水”“无我利他”的文化精神,唤醒文化感知力。熟悉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学以致用,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知行合一,培养文化自信力。在良好的文化功底基础上,夯实古籍修复技能,培养职业行动力。【作者简介】黄玉琰,女,古代文学博士,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葛怀东,男,古典文献硕士,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2022年度古籍工作立项重点课题“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金陵科技学院教育教改课题“新文科视阈下古典文献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103)。古籍修复专业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实践路径探索摘要:卷帙浩繁的古籍典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加强古籍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必能推动中华文化的持续繁荣。而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挖掘和有效利用古籍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从认知、沉浸到内在自觉,激发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内驱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书写传统经典、分享地域文化、参与实践活动,来唤醒感知力,培养自信力,落实行动力,进而夯实文化自信,让传承文化的信念与古籍修复的技能相得益彰。关键词:古籍修复;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实践路径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11黄玉琰葛怀东(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046Vol.248【文物保护】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1.2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文化学习的循序渐进和全方位熏陶1.2.1课前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五分钟进行地域文化分享,内容以分享家乡文化风貌为主,让大家对祖国各地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不仅让同学们感知祖国各个地方的风物之美,也激发了分享者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以及查找乡邦文献的兴趣。比如有同学介绍家乡如皋,提及明末清初文人冒襄的水绘园以及其影梅庵忆语,进一步了解古籍版本的情况。1.2.2教学过程启发互动环节内容以传统文化和经典古籍为主,增强对文化经典的亲切感和自信力,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志存高远的情怀。1.2.3课后原典抄写环节正心诚意,沐手恭书,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原典著作。通过经典古籍的抄写,培养正心诚意的态度和恭敬心,渐化为内在品格。整体来说,就是全员全程全方位,从思想情感的认知到沉浸其中的体验,春风化雨,多方熏陶,唤起文化自觉,增强专业素养。2措施多元,全员参与:沉浸传统文化,培养对古籍及其修复的深厚情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具体措施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全方位沉浸式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古籍修复传承中华文脉,饱含中国深情,透过沉浸其中的文化滋养,从内在培养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2.1传统经典读写,采用兴趣化学习,让古籍“活”在心中,唤醒感知力由学生自行确定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进行个人阅读和古籍抄写。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心经等儒道释经典著作;也有同学选择诗经菜根谭等;也有同学将几种经典作品放在一起,各自摘抄自己喜欢的章节。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用了古籍装帧的本子,甚至自己动手做古书装帧,用四眼装、六眼装、蝴蝶装、包背装、经折装等,繁体竖排手抄,颇具古风古韵;有的同学在原典文字的后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注意到古籍校注的不同等。让古籍“悦”读潜移默化,渐渐入心入行,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2.2地域文化分享,采用翻转课堂,让文化“动”在课堂,增强自信力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处于不同的物理空间,依然可以在同一个时间进行“互联网+地域文化”的互相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家乡的代言人,因此采用沉浸式体验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的精彩风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前五分钟,请学生做好课件,查找古籍文献,讲述乡情故事,分享家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云南普洱的民俗文化、贵州贵阳的村寨美食、四川成都的三星堆遗址、甘肃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山西的古代建筑、河南信阳的毛尖绿茶、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和梳篦文化等,让学生在家乡的美好风物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更可贵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加上个人从小到大的情感体验,更能加深全班同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解。很多同学说,原来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如此辉煌的历史积淀,原来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家乡,可谓是熟悉而又陌生,因陌生而去了解,又因了解而更加热爱。有位来自西北的同学甚至发出感叹:“我出来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使家乡摆脱贫困!”赤子深情,让人非常感动,引发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在挖掘乡邦文化和留存古籍古迹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感和自信力。2.3教学覆盖多元,重在知行合一,让传统“实”在技能,落实行动力为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注重全员全程参与,逐步知行合一,目标是让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比如,讲解禅宗公案故事“饥来餐饭困来眠”,让大家举一反三,热烈讨论,反思到自己的生活,对“手机控”来说,放下手机,在一餐一眠、行住坐卧中觉察专注力的培养。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体会大自然的智慧和心灵的安顿,结合古籍修复技能及技能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源流、文脉使命和职业责任感,培养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定力、专注力和行动力。在纸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从建立修复档案、047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制订修复方案,到打糨糊、拆书、去污、配纸、溜书口、补书叶、托书叶、修书皮、压平等一系列的操作,皆需要平心静气、心怀恭敬,才能人书合一、越走越远。3注重效果,实践检验:夯实文化根基,形成修复古籍传承文脉的内驱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收获,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一,通过共同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经典古籍的领悟更加深入,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了更多体验,潜移默化志存高远的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练好古籍修复技能、传承中华文脉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第二,通过课前分享,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发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籍资源,激发了对地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第三,通过经典原著的抄写,培养了正心诚意的态度和恭敬心。有的同学做了阅读经典计划;有的同学在阅读中思考,形成问题意识,查找文献资料;有的同学养成了正心诚意、沐手恭书的爱好,让经典古籍的书写成为日常。第四,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让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无声无息无形到古籍传承,从遥遥耳闻到眼见身历,进一步让文化精神成为内在想往,形成内在驱动,走向知行合一。3.1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从传世古籍医典中寻求抗疫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心存仁者,自然和煦温暖,方能民胞物与,方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云:“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以仁心仁术利他。仁爱的种子,可以熏陶青年,塑造其正确的三观,养成浓厚而深切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应对疫情,既需要先进的医疗手段、强大的物资保障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还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作用”。国家之仁政,医者之仁心,百姓之克己,皆有仁爱之心。古籍修复专业的梅倩同学以中国传世医药典籍里的抗疫智慧探索为题,梳理传世中医药古籍中有关瘟疫疫情及其防治理论,对疫病名称的沿革与发展、瘟疫的类型与表现、相应的治瘟对策以及蕴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内涵,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体现出当代青年的文化传承精神和担当精神。3.2投入古籍普查的文化服务:让古籍保护的志愿行动走向全国作为市属高校,金陵科技学院立足南京,辐射全国,进行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2014年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至今,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江苏古籍保护中心的组织下,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师生连续大规模地参加江苏、山西、甘肃、上海、云南、武汉等地的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综合运用所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古典文献学知识和文学、历史学、信息检索等多学科知识,考证著者、版本,厘定书名、卷数、册数,对未编古籍全面编目、整理,与古老的纸张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从七彩云南到古韵荆楚,从崇明岛的古籍书影到布达拉宫的贝叶经,一路走来,满怀敬畏之心,正心诚意,肩负使命。从自觉意识到志愿行动,都是传统文化的深层基因所致,体现了作为青年古籍修复师对古籍典藏所应有的情怀和担当。3.3建立科教联合的文化项目:助力纸质文物和非遗文化的呈现2020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开展“颗粒归仓”活动,联合金陵科技学院进行“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师生深度参与明城墙博物馆建设,并合作了南京城墙史料汇编项目,让地域文化的传承落地生根。2021年,与高淳、溧水等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联系,记录包括骆山大龙在内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大量珍贵信息。2022年,与南京文旅局合作了南京云锦口述史,记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立文献档案。让大家领略到传统文化、传统图案纹样“意匠图”的艺术魅力,理解了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信念和热爱。同样作为非遗的古籍修复技艺学习者,同学们也在记录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048Vol.248【文物保护】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4传承文化,加强研究:提供社会效益,传递人文价值人文学院有国学社、汉服社、书法篆刻社、话剧社等社团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自觉融入传统文化场景体验的实践。比如让雕版印刷走进瞻园,让古籍修复技艺走进熙南里,让话剧1699桃花扇走进大明城墙等系列活动。古籍专业有筑基、修然等公众号,记录明代城墙文化,传承古籍修复技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学院的大环境自然形成了呈现传统文化的多重合力,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服务社会,让城市更美好。4.1数字人文时代,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下融合的创新力当今是信息化发展高度发达的时代,云端、AI、大数据等,数字人文应运而生,给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金陵科技学院依托古典文献学科成立的文献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