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MASEM
竞争
模型
比较
动机
效能
行为
关系
研究
霍炜
2023 年 3 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23第 31 卷 第1 期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31 No.1基于 MASEM 竞争模型比较的二语学习者动机、效能与行为关系研究霍 炜摘 要:本研究基于从 90 篇文献中获取的元分析数据进行结构方程竞争模型比较,旨在探讨二语学习者动机、效能与行为间的关系,并找出潜在的调节变量。研究发现:1)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然自我、二语学习体验是自我效能感与动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2)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然自我对二语学习体验的解释力比二语学习体验、二语应然自我对二语理想自我的解释力更强;3)专业、地区、年龄在二语动机自我与动机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可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自我效能感;动机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竞争模型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23)01-0047-07Abstract:Based on the meta-analytic data extracted from 90 academic papers,this study compares two structural equation competition model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2 motivational selves,self-efficacy and L2 motivated behavior,and ex-plore the latent moderating variables.The results show that:1)ideal L2 self,ought-to L2 self and L2 learning experience are mediating variables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ed behavior;2)the predictive effects of ideal L2 self and ought-to L2 self on L2 learning experience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L2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ought-to L2 self on ideal L2 self;and 3)learn-ers major,region and age have various degrees of moder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hips among ideal L2 self,ought-to L2 self,L2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motivated behavior.Research findings may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Key words: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self-efficacy;motivated behavior;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com-petition model1.引言 动机是完成一切复杂事件的前提(Brown 2000),是赋能特定目的与行为选择的激励总和(Drnyei 2001),在人类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经历了社会教育模式(Gardner 1985)、自我决定理论(Deci&Ryan 2002)以及二语动机自我系统(Drnyei 2005)三次转向,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提出以来,与其相关的实证研究数量一直处于迅速增长态势,逐渐成为国际外语教育研究主要热点之一(Boo et al.2015)。动机行为与二语学习效果密切相关,时常作为效标变量(criterion variable)出现在二语动机自我研究当中,被视作动机激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 Csizr&Lukcs 2010)。自我效能感同样是二语动机自我研究中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如 Ueki&Takeuchi 2012),也是语言学习者动机行为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然而,在外语教育领域,鲜有研究将动机、效能与行为三种因素同时考量,并围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是否在自我效能感与动机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这一问题展开元分析。此外,由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差异以及研究数量快速增长等主客观因素,学者们针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三要素间的关系问题得出了许多不一致的研究结论,系统内部关系有待厘清。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性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ASEM)对 90 篇国内外文献中的 268 项独立研究(包括 164297 个研究样本)进行系统整合,旨在检验二语学习者动机、效能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找出调节这些关系的潜在变量。2.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2.1 动机、效能与行为Drnyei(2005)通过继承和发展“自我不一致”、“可能自我”等心理学已有成果,并与批判传统动机研究范式相结合,提出了新型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L2MSS),该系统涵盖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然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三个维度。二语理想自我是指二语学习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是内化的自我概念。当学习者试图缩小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时,二语理想自我就会变成重要的二语学习驱动力。74DOI:10.16362/61-1457/h.2023.01.022二语应然自我则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为满足外界某种期待或避免可能的消极后果而做出努力的属性,是外化的自我概念。二语学习体验,也被称作二语学习态度,是“与即时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相关的特定情境类动机”(Drnyei 2005:106),包括学习者对存在于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教材、同伴的态度和成功的二语学习体验等因素,其本身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Gardner(1985)最开始将动机行为视作一个由二语学习欲望、动机强度(或努力)和二语学习态度等要素组成的集合,但在当前二语学习研究中,动机行为通常代表学习者在目标语言学习中做出的(预期)选择、努力和坚持行为(如 Kormos et al.2011)。研究表明,二语动机自我三要素均为动机行为的预测变量(如 Taguchi et al.2009;Ghanizadeh&Rostami 2015)。此外,语言学习者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和对学习成功与否的预期估计,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为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所持有的自我信念和信心”(Ueki&Takeuchi 2012:8)。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等与自我信念相关的情感变量也可用二语动机自我框架进行解释,自我效能感是二语动机自我与动机行为的潜在预测 变 量(如 Bown 2009;Kormos et al.2011;Lamb 2011)。计划行为理论(Ajzen et al.2009)认为,动机倾向属于行为意图范畴,个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动机行为受到行为意图的影响,包括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认知等因素。该理论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理论相结合,主观规范表明个人动机行为受到个体期望或周围环境压力的影响,主导学习者的理想自我与应然自我;行为态度表示个体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评价,在二语学习中主导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行为控制认知则代表个体对可控制行为执行的程度,当个人的这种行为控制认知增强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预期行为并推进具体行动,主导二语学习者自我效能。据此,结合已有研究发现,本研究初步做出假设:H1: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然自我、二语学习体验在自我效能感与动机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2 竞争模型学习者动机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其复杂性和多面性经常导致众多研究中出现相矛盾的结论(Drnyei&Ushioda 2011)。Norman&Aron(2003)认为,学习者内心构建的自我形象只有在特定学习情境支持下并通过一系列专门的学习渠道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动机行为。因此,Ueki&Takeuchi(2013)、Taguchi et al.(2009)和韦晓保(2013)等的研究假设认为,二语学习体验应该是学习者积极追求内心自我过程中的产物,受到应然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影响。据此,本研究在假设 H1 的基础上,建立中介模型 M1(图 1)。图 1.中介假设模型 M1然而,也 有学 者(如 Csizr&Kormos 2009;Peng 2015;Khajavy&Ghonsooly 2017)在假设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二语应然自我与积极的学习体验能够促进学习者“理想自我”的构建,二语应然自我与学习体验应该是二语理想自我的预测变量,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那么,二语理想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中的哪一方对另一方更具解释能力?或者说两种假设模式哪种更具统计学意义?为解答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 M1 的竞争模型 M2(图 2),并做如下假设:H2:中介模型 M1 的模型配适度优于竞争模型 M2。图 2.竞争模型 M22.3 潜在调节因素考虑到民族、区域文化身份等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决定性作用,有必要深入调查存在于学习者二语自我背后的语言身份差异,从而找出特定语言环境中独特的动机因素(Segalowitz et al.2009)。二语动机自我与动机行为的跨地区、跨国别比较是相关实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Yang&Kim(2011)发现,二语理想自我在维持动机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尽管中国学生比日、韩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的动机行为,但其二语理想自我水平却显著低于瑞典学生。Taguchi et al.(2009)对比了中国、日本、伊朗三国学习者的动机自我,发现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者二语理想自我存在差异。之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逐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验证,涉及亚洲和中东(Ryan 2009;Taguchi et al.2009)、匈牙利(Csizr&Kormos 2009)、智利(Kormos et al.2011)和瑞典(Henry 2009)等国家、地区的学习者,这些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跨区域比较提供了充足数据。此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结构,性别渗透于个体自我概念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个体身份的决定因素(Cole et al.2001)。Henry(2009)通过持续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女性中学生的动机自我呈增强趋势,而男性中学生的动机自我却逐渐减弱,Iwaniec(2019)则发84霍 炜 基于 MASEM 竞争模型比较的二语学习者动机、效能与行为关系研究现波兰女中学生的二语理想自我显著高于男生。除了区域与性别,学习者年龄、专业同样是二语动机自我研究结果的差异来源,Ueki&Takeuchi(2013)和 Ghaniza-deh&Rostami(2015)等围绕不同年龄、专业的二语学习者展开了深入探讨,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因此,为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研究结论的差异来源,本研究还将重点关注性别、年龄、专业、地区等因素在二语动机自我和动机行为的关系中发挥着怎样的调节作用。3.研究方法3.1 文献收集与纳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文献搜集始于 2022 年 6 月初,终于 2022 年 7 月底。研究使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然自我”“二语学习体验”“自我效能感”“动机行为”等中文主题词及其英译进行搜集,英文文献的搜索主要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