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_纪恩焱.pdf
下载文档

ID:2368485

大小:1.55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西 高校 民族团结 进步 教育 优化 路径 研究 纪恩焱
149大众文艺推进研究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化路径,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认同,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各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防线。一、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意蕴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是着眼国家整体利益、大局利益,超越狭隘的民族局部利益,旨在实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关键之举。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铸魂工程,对于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一)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仅要“固本强基、研判风险”,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落实责任、同心合力”,其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要抓手。1从国际层面来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给民族问题增添了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违背国际共识,推动“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对国际局势、世界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国内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的各方面实力都有所提升,但是西方国家对不断崛起的中国虎视眈眈频繁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广西是个处于边境线上的多民族区域,因此,广西高校必须要坚持把关定向与统筹指导原则,为教育教学工作守好第一道关卡。(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所在高校作为各族人民,尤其是各族青少年的聚集地,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其文化差异也日益突出。做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各民族间消除误解、促进理解、巩固团结,促进各族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和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并非凭借某一个人某一个民族之力就能达成,而是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之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们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理论政策,其最终指向也在于促使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致力于构建“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2,凸显“共同体”理念的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在交融中互相尊重、包容,引导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共居、共学、共乐”的成长共同体,夯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心理基础,引导在与其他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中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共享共建的理念,营造风清气正、安定团结的交流氛围,紧紧围绕各族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出发,牢守民族团结之心,把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助力青少年为坚守心中崇高信仰,做民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纪恩焱 王 琴 纪晓祺 韦 荣(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299)*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边境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SW2022385。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对防范边境地区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应以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指导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教育转型升级,探索广西这一独特的地域特色,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地域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关键词: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6-0149-03文化教育150大众文艺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坚定执行者和真正捍卫者。二、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基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乎祖国统一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建立在萃取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坚持筑牢民族工作主线指导,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理念、话语、载体的转型升级这些现实基础之上的。(一)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为实践基础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直围绕“培养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一目标展开,逐步向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参与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标语、口号、对联等贴近群众的方法,宣传引导“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观点来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虽未成体系,但为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历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我国开始全面系统地部署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抓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这个事关民族复兴的关键环节,从“学校、人才、语言、时代任务”等方面展开,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有了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强调民族常识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美育等的有机地结合,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3针对不同学段开展层次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设立试点学校,总结经验,民族团结教育开始向课程化、标准化、专项化方法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以筑牢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来指引方向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思考民族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为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实践要点,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不断向深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全党的共同意志,成为党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针对过去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的刻板性问题,只有明确团结进步教育的最终实践导向与价值取向,才能促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深化各族大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理论、政策的理解,为夯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筑牢民族根基。(三)以互联网技术发展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线上虚拟社会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的快速更新和场域的极大扩张。互联网虚拟社会中数字化的存在形态和交往方式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局限,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多样化舞台。一方面,互联网思维成为高校民族进步教育理念转变的加速器。它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需求和思想与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互联网话语成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转型的指明灯。信息化、数字大背景下,互联网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话语的逐渐向数字化语言符号和可视化话语形象转变,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话语的现代化、简洁化、趣味化发展和普及,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近群众、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扩展了新的载体与线上互动场域。三、优化广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深化高校团结进步教育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升级,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一)把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代特点,更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受众范围有所延伸,只有对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都进行教育,才能推动各民族之间深入交往交流,发挥民族团结教育意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有所转变,兼顾理论宣讲与贴近生活,坚持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统一,以促进各民族平等友好相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目标,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意蕴。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教育者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牢牢把握教育话语权和主导权。要树立网络视野和网络思维,审视新时代大学生具备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站在大学生立场上思考怎样更好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平等对话,做到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实现协调协同发展。坚持转变教学模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接受度。(二)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法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包括强化“五个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正面模范事例与反面教材教育等。各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形成各民族之间的认同,对广西高校大学生进行“五个认同”教育,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思想基础。强化“五个认同”教育致力于实现中华各民族共筑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培养各族大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民族团结事业,全面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学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此同时,对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性突破,包括延伸教育网络空间、开展实践主题活动等。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整合性与建设性作用,创建民族团结网站、微信小程序与公众号等渠道,实时发布民族文化与习俗、民族语言与服装等讯息,拍摄、推广民族团结相关的专题影片、短视频,加大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获取资源,加深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推进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建文化教育151大众文艺设,保障教育道路畅通。校内通过多种形式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理论知识加大宣传,也可以在校外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基地等,使大学生实地考察,从不同视角理解并掌握带有不同民族烙印的民族文化,促使其树立民族平等理念,为民族大家庭融合夯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校园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过程中,要科学认识到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三)引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情感认同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有其自身的内涵和逻辑联系。民族团结文化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休戚与共的精神基因。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团结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民族团结文化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进程。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离不开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互动,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互动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和育人的源泉和必经路径。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是现实的、具体的。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首先,要坚持党领导完善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机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的历史选择、人民选择。健全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教育各层级队伍,将责任落实、落小和落细。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文化教育骨干在充分调查研究世情和实情基础上,将扶持就业产业、调节邻里纠纷等实质性帮助,与活用承载着党的民族政策仪式、新旧宣传媒体等相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党的民族政策入乡随俗、移风易俗。其次,要大力表彰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情感认同示范区、先进组织和个人。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教育示范区、先进组织和个人是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标杆和榜样,深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尊崇,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最后,要丰富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教育情感认同形式。以文本纪念、会议纪念和艺术纪念整合建党纪念资料,为民族文化教育路径选择提供充足底气。6整合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建党纪念资料整合成果的影响力需要整合资料者充分发挥出来。(四)铸就民族团结价值认同,构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神家园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教育促成了民族体认和共识,持续生成稳定民族情感,在知情意信行良性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第一,把握网络时代条件,对高校学生实行全时空的实践引领与价值宣传。高校学生是社会的知识精英、未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联系着中华各族的千家万户,在各自的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把握住了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向和质量,也就把握住了民族团结价值认同的“关键少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