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_袁红梅.pdf
下载文档

ID:2368385

大小:1.6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构建 中国特色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体系 红梅
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应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打造“一高四型”专业队伍、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能力,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键词中国特色;高校;心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应进一步明确重要使命和责任,不断提升育人水平,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素质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中国人的现代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越来越多,但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中国式现代化也要求人们精神的现代化。因此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人们精神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新时代公民的高等学校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在新时代十年中,我国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心理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社会工程,高校作为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应以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必然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健康中国建设,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健康人才和提供健康促进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指导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应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与核心内容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唯有在各环节、全方位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取向,才能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和提供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中也借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管理模式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课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41的功能,在强调社会性功能、政治性功能的同时,重视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即个体性功能;提供了育人工作的新角度,解决了一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见效的问题;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育人和助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近40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集教育教学、文化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为核心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教育教学。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构建了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主和一系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为辅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程形式迎合学生兴趣,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实践。文化活动。高校广泛开展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规律性活动,具体形式包括依托525大学生心理文化节、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殊时间开展的一系列心理文化活动、特色校本活动和校内外心理实践活动,以更丰富、有趣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咨询服务。近年来,高校不断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综合素质训练室、茶艺室等,健全咨询服务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团体与个体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咨询服务由面对面咨询,逐步拓展出了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形式丰富的咨询服务。预防干预。高校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畅通了校院联动、家校合作、医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完善了教育预防、信息预警、干预管理、转介、预后跟踪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近年来,高校工作重点从心理危机干预转向危机预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与实践路径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从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打造“一高四型”专业队伍、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着力。1.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协同心理育人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为协同教育主体,从这四个层面协调推进,形成积极的互动机制,健全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机制保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心理育人统筹。政府在顶层设计、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协调管理机构与高校合作、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开展。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科学开展心理育人。学校是心理育人的主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育人主体作用,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心理育人”理念为统领,科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如课程教学、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文化活动等,逐步形成学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文化引导的全面推进的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家庭发挥支持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应主动构建家校沟通平台,开展多形式的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发挥熏陶作用,营造心理育人氛围。社会应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不断创新载体和传播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营造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心理育人氛围,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序开展。2.打造“一高四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人才保障。高校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一支“一高四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引领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从而凝聚育人合力、助力立德树人。高尚师德师风。高校心理教师,不仅是心理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健康人格、以德立身的楷模。高校应严格执行“四个相统一”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落实和践行心理教师师德第一标准。咨询专家型:咨询辅导能力是高校心理教师的核心业务能力。通常一名心理咨询师至少需通过68年理论学习、实习、督导、个人体验、临床实践等培养环节,才能具备基本职42业胜任力。高校应“以管理促规范,以培训提水平,以督导促发展”打造专家型咨询师,为学生心理成长保驾护航。教学名师型:高校应以“一课一名师”为目标建立健全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群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比赛为载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科研创新型:高校心理教师应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与特色,聚焦心理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创新性地开展研究,才能引领高校心理教育科学、创新发展。组织协调型:高校心理教师应通过指导院系和心理社团开展工作、组织心理文化活动等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凝聚育人合力。3.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更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不断探索真正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大量促进心理健康的思想理念及实践经验。如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等核心哲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化解心理压力、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可以体证、体验和运用的,它有自己的人格理论和心理病理学理论,也有评估和干预方法。高校应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育人理念和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心理育人中散发新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红色文化具有地域化、大众化、形象化等特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蕴含的坚韧不拔、凛然正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品质价值,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提供了有益借鉴。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可有效帮助大学生改善心理认知结构,激励他们提升心理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我们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创新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和教学实践活动渗透到其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获得心理发展。4.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坚持人民至上。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科学化水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制定出客观、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优化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由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师资配置等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决策、分工系统。在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制中,“党委统一领导”是核心、“党政齐抓共管”是关键、“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是根本、“全社会协同配合”是基础。坚持以生为本,强化服务育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本价值的体现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为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在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执行到位。制度管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实施的前提。高校应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管理者自身建设性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动态平衡的制度体系。此外,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确保制度的科学有效、执行到位。健全科学评估体系,做到有效反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更好激发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科学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做到: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化,评估管理方法科学化,评估管理反馈有效化。开拓多途径的评估反馈,如自评、上级对下级机构的评估、同级机构的评估等。参考文献:1李焰,杨振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20(8).2姜虹.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20-12-7(002).3孙奕,廖文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6).【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责任编辑:杨婧郭乙妹)4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