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地区音乐文物■于特征和族属刍议_田盼.pdf
下载文档

ID:2367860

大小:2.1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湖北 地区 音乐 文物 特征 刍议 田盼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于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辞海中提道:“于:中国古代乐器。青铜制。”周礼地官鼓人载:“以金和鼓。”目前全国出土和发现有硬陶、青瓷和铜质于,共计190余件,青铜于占绝大多数。于盛行于战国到汉代,目前在湖南、湖北、山东、陕西、安徽、四川、重庆、江苏等省均有发现,90%以上集中在湘、鄂、川、黔的交界处(图1)。湖南、湖北是全国出土于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四川。笔者以湖北境内出土于为例,结合前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于的音乐功能和民族属性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整体情况根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卢德佩湖北宜昌县土城青铜器窖藏坑和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等文献记载,湖北境内共出土于38件,完整器形37件(1件出土发现时已被击碎),有年代记载的35件。集中分布在鄂西南一带的清江流域(古称夷水、盐水),即建始、恩施、巴东、利川、长阳、鹤峰、秭归等地(图2图8),紧邻湘西、川东、黔东。其中,恩施20件、宜昌15件、武汉1件、咸宁1件、荆州1件。目前全国已知最大的于为长阳千渔坪大于(图9),通高80.5厘米,重45千克,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建始县景阳乡出土了目前唯一发现的双虎纽于(图10),双虎间有一环相连,虎身饰柳叶形花纹,为虎中之珍品。从年代上看,春秋2件,战国26件,汉代7件。流行于战国,延续到两汉。从分布区域上看,恩施和宜昌出土数量最多,占总数92%。从出土形式上看,除秭归天灯堡于属于墓葬中出土之外,其他都是窖藏。从出土数量上看,基本为单件出土,只有秭归下马台于一次出土4件。还有2件伴有其他青铜乐器一起出土,分别是:秭归天灯堡于,同时出土扁钟、钲各1件;长阳贺家坪于,同时出土钲1件。从出土地点上看,集中在江河岸边或山麓山岗上。2形制特征熊传新先生在我国古代于概论中把于【作者简介】田盼,硕士,文博馆员,就职于枝江市博物馆。湖北地区音乐文物于特征和族属刍议摘要:于是我国古代青铜打击乐器,起源于春秋,延续到东汉。全国约有12个省份出土过于。文章以湖北境内出土的于为材料,根据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对该地区于的形制、纹饰、用途、功能、艺术特征及民族文化属性做一些粗浅的认识,有利于深入探究虎纽于的表层丰富性与民族文化的深层逻辑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湖北;于;虎纽;巴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24田盼(枝江市博物馆,湖北 枝江 443200)图1我国出土于地点示意图102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各部位从上至下定名为纽、盘、肩(头)、腰、隧、口(图11)。笔者认为这种命名方法为合理且最有说服力,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这种命名方法。从整体形态上看,湖北境内于面成椭圆形盘状,鼓肩,腹部以下成直桶形,束腰,足口平直;器上有纽,纽插铸盘上,纹饰施于盘内和纽上。从大小上看,形制体积上比较齐全,有大有小,差距悬殊。最大通高80.5厘米,最小通高26厘米。从纽式上看,有虎纽、桥纽、兽纽、无纽四种类型。桥纽2件,无纽和兽纽各1件,所占比例很小,其余皆为虎纽(包括一件双虎纽)。目前为止,湖北是出土虎纽于最多的省份。虎铸立在盘中,虎口微张,四肢向前倾,造型雄健粗犷,形象威严,更具抽象效果。虎一般四肢雄壮,瞪目露牙,或作欲扑势,或昂首挺立,或前倾后弓,尾下垂,尾端上卷,形态富于动感。从盘式上看,外侈口,直立突起,刻画有多种纹饰。从肩、腰、口部来看,圆鼓肩或突肩,盘径略小于肩径;从肩部逐渐下收,束腰,平底,腰下为直筒状;器身从肩部向下弧度变化不大,整体较斜直。3纹饰特征笔者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为原始资料,统计得出有27件于铸有各种纹饰。纹饰的位置主要虎纽和盘上,体一般通体素面。具体来说,虎的颈部、头部、胛、两侧、背部、四肢、两肋、臀部都刻有纹饰。其中,刻涡纹11件、鳞纹7件、船纹6件、鱼纹5件、云雷纹4件、回字形重环纹3件、船纹与鱼纹相配合3件、“S”形纹2件、人面纹2件、草叶纹2件、弦纹2件、羽叶纹1件、叶翅纹1件、刻划纹1件、项圈纹1件。涡纹、鳞纹、船纹、鱼纹为这批于的主要纹饰。4功能用途国语晋语载:“战以于(形如碓头,与鼓相和)、丁宁,儆其民也。”国语吴语云:“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于,图2长阳贺家坪于图5秭归天灯堡于图8秭归马营村于顶盘船鱼纹图3利川忠路于图6秭归下马台于 图9长阳千渔坪大于图4秭归马营村于 图7恩施向家湾于图10建始二台子双虎纽于103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于能通过单个演奏或者与其他乐器合奏,在部落战争中号令兵士进退,用于指挥军队和鼓舞战士士气。秭归县归州镇天灯堡村一战国墓和长阳贺家坪乡,于、扁钟、钲同时出土,证实了于可以和钲、扁钟、铜鼓相配,成为合奏乐器,在作战中发出洪亮声音来助长军威、鼓舞士气。然而,湖北境内出土的大部分于是窖藏,多数出自江河岸边的山坡山岗、洞穴野丘。这种现象表明于也用于山坡水畔祭祀或礼宴等方面。朱世学先生认为:“巴式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因此特别注重娱神的功效,这在巴式青铜器虎纽于上表现得尤为明显。”5敲击部位当前学术界关于于演奏位置的论断主要有肩部和中下部两种。从湖北于外部形态上看,大多数肩部有击痕或击打小孔,有的肩部甚至已被击打破损,如秭归天灯堡于、秭归下马台虎纽于、枝江熊渡虎纽于、长阳渔泉虎纽于、鹤峰虎纽于、恩施花枝虎纽于。笔者推断,湖北出土于的敲击部位主要在肩部。6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产生于春秋、盛行于战国、淡出于两汉的于,提供的远不只一件乐器那样单纯的信息,更能渗透出一个民族的内涵。不同地区出土的于具有独立的个性特征。于的族属和内涵,学术界争议较大,存在着中原、越族、东夷、巴族、土家族等主流观点。那么,湖北境内于的文化属性和族属特点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湖北是出土虎纽于最多的地方,绝非巧合,与巴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6.1巴族活动区域华阳国志巴志云:“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巴族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鄂西南、鄂西北、川东和陕西汉中一带。管维良先生将其归纳为今天的陕西、川东、川北、湘西北、鄂西北、黔北等地。应骥先生认为:“较早抵达陕南、鄂西北、渝、湘鄂西与黔东北地区的氐羌系中被称做蛮蜒的,有崇尚白虎风习的廪君蛮和濮系民族,与在此之前以后来到的濮人一起构成了巴人的主体。”湖北省是全国出土于第二多的省份,且多数是虎纽于。湖北主要集中于鄂西,长阳、巴东、建始、利川、秭归等长江南岸的清江流域,为巴人频繁活动地区。6.2巴与虎巴人应该是东夷的太昊族群的一支,在鄂西北与当地的土著族群融合而成,和楚相似,巴也是华夏的边缘族群。巴是以虎为图腾或族徽的氏族,巴人崇尚白虎众所周知。“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是巴人敬信崇拜白虎的最早记载。青铜重器虎纽于,史籍中称为“巴氏虎于”,这也是巴文化遗物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多数于顶端的盘内中间的重要部位都铸有一虎形纽,还有的铸双虎形纽,这无疑显示出了虎在巴人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巴人信奉巫术鬼神,而虎是山林的猛兽,是权威的象征,可食妖魔鬼魅,虎在巴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把纽铸成虎形,立于盘中央显赫位置,高高在上,并在纽上刻画纹饰,表达对虎的崇拜。虎纽于作为巴文化典型器物,在巴人战争、祭祀、宴飨中发挥重要作用。巴人保持着对白虎图腾的信仰,留下许多虎形器物和虎纹饰器物,在兵器上铸以虎纹,在乐器于上安以虎纽,在铜钲上刻以虎纹,并且长期沿袭对白虎的祭祀。巴族将中原地区的纽加以创新变为虎,与巴族的民族心理特征有关,巴人“信鬼尚巫”,以图11 于各部位示意图纽盘腰隧口头(肩)104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巫教为特征。巴人崇尚虎之威猛和勇武善战,使湖北这批虎纽于成为巴族特有的乐器。6.3巴与乐巴人生性豪放,能歌善舞,武乐、武舞文化十分发达,铸造军乐器于用于战争、娱乐、宴享。于本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主要用于军事行动,传入巴人地域后,被能歌善舞的巴人所热爱、接受、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巴人指挥作战和田猎时所广泛使用的军乐器,在古代政治、军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虎纽于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代表了巴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民俗传承与民族心理素质的趋向。6.4巴与船巴人生活的区域水系发达、溪河纵横,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鱼是巴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从“廪君乘土船”的传说以及船棺的发掘来看,巴族是一个靠近江河的熟悉水性的民族,而他们所用的船棺就是当时人们实用的独木舟,生前乘坐,死后即为棺,由此可以窥知船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据管维良先生的说法,巴族白虎部原先生活在清江流域,后向西迁徙到恩施一带,因盐而兴,以捕鱼为生。靠驾船捕鱼,以船代步,以船为棺的葬俗,巴人的生活与船分不开,船在巴族的迁徙发展和渔猎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铜器上铸有或镌刻有船形、鱼形图案,无疑表现了他们对船的崇拜,体现了巴人的情怀和审美。上文提到湖北境内于纹饰以涡、鳞、鱼、船为主,辅以云雷、草叶、人面、弦纹,这是当时人们宗教观念、信仰、习俗和生活环境的反映。涡纹又称火纹,反映出巴人勇武仗义的民族性格和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鳞纹表达巴人与鱼息息相关;弦纹、云雷纹和人面纹反映了巴人的社会生活。这些纹饰图案是后世巴人对先民习俗生活的追溯反映。之后随着巴国国力的逐渐强大,这批于的数量以及精美程度不断变化,纹饰变多,增加了项圈纹、羽叶纹、回字重环纹等,虎纽造型也更加生动丰富,而后随着巴国的灭亡,虎纽于的数量也逐渐减少。7结论于作为我国古代青铜乐器的一个种类,是一种重要的祭器和军乐器,主要功能是用于战争和祭祀,风格鲜明。有盘、虎纽、鼓肩、束腰、平底是湖北地区于最常见的形制。从器物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湖北地区于无论造型特征还是制作工艺都较为进步,成为巴族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湖北的这批于极大概率为巴人铸造,但不是巴族自创之物,因战乱或其他历史因素从北方中原、南方吴越等地传播进入巴人所在的氏族部落聚集区,为巴人所热爱并创新传承。湖北这批于流行的年代随着巴国的兴衰而变化,这也恰好说明了这批于流行于战国,消失于汉代。虎纽于在湖北地区的广泛传播与使用,是于的特殊功能所担负的责任,将用于悬挂于的纽作虎形,显示其主人的强悍、勇猛顽强和自强不息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特性,真实地反映了湖北于与巴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内涵。注释张良皋.巴史别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0.黄翔鹏.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86-98.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J.考古,1986(4):370.卢德佩.湖北宜昌县土城青铜器窖藏坑J.考古,2002(5):91-93.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学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81-188.朱世学.从虎纽于和铜鼓看西南民族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熊传新.我国古代于概论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398,608.朱世学.巴人青铜文化的历史与特点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122.陆斐蕾.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李禹阶,管维良.三峡文明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7.应骥.巴人源流及其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0):50.m孙丽萍.于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1:42.杨华.巴人嵩虎考J.华夏考古,1997(4):6.朱世学.对虎纽于若干问题的认识J.三峡大学学报,2010(1):6.邓辉.虎纽于用途初探J.四川文物,1994(2):24.童恩正.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