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诗经》农事诗分析大学语文劳动教育_陈洁.pdf
下载文档

ID:2367719

大小:2.9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诗经 基于 农事 分析 大学语文 劳动教育 陈洁
COUPLETS传/承/民/族/艺/术传 统 教 育诗经 是中国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充分彰显出周民族以农立国的特征和生产情况,其蕴含着丰富的农学思想,将其融入现代大学语文劳动教育中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确保大学生实现综合化发展。一、大学语文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教育体现的价值效用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为学生熟练掌握如何生存、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打下稳固的基石。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以文字为主,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情绪情感、主观意识、思想观念及劳动价值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文学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通过劳动所形成的艺术成果,其可以在根本上体现出劳动的创造力与智慧水平。由此可见,通过将劳动教育科学化、合理化,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对自身发展的价值效用,进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兴趣、思想品质和创造能力,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健全其人格,为学生后续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符合教育社会性目标要求整体来看,人类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与其自身劳动属性息息相关,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劳动的人类社会是不完整的,因此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社会,甚至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发展、社会发展的栋梁支柱,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如果其缺乏正确的劳动观,不具备相关技能,这就意味着其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尽管语文课程归属于理论知识教育范畴,但同时语文课程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与技巧。因此,积极开展大学语文劳动教育是满足现代化教育社会性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有利于创造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劳动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结合,能够促使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实现进一步融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让学生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和家校三方主体共同投身于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减少劳动教育的弊端,营造“爱劳动、会劳动”的社会环境。整体来看,劳动教育已经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包括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助力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将劳动理念、行为等方面与现实生活、工作、学习加以结合,让劳动教育成为让学生知晓生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二、基于 诗经 农事诗分析大学语文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利用诗歌内容掌握劳动活动我们的祖先通过开垦荒地、粮食种植等作业方式打开了农耕文明的大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劳动耕作逐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活动。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前进速度日益提升,传统单一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具体基于 诗经 农事诗分析大学语文劳动教育陈洁摘要: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描述农事生产、生活等内容以获取农业发展利益的诗歌形式,即“农事诗”。通过农事诗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劳动生活、精神及现实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诗经 中,农事诗抒发了古代人民对劳动生产活动的热爱与尊重,中国人民崇尚劳动的精神由来已久,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带领学生研读 诗经 中的农事诗,对学生实施高效率的劳动教育,促使其知晓劳动的精神与意义,并逐步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促使学生更加脚踏实地。关键词:诗经;农事诗;大学语文;劳动教育46对联2023.2 下增/强/文/化/自/信传 统 教 育劳作的流程、方法和技术要点缺乏正确的认知,缺少对劳动生活的实践感受。因此,在开展 诗经 农事诗教学期间,可以借助其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劳动相联系的内容要点。1.掌握劳动生产流程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传统劳动生产模式和流程带来诸多科技创新元素,然而出生在幸福年代的大学生对劳动生产的认知水平始终停滞于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对传统的劳动生产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通过研读 诗经 中的农事诗,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早期劳动生产的各类方式、方法以及技能、技巧,进而体会到劳动群众的辛苦与智慧。比如在学习 小雅 大田 这篇诗歌时,大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就在脑海中生成一幅“农民在炎热的夏季,采用传统农业工具在田地间辛苦播种及除草除虫”的画面;在 周颂 载芟 当中,可以充分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所开展的多样化劳动作业。另外,在 诗经 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研读,能够清楚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流程中的细节问题,这部分内容大多在 七月 篇章中有所体现,其将时间作为主要脉络,重点书写出周朝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生产过程。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精准地掌握劳动人民通过组织大规模的酿酒、耕种、采桑、狩猎、房屋修建等活动来满足自身的生存要求。除此之外,在 大雅 生民 中也有部分内容可以充分反映出古代民众的条播技术水平和插种技术、轮作技术等。在诗歌当中,“禾役”主要指的是禾苗的行列,禾苗行列播种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取更好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说明在当时农民群众已经意识到采光、通风等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2.认识劳动生产工具整体来看,只有通过使用各类工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劳动生产,因此,多样化农具是劳动生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由于缺乏实践,大多数学生对传统农具十分陌生,仅认识诸如镰刀、锄头和铲子等当下农业生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农具。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具均是古人在农业劳动发展历程中对传统农具加以创新后得到的。通过熟练掌握 诗经 中的劳动工具,能让大学生对劳动的生产发展过程形成完整、良好的认知。比如在 小雅 大田 及 周颂 良耜 中反复出现的“耜”,就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农业工具,在 周颂 臣工 当中所描写的除草工具如“钱”“镈”及收割工具“艾”等,这些从未听过的农业工具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逐步演变为新时代劳动生产中常见的犁、镰等,通过研读诗歌中关于农具的内容,可以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3.认识农作物在 论语 微子 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其含义是指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劳动实践经验,就不能正确区分五谷杂粮。尽管这种说法看似夸张,但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稻谷与小麦,更不要说区分其他类型的农作物。然而在 诗经 的农事诗中,很多诗篇都提及了农作物的名称,因此,学习农事诗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农作物的认识。从整体视角来看,诗经 中记载了“可供食用的农作物、野菜、野果 74 种”。例如,在 七月 篇章中详细罗列出了众多农作物,主要包括禾、麻、葵、黍等。通过对农事诗的学习,让大学生知晓许多农作物早在先秦时代便已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农作物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如大豆、黄豆、花椒、小米、高粱等。总而言之,无论是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 诗经 中的农事诗来掌握农业劳动生产流程,还是对不同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农具、品种各异的农作物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认知,诗经中的农事诗均可以为大学生熟知劳动生产相关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并为其提供更多有力的保障,达到加强大学生对现代劳动生产认知程度的目的,将教材文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融合,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理论支持。(二)通过诗歌情感体会劳动精神劳动精神通常指劳动人民在各项生产作业当中所凸显出来的精神品格及综合素质,这种精神品质不但是长达几千年劳动生产事业发展的结晶,而且是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善自身生活的重要支撑。劳动精神在社会发展阶段中培育了更多的劳动群体,进而实现了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中华民族所具备的劳动精神内涵极其丰富,通过引导学生学习 诗经 中的农事诗,能够促使其有效地了解这种劳动精神。1.尊重劳动人与动物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人能通过劳动获得生47COUPLETS传/承/民/族/艺/术传 统 教 育产资料,改善生活水平。因此,无论是古代发展还是当今的现代化发展,每个人都需要给予“劳动”足够的尊重与热爱。在引导大学生对 诗经 中的农事诗进行学习时,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祖先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在过去,人们只能依靠简单的工具实现农耕,导致生产水平较低,“靠天吃饭”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阶段,人们完全屈服并敬仰、尊重自然,于是,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佑,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古代人民希望通过向神灵祈祷以求圆满完成农事活动,这种现象在 诗经 的农事诗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 周颂 噫嘻 的内容中充分反映出在春季播种的阶段,普通百姓在积极投身农业生产的同时,当朝皇帝和太子也会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行礼、亲耕等仪式来勉励本地区的百姓积极开展劳作。另外,在 大雅 生民 中,通过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描写了后稷这一现象,能够直观地了解百姓在收获农作物后制造相应的物品,以此来祭祀神灵。由此可见,在 诗经 中,天子抑或是普通农民,都对劳动生产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与尊重。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很多人轻视劳动甚至以懒为荣,出现了很多“啃老族”,教师可以将此种懈怠精神与古人对待劳动的态度进行对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2.热爱劳动与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相比,诗经年代下所描绘的农业生产过于滞后,普通劳动群体需要春种秋收,常年劳作。尽管生活艰辛,但人们对劳动生产始终饱含热情。在 周南 芣苢 中,充分描写了劳动耕作的欢快场面,每段均在吟唱“采采芣苢”,并通过多个词语描绘出古代劳动群众边哼着歌谣边采摘芣苢回归家园的愉悦场景,通过众多简明了当的语言来引导大学生了解上古时期人们对劳动生产的热情。(三)品读诗歌文化感受劳动意义在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古代民众辛苦的劳作只是为了获取物质得以生存,是迫不得已的活动,因为古人要通过劳动方能获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所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多年推行,许多学生含着金汤匙出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因此,让学生了解劳动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进而产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从个人的发展层面来看,劳动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只有在一个人将自身的劳动素养、创造素养上升至一定的高度时,才可以说是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是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活动,更是培养优秀国家栋梁的重要举措。在 魏风 伐檀 中,可以全面了解到劳动人民砍伐树木并将其制作为交通工具的具体流程,也可以知晓劳动群体对封建统治者“不狩不猎”却依然约束、剥削基层百姓的控诉。现代社会以机械化、自动化劳动模式为主,农民可以在脱离繁重负担的情况下完成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并独自享受劳动后所获取的成果。在未来,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中国劳动方式还会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以实现自由性劳动目标。不难看出,在自由劳动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将实现高度文明。三、结语诗经 中,农事诗抒发了古代人民对劳动生产活动的热爱与尊重,中国人民崇尚劳动的精神由来已久,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带领学生研读 诗经 中的农事诗,对学生实施高效率的劳动教育,促使其知晓劳动的精神与意义,并逐步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促使学生更加脚踏实地。参考文献:1靳玉乐.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12.2谢晖.论人的“文化精神性”及其制度表达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12-36.3尹云霞.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9(9):113-116.4蒲钰萍.从 诗经 农事诗看大学语文劳动教育J.散文百家(理论),2021(1):185-186.5刘道锋.诗经 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J.农业考古,2008(6):25-27.6高明,郝田田.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22(9):51-53.7吴倩倩.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双向互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