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合作社
绿色
生产
何以
可能
来自
四川
案例
过程
追踪
陈吉平
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 来自四川案例的过程追踪陈吉平 任大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摘 要:合作社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理论建构型过程追踪方法,从组织控制论和组织支持论的理论视角对四川省 水果合作社绿色生产情境进行案例剖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发展情境下,合作社的绿色生产动机产生于政府绿色规制、市场需求与合作社自身发展利益的多重耦合。组织支持和控制是我国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发展特征下形成的有利于集体行动的特殊制度安排,合作社绿色生产成为可能是一系列组织控制和组织支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是合作社组织控制的硬性约束和组织支持的柔性激励互补形成的合作社绿色发展目标和成员绿色收益的有机均衡,而二者均衡的关键在于合作社绿色发展中,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盈余分配机制实效运转下的组织与成员间互惠机制的形成。关键词:合作社;绿色生产;集体行动;案例分析;过程追踪一、引言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村改革开放 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于法稳,)。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农业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被中央的重要政策文件多次提及。年 月,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文件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后的中央“一号文件”皆强调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年 月,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 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跟进,为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供给。诚然,政府在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航作用,但多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解决发展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利用第三种力量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弥补政府规制的局限性(田勇胜,)。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目前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数量已超过 万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已成长为我国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合作社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诸多理想期盼,被认为是当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最为普遍的组织载农业经济问题(月刊)年第 期 任大鹏为本文通讯作者新京报.农业农村部:全国登记合作社 万家辐射近半农户,DOI:10.13246/ki.iae.20220505.001体。学界有此认知和期待的基本缘由在于,合作社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绿色生产。合作社是成员所有、成员控制、为成员服务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初衷是通过弱者的联合行动,对抗其他强大的市场主体而形成的共同体(任大鹏等,)。合作社通过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协同到农产品产业链生产过程中。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成员个体效用和农业绿色生产间构成正向关系,即个体收益来自合作社盈余,而合作社盈余来源于高品质产品(张千友等,)。具体可通过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内部监督、技术服务和集体惩罚等机制发挥作用。因而相较于其他农业产业组织,合作社天生具有组织优势,可以更好将农户组织起来,发挥组织功能,实现集体行动。因此,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合作社能否成为农业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组织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合作社通过宣传绿色农业理念,形成绿色生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绿色效率;塑造绿色农业品牌,提升绿色品质;规范绿色农业生产,形成绿色供给等途径发挥重要作用(杨丹,)。不少实证研究也肯定了合作社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张曾等()研究发现,合作社能够有效影响小农户的生产行为,并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带动小农户发展有机生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作社在控制农产品质量方面正凸显出自己的价值,与非社员相比,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具有更好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效果(李凯等,;许惠娇等,;等,;梁巧等,)。田永胜()认为合作社组织农民供给安全食品的集体行动是否成功,是合作社领导层的道德资本、新技术供给制度、培训制度、监管制度以及选择性激励和可信承诺的兑现等内部因素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企业的参与及消费者参与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万凌霄等()考察了合作社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影响认为,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显著促进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纳,有利于带动小农户参与绿色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是绿色发展在生产环节的具象化,合作社农业绿色生产是组织的集体行动。但合作社在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成员在生产、管理、交售等环节可能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同时,成员对合作社经营能力的整体印象感知也会影响其与合作社间的惠顾合作,因而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在绿色产出上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将损害合作社绿色发展的整体利益,从而降低合作社绿色生产的集体行动效率(张正岩等,)。虽然农户加入合作社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但仍然存在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悖时,成员就难以为了组织目标而付出努力,从而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后学 者 的 研 究 也 论 证 了 这 一 观 点,蔡 荣 等()研究表明,社员搭便车在合作社中是普遍现象;同时合作社规模越大、成员异质性越高,合作社成员搭便车的问题就越严重。等()调查发现,由于成员难以获得合作社质量安全控制的收益,社员普遍选择提供低质量产品。刘刚等()认为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督成本较高,易使合作社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国际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则主要通过实行封闭式社员制度、允许股权在社员之间自由让渡、挂钩资本贡献和产品惠顾等诸多创新举措来解决集体行动的低效率困境(,)。因此,在我国合作社发展的特殊情景下,特别是成员异质性特征鲜明的发展实际下,合作社如何解决绿色生产的集体行动困境,在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制度安排等应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综上可知,已有研究对合作社绿色生产的作用、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而,关于合作社绿色生产集体行动的生成及其成功与失败机制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本文基于合作社的个案分析,从合作社的发展情境对其绿色转型发展进行归因;同时从组织控制理论与组织支持理论的双视角,尝试探究合作社绿色生产集体行动的因果机制,并以此回应我国合作社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转型中可能的角色或作用。陈吉平等:合作社绿色生产何以可能二、组织管理有效的两种理论解释 与国际经典合作社发展不同的是,成员异质性已成为我国合作社发展的鲜明特征,强势主体引领,弱势主体参与是这一特征的显著表现。我国的发展实际使得合作社在克服绿色生产的集体行动困境中,一方面必须发挥强势主体的引领作用,使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回报;同时又必须兼顾弱势主体的利益,使其享受到集体行动的益处。因此,基于强势主体和弱势主体共同参与的行动特征,要实现异质性群体的集体行动,组织管理须具备相应的管控机制和互惠机制以适应我国合作社强弱主体共同参与的异质性现实。关于组织管理的认知,基于管控机制和互惠机制的视角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即组织控制论和组织支持论。组织控制论强调发挥组织的硬性约束功能,以此实现对成员的有效管理,以达成组织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组织目标的达成被视为组织控制硬性约束下的产物。组织支持论则强调组织与成员间的互惠,更多地以柔性约束的方式实现对成员的管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成员对组织支持互惠红利的感知,感知越深则越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付出,反之则不然。(一)组织控制论组织控制理论认为,“组织控制”是组织战略执行的关键变量(等,)。按其实施主体而言,组织控制可分为外部机构作用于组织的“外部控制”,以及组织内部所具有整体或职能性的“内部控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控制又可以分为投入控制、过程控制与产出控制。投入控制被视为组织绩效管控的前提条件,一般包含组织的筛选和培训控制机制(,)。为提高投入控制的有效性,严格的筛选被认为能够挑选出符合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成员;同时,对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可以在协调个体利益和组织目标上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培训产生了期望绩效和组织价值,可以有效弥补事后控制无法补救的缺陷。与投入控制不同的是,过程控制则主要侧重于如何让组织达到消费者需要的各项要求,经典科层组织理论认为,过程控制的重要特征就是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体系,即科层通过高层管理者来管控目标的实现情况,并负有资源分配的责任。其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标准的程序、正式的规定、详述的角色分配、业务流程、工作描述、严格的报告和审批过程等。结果控制往往作为替代选择而同时存在于组织控制体系中,一般被视为检测、衡量以及提供反馈的过程。基于组织控制理论视角可以发现,合作社的投入控制、过程控制和产出控制构成了其农业绿色生产的内部控制系统。投入控制方面,合作社可以从入社筛选机制和合作社培训两个方面实现控制。合作社的筛选机制主要表现为成员入社准入门槛的设立,通过高门槛加大对成员合作能力的考察,可以在效率层面实现更多高水平的合作点和合作机会(曲承乐等,)。较于常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绿色生产意味着对成员的技能和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而通过抬高入社门槛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合作社的培训功能一直具有历史的传承,从“罗虚代尔原则”开始,其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的原则一直是核心原则之一。在我国弱势主体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实际中,更需要合作社政策宣传、技术指导、文化引导等培训功能的发挥。过程控制上,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资,以组织名义鉴别和购买,以实现对农资质量的把控(王瑜等,)。其统一采购的生产资料必须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以及下游企业的质量安全要求,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绿色生产(巩顺龙等,)。具体生产环节中,合作社可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绿色生产规程,以标准化的生产作业方式规范成员的生产行为。生产规程的执行上,管理人员对农业绿色生产的监督成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产出控制方面,合作社通常采取结果控制机制,具体可通过规划成员的生产规模、预设成员生产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级以及要求成员交纳一定入社费并作出安全生产的具体承诺等路径进行组织控制。(二)组织支持论组织控制强调的是组织管理职能的实现,而组织支持则用于描述组织成员对组织是否重视或关心他 们 的 总 体 感 知。组 织 支 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基于农业经济问题(月刊)年第 期 互惠行为模式和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的。组织支持论认为,成员将组织对他们所采取的管理与激励措施当成是评判组织是否重视成员的付出与感受的标准体现。根据感知标准,如果能从组织获取良好的收益,会加强成员对组织的认同与支持;反之,则会降低成员的组织支持感。而组织支持形成与否的根源在于互惠行为的产生,互惠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基本规范,它是指人们会对收到的好处和让步给予相应的回报(,)。通过履行有益于对方的行为维系正效能关系,形成“互惠需要”,正是这种需要驱动了社会交换行为的发生。而社会交换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发展出的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能超越明确的角色契约所规定的范围(凌文辁等,)。这种心理会导致回报行为的发生,由此形成给予和回报间的互惠机制,从而构建起组织与成员间的可持续关系。理性小农理论认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合作社的服务增加自身收益。对农户而言,如果合作社无法提供入社的好处,合作社对农户的吸引力就会减弱。从现实发展来看,农户对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较为旺盛,其中,农户最迫切需要的是农资供应服务(李圣军等,)。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合作社农业绿色生产所需的成本投入更高;研究显示,合作社能有效降低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