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为例_范怡婷.pdf
下载文档

ID:2367637

大小:1.3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动 艺术作品 运用于 博物馆 紫砂壶 陶艺 体验 范怡婷
75博物馆论坛当前,博物馆不断开发新的展示方法诠释新的观点和理念,呈现出多样化展示类型,简而言之就是从以传统静态展示品为主的展示形态,转向于展品在空间内的呼应、参观者在场域中穿梭交错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甚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展品信息传递及影响参观者的感官、感觉和思考,使参观者在博物馆内获得更多参观体验。事实上,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工作中最直接面对参观者的,也最能体现博物馆的目的和使命,因此,本研究通过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下简称“闽台缘博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活动,分析互动艺术作品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运用,从而提出更完善的博物馆互动体验方法。一、互动艺术作品与博物馆教育的定义20 世纪 60 年代,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ott)提出互动理论概念,认为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应该采取完全开放的表现形态,艺术家不应再只是单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邀请公众成为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的成效范怡婷(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摘 要:本研究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社会教育活动为例,观察并思考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的成效。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艺术家、博物馆策展人以及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今后设计艺术作品、策划互动艺术展览、开发展览相关的社会教育项目提供参考。关 键 词:互动艺术;互动体验;博物馆教育;紫砂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互动过程,进入并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1另一位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也提出,艺术作品不仅是以华丽的外表供人欣赏,而是要让参观者与艺术品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参观者对艺术本质的探讨。2从上述论点中可看出,让参观者拥有与作品互动的机会及发掘艺术作品的内涵,是当代艺术潮流,因此笔者认为互动艺术与以往传统艺术的最大不同是有了除艺术家本人以外的公众参与互动。基本上,一件艺术品能让参与者进行互动皆可称为互动艺术,互动方式既可以是参与者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还可以是参与者与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进行交流,以此达到参与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另外,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常设机构,同时具备典藏、研究、教育和展示功能。自 2008 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丰富展品种类、展陈形式、教育项目,提升了公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热情和可持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为例762022 年第 4 期续性。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第八次修订博物馆定义时,将教育提到研究和欣赏之前,位列博物馆功能首位,凸显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和使命。3由于来博物馆参观的公众大多是自愿的,因此国内博物馆教育为非强制性的自发行为,属于主动探索型学习,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通过提供学习、娱乐、反思和知识共享的各种体验,其目的是想让参观者自发学习以拓展智慧、提升审美、增长能力、增进理解,即学习和感受到内容成为他们生命智慧中的一部分,并鼓励他们为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推出的不少大型展览与特展,尝试突破传统展览以“作品为中心”的静态展示方式,加入视觉之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并探索与之相关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设计出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创新展览,尤其是通过展示、教育和媒体的结合设计出以互动艺术诠释既有的教育内容,并新增提供新颖互动体验的艺术作品,实现展览提升、教育创新的目的。因此,互动艺术作品如何适当地运用于博物馆教育便成为一门新的议题。综合上述所言,笔者将本研究的互动艺术作品定义为“可让参与者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并可具备互动功能的艺术作品”,并以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伯德施密特(Bernd H.Schmitt)提出的感官(sense)、感觉(feel)、思考(think)、行动(act)与关联(relate)等五种策略体验模块4,深入了解参与者在完成紫砂壶陶艺作品过程中的感受、学习紫砂壶制作技艺的效果,以及关于公开展示参与者自己互动艺术作品的想法。二、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的成效因地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的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立足本馆特色,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博物馆,先后举办“木秀于林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吴荣赐木雕作品联展”(2011)、“天工荟萃闽台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联展”(2013-2014)、“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2021)、“福缘善庆锦绣流金闽台金苍绣特展”(2022)等展览。根据非遗在传承人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实现的特点,于 2019年在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设置“艺揽闽台大师与您面对面”技艺展示交流活动区,至今已有100 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现场创作,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同时在“展览+讲座”的基础模式上,尝试多种博物馆非遗项目宣教模式,开展非遗原生态展演、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宣传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开发。2014 年联合泉州木偶剧团、台湾青年木偶联合发展交流协会等单位推出的“指掌春秋闽台木偶艺术展”,设计了两岸木偶表演、偶头制作、DIY 体验等教育活动,并与展览一起于 2015 年送入台湾,获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福建文博系列成果评选”之“福建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5。该馆通过上述举办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参与者艺术素养教育为目的,非遗项目核心要素传达为要求,设计以非遗核心知识为教学驱动问题,邀请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带领参与者开展非遗艺术作品互动的体验方式。因此,本研究以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活动为主题,尝试了解参与者对于紫砂壶陶艺互动活动的体验成效。2022 年 9 月 8 日至 10 月 31 日,闽台缘博物馆与宜兴市博物馆联合举办“荆邑之光宜兴历代紫砂精品展”,展出宜兴市博物馆收藏的明晚期至现代的紫砂精品共 91 件/套(129 件),其中有俞国良、裴石民、朱可心、程寿珍、徐汉棠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然而由于多数公众缺少紫砂器皿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和时代特质等相关知识,参观紫砂精品展的收获仅停留在一睹名家作品上,很难达成对紫砂壶的艺术欣赏,殊为可惜。以近现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的作品艺术风格为代表,紫砂陶艺的美学修养分成形、态、气、神四个要素。6形是形式美,指作品的轮廓;态是工艺美,指作品方圆肥瘦等各种姿态;气是功能美,指作品集材质、工艺、形态统一的气质;神是内容美,指作品美的神韵。紫砂陶艺之美正是基于举世无双的紫砂陶制作技艺。这项成熟于明代的中国传统技艺,77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的成效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为例博物馆论坛一直富有实用性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可是常见于纪录片中,在互动艺术中极为罕见。因此,主办方策划了以实操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主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希望带给参与者特别的艺术互动体验。展览期间,首先是开展“紫砂壶文化沙龙”,邀请在泉宜兴籍青年制壶艺人吴文斌先生讲述紫砂壶制作过程,并提供个人紫砂壶作品让参与者用手触摸,使参与者产生实际接触体验。其次是进行“紫砂陶制作技艺体验课程”,由吴文斌带领参与者采用紫砂陶制作技艺创作一个紫砂陶杯,并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公开展示,让参与者在紫砂艺术情境教育空间中产生良好的互动体验,藉此达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目的。7互动艺术作品“手作紫砂陶”于 2022 年 10 月12 日至 10 月 31 日在闽台缘博物馆三楼东侧展厅进行公开展示。该展厅除了展出宜兴市博物馆收藏的紫砂精品共 91 件/套(129 件),展示紫砂器皿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和时代特质等实物外,主办方还将参与者的“手作紫砂陶”布置于展柜中,同时印制视觉海报说明该作品为参与者作品。此外,在作品前方设立留言板,让参与者留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期许和对自己艺术作品的感想。从上述所言,笔者以伯德施密特提出五种策略体验模块进行参与者对于该活动互动体验问卷调查,归纳出互动艺术作品运用于博物馆教育的成效如下:一是,感官体验:参与者都认为还有改进的空间,尤其是烧制环节的缺失,需要增加展示烧制场景的图版或视频进行补充说明。参与者认为相较于观看纪录片、聆听展厅讲解和参与专题知识讲座,现场观看制壶艺人制壶,并在制壶艺人的指导下制作紫砂陶的教育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现有的艺术情境教育空间。不足方面有,活动耗时 3 小时以上,一名制壶艺人同时最多指导 68 名参与者,体验项目集中在打泥片、拍身筒等制胚早期技艺,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制胚后期技艺和烧制环节较为简略或缺失,部分削弱了参与者的“手作紫砂陶”感官体验。二是,感觉体验:参与者都认为“手作紫砂陶”互动会让人产生兴趣。不同于传统的拉胚成型法,紫砂壶圆器身筒的制作方法采用镶接法。制壶艺人拍打出一块厚薄均匀的泥片后裁成长方形,然后以长方形的长边为底围成紫砂壶的身筒。参与者在打泥片时会发现,拍打出一块厚薄均匀的泥片并不容易。拍打时搭子(拍打泥片的工具)与泥片的角度,拍打方向、力量、节奏均有讲究,看似简单的步骤最考验制壶人的基本功和耐心,即使是自认为“手工达人”的参与者也难以一次完成。在紫砂陶互动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拍身筒、表面修光、陶刻装饰与打泥片同样具有上手容易做好难的特点,为“手作紫砂壶”带来挑战性,是参与者在互动中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三是,思考体验:参与者认为通过互动艺术作品的制作给予了参与者思考空间,有助于参与者学习能力的提高,但制作过程中制壶艺人一直给予建议或协助操作则有可能降低参与者思考的机会。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经历了运用新旧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制壶过程学习技巧,并在互动艺术作品的制作体验中获得感悟,有助于深化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技艺本身存在一定难度,加上紫砂壶作为器皿具备实用的特点,因此参与者往往在活动后按不漏水、表面光洁等预定目标对结果予以评价,致使制壶艺人在参与者体验过程中需给予更多教学支架,容易形成参与者对制壶艺人的依赖,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对作品造型的塑造过程中,大多数参与者最终选择生活中更常见的圆器造型,因此需要增加形态各异的紫砂壶造型帮助参与者学习认知。四是,行动体验:参与者认同互动艺术作品所诠释的理念,不过,参与者在活动后极少实践活动所提倡的终生学习的理念。紫砂壶器型中的圆器和方器分别呈现“阴柔之美”和“刚柔相称”的艺术追求;陶刻作为紫砂壶的代表性装饰技艺之一,是文人墨客“以坯为纸”达到美学与哲学的表达;手艺人在日复一日的“做”的身体实践中,呈现了器物本身,也塑造了自我。这些由紫砂壶承载和表达782022 年第 4 期的传统技艺和艺术追求,深深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易于被参与者接受并认同。但是活动的大部分时长用于互动艺术作品制作,且参与者容易因为预定目标对结果予以评价,则限制了与该项技艺相关的延伸学习。大多数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便停止了艺术观察和实践,难以达成终生学习的效果。五是,关联体验:参与者对于互动艺术所呈现的内容,与本活动所提倡的主要议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有待提升。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紫砂壶文化沙龙”中,通过制壶艺人介绍宜兴紫砂壶的发展简史及其制作技艺,较好地完成了此议题。但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手作紫砂陶”中,参与者更多聚焦于个人喜好,无法体现出与此议题的关联。综上所述,以闽台缘博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为案例,可发现互动艺术作品在博物馆教育中的运用仍存在问题,如本研究在采用伯德施密特的五种策略体验模块中发现,过度的互动体验亦造成参与者学习上的影响,故未来可结合深度访谈的方式,进一步证实参与者在参与互动体验后是否可得到较高的学习认知。三、结语本研究通过对闽台缘博物馆紫砂壶陶艺互动体验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互动艺术作品在博物馆教育运用中的优缺点及其改善措施,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综合归纳如下:1.在优点上,该活动首先以“紫砂壶文化沙龙”表现形式,让参与者了解紫砂壶发展历史与当代制壶艺人现状概况,提升参与者对紫砂壶文化认知;提供紫砂壶作品让参与者近距离观察并用手触摸,也提供宜兴紫砂泥料、专业紫砂陶制作工具,体验打泥片、围身筒、拍身筒等传统技艺,触发参与者的感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