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巩固
人口
较少
民族
教育
脱贫
成果
内在
逻辑
路径
选择
杨亮英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MZ135)收稿日期2022-05-23修回日期2022-09-07第一作者简介杨亮英,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孙亚娟,教授,博士,E-mail:syj_。2020 年 11 月,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已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1,这标志着我国脱贫工作已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成为重要目标。在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相对较高、返贫风险最大,如何有效巩固教育脱贫成果并防止返贫,是巩固其脱贫成果的关键。教育扶贫的目的是通过补充人力资本使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和自主脱贫的能力2,如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3,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根本策略。一、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文献述评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实现整族脱贫目标后,如何通过教育持续稳定地巩固脱贫成果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当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脱贫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成果的重点与难点。进入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将进入治理视野,脱贫对象存在返贫风险,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等新问题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教育扶贫的针对性不强5。对此,强化特殊群体教育扶持力度,减低其返贫致贫风险,这是教育巩固脱贫成果的重点和难点6,如何运用外部扶持激发和培育内生动力,是推进教育振兴的长效机制之根本所在7。二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脱贫成果的根源。由教育落后造成的“能力贫困”是三区三州处于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都与当地人力资本匮乏、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密不可分8。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源于制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和家庭的局限的综合作用9。三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方式的转变。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需要以激活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生长能力与内在动力为根本转向。重视教育扶贫,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0。应根据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从根本上摆脱贫困7。四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举措。教育要兼顾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与文化变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杨亮英,孙亚娟*(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已实现整体脱贫,持续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内生式发展着力于地方造血能力的培育,为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新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协调与整合是基础,赋权与参与是关键,而激励与认同是内在动力,三者之间的基本结构及联动关系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内在逻辑。基于这种逻辑,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发展路径是:重塑儿童发展的价值,构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之理念;基于贫困成因及其群体特征,构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模式及保障体系;增强社会整合能力,构建儿童发展服务体系。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儿童发展;内生式发展;群体特性;贫困成因中图分类号G521;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266(2023)03-0116-07DOI10.3969/j.issn.2096-2266.2023.03.018大理大学学报JOURNALOF DALI UNIVERSITY第8卷第3期2023年3月Vol.8No.3Mar.2023116革,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11。巩固教育持续的脱贫要与“扶智”的内生动力等方式,培育主体在教育发展中的内力,才是推进教育振兴的长效机制12。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已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空间。但在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的过程中,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如何持续有效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是研究聚焦于一般贫困山区或农村地区,而对于情况特殊的“老少边山穷”返贫风险较高地区,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探讨相对薄弱。二是研究者虽关注了人口较少民族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但如何将内生式发展置于人口较少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厘清教育脱贫成果的关键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三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已从内生动力、实施策略、发生机制、长效机制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如何通过教育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挖。整体而言,从学界研究和政策走向的趋势看,随着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来看,如何基于人口较少民族的内生发展,持续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对决胜第二个一百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更多地依靠“外源式”的扶贫方式。这种依靠外部力量介入乡村的扶贫模式,使教育脱贫陷入本土文化被遮蔽以及本土主体缺失的陷阱。对此,我们需要借助内生式发展理论,以实现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内生发展是以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路径依赖,发掘本土内部潜力,合理有效利用外部经济、技术、智力资源提升内生发展能力13。新内生发展理论是以开发地方本土资源为前提,以保留地方本土文化为宗旨,以发挥地方主体性为核心力量,但同时强调地方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地方”与“超地方”的整体性13。鉴于此,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实践,需要以保存地方文化为宗旨,以地方主体为核心力量,建立“地方”与“超地方”的整体性关系,合理有效地运用外部经济、技术和智力资源并提升当地人的自我生长能力。换言之,在内生式发展的视角下,厘清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关键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内在机理。(一)协调与整合: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基础资源是人口较少民族内生发展的基本要素,其核心是如何建构地方与超地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及整合机制,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在内部与外部发展之间的有效整合。内部与外部之间协调与整合机制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关键基础。一方面,需构建不同主体之间教育资源的有效协调机制。在整合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囿于不同资源供给者所秉持的立场、价值观与视角不同,因而相关参与者和不同主体会发生分歧而阻碍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需要建立不同主体之间教育资源的协调机制,以实现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实践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培育人口较少民族在地方与超地方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及利用的能力。一般而言,外部资源主要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供给的关于儿童的健康、安全、教育服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理念并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内部资源主要是源于人口较少民族的地方社会和生活情境中所积累的滋养儿童生命及成长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在建立了内部与外部之间协调与整合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内外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成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关键。在云南省的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历史中,源于外部的政策性驱动与内部的内生动力耦合为一个动力,才能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主张在保持外部资源输入并与外部社会保持良好的开放互动的同时,吸纳源于外部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并与自身原有的资源相互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覆盖儿童发展、参与、权杨亮英,孙亚娟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第 8 卷总第 87 期117利等内容的完整服务体系。总之,协调与整合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其关键是如何确保不同主体、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协调,而如何建构出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协商方式,则需要较好地运用赋权与参与的策略。(二)赋权与参与: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动力要巩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脱贫成果,关键在于通过对当地居民赋权,以激发不同主体的参与性。换言之,赋权参与式扶贫,就是赋予贫困人口能够充分自主地参与到他们可以摆脱贫困的权利。内生式发展是一个地方居民通过参与,合理表达个体的利益诉求并对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政策产生影响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内生式发展中赋权与参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通过赋权实现当地人的利益共享。“赋权”是一个赋权于弱势群体的过程,以实现项目各利益相关群体能够影响和控制涉及他们的发展介入、发展决策以及相应资源14。地方居民可以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政策决策及执行过程,通过合理的通道充分表达自身的教育需求并充分享受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地方通过组织为不同利益主体提供充分表达与参与决议的机会,以有效激活相关主体充分参与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实践。二是当地村民参与脱贫的实践需整合于国家教育与少数民族地方教育立法的框架内并予以解释。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实践需要在国家政策与地方立法的框架下,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地方与超地方的关系。在整合过程中,通过实现“上”与“下”之间的权力关系的平衡,帮助发展对象充分地参与到发展项目中。怒江州在教育脱贫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实现“上”与“下”有效参与的对口联动机制与统筹协调政策体系。三是建立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内部与外部的教育协商沟通机制。怒江州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实践中,通过东部与西部的结对帮扶,为贫困家庭提供子女教育、就业培训等服务。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方式从依赖于外部的“救济式扶贫”向激发内部活力的“赋权参与式扶贫”的方向转变。可见,参与式扶贫秉持“赋权与参与”的理念,强调以“地方”为发展核心,通过赋权来平衡不同主体基于不同视角而持有的不同教育观念。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推行赋权和参与的理念,通过赋权实现当地人的教育利益共享,增强当地人参与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政策决策及执行能力,激活贫困群体自我建设的动力。当然,如何增加村民赋权并参与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机会与能力,“激励”与“认同”便成为其核心力量。(三)激励与认同: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纽带为了提升当地居民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中的赋权与参与能力,需要建构相应的教育激励制度和认同机制,以强化巩固教育脱贫实践与内生发展之间的纽带。激励与认同机制是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重要纽带。一是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激励机制。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内生式发展的动力基础是基层自组织。自组织的目的是将当地人从零散的“原子化状态”聚合为“组织化状态”,为村民提供自我建设能力的平台,激活当地人作为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它不仅需要改善居民的基本脱贫状况,更需要激发地方居民参与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持久活力。二是唤起地方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由文化观念、社会规范和儿童养育习俗等构成的文化体系和认同机制。在这套体系中,激发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并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事业,就需要强化当地人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认同并维系民族文化心理,才能较好地处理好地方与超地方的关系。三是构建地方居民整合的心理纽带。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需要整合地方与超地方的复杂社会关系,就需要建构“领域-文化”的纽带。基于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生长形成的“领土-文化”认同,为地方居民提供了共同的情感和目标,强化了共同经济利益外各种地方力量所需的纽带15。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当地居民对自我文化的认同及传承文化的意愿,可以运用于地方网络关系的强化并对当地的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在人口较少民族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中,大理大学学报总第 87 期社会科学118协调与整合是基础,赋权与参与是关键,而激励与认同是内在动力,三者之间的基本结构及联动关系对人口较少民族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影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脱贫实践的内在逻辑,更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基础。三、巩固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脱贫成果的路径选择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早期儿童的未来发展图景是怎样的?谁是巩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