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湖北
孝感
发现
明清
码头
遗址
城墙
遗迹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1发掘背景澴河又名澴水,发源于河南省灵山黑沟,自北向南流入长江。历来是沟通南北、连接长江的重要水系。据1992年出版的孝感市志记载,仅20世纪50年代,孝感县城周边的澴河流域就在1950年、1951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59年持续受洪灾影响。为使河道水流畅通,增强泄洪能力,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19591960年,孝感市政施工将澴河从河口起,截弯取直,改道直入府河新河道,成为孝感城的重要防洪屏障。同时也因老澴河河道改造,导致进入澴河故道入水量急剧减少,老澴河成为城市内河,河水不再流动,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逐步下降。加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再次“雪上加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百家化肥厂、造纸厂扎堆老澴河两岸,废水直排入河;由于地势低,管网不配套,雨污混流入河,老澴河成了城市“下水道”。老澴河水质一天天变坏,水体发黑、发臭,常年处于劣五类水质,成了名副其实的“龙须沟”。城隍潭码头也因老澴河河道改造逐渐丧失河道运输转运功能,周边居民在其上建设了民房、厕所、酒厂等建筑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码头因城市改造而彻底废弃,被覆盖于大量建筑生活垃圾及建筑物、道路和电力电缆设施之下。为彻底改变老澴河脏乱差的面貌,本着“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初衷和理念,2017年11月20日,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启动。孝感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将9.8千米老澴河全域纳入治理范围,用5年时间,投资155亿元,还老澴河一河碧水。2020年3月底,在对老澴河城隍潭段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城隍潭码头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孝感市博物馆、孝南区博物馆联合对孝感城隍潭码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陶洋。本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收获,不仅发掘了城隍潭码头遗址,还发现了明清城墙遗迹。2码头遗迹考古工作已基本清理了码头主体,但因北端及东侧紧邻环城路而无法全部揭露。码头现残长约180米,宽2.48米,最高落差约6.5米。整体方位为西北东南向,基本沿环城路西南侧分布(图1)。码【作者简介】张明,男,硕士,馆员,研究方向:鄂东北地区区域文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学等。孙俊,男,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韩孝义,男,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湖北孝感发现明清码头遗址及城墙遗迹摘要: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孝感市博物馆、孝南区博物馆联合对孝感城隍潭码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明清时期古码头及城墙遗迹。码头遗址是目前整个长江流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内河古码头遗址,码头主体保存完整,结构及工艺复杂,客运、货运功能齐全。明清码头遗址及城墙遗迹的发掘对研究孝感的城市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关键词:考古发掘;明清;古码头;古城墙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40张明孙俊韩孝义(孝感市博物馆,湖北 孝感 432000)166Vol.248【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头本体(图2)大部分以红砂岩堆砌,局部以少量青石或青砖堆砌,石块缝隙间以石灰砂浆(俗称“三合土”)填充。码头整体外侧墙体上均有向外凸出约30厘米的横置条形石块(图3),且上下错落有致,可能具备特殊用途。码头底部自北向南均可见呈单排、双排或三排梅花状分布的木桩(图4),应是修建码头前打入河底淤泥内,以增强底部稳固性,再在木桩之上逐层垒砌条形石块而修建码头。这是我国古代修建大规模水上建筑的活字典,对研究古代码头遗址、古建筑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现场对老码头遗址下部北、中、南三段各提取的一根护坡圆木桩进行的检测结果显示:木桩木材材质为杉木,属杉科类木种。护坡圆木桩总数约168根,其中北段部分约43根,该处区域木桩桩径为120毫米和140毫米不等,桩长约3.0米,桩尖长约400毫米,木桩布置间距介于100毫米150毫米,采用单排直线布置;中段部分约111根,该处区域木桩桩径为120毫米、140毫米和160毫米不等,桩长约1.8米,前段桩尖长约250毫米,木桩布置间距介于100毫米250毫米,采用双排和三排梅花状布置;南段部分主要集中在南侧端部位置,约14根,该处区域木桩桩径约100毫米和120毫米不等,桩长约1.9米,前段桩尖长约230毫米,木桩布置间距介于100毫米200毫米,采用单排直线布置。木桩外露部分木材表面普遍老化,有明显糟朽现象;开挖圆木桩后,木桩水下部位木材表面完整性较好,木桩切割后发现有效面积受损率小于7.5%,未见有明显虫蛀、腐蚀和糟朽现象。码头北段平台上发现了2条车辙印痕,宽614厘米、深16.5厘米,目前清理长度约40米,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斜坡状,坡度23度。应是独轮车或板车等长期运输货物碾压而形成(图5),其主要作用推测是便于车轮卡入车辙印,防止侧翻,此外在雨水较大时因具备较缓的坡度,便于及时排除雨水。码头中南段西侧倒塌进河床内的墙体上采集到少量明、清、民国时期钱币类文物(图6)。可辨认的有明“万历通宝”、日本铸“宽永通宝”、清晚期“光绪元宝”,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四川铜币”、民国时期的“湖南省造当制钱二十文”双旗币、“中华民国当二十铜元”双旗币等,另外还有数枚形制小、厚度薄、无法辨认的钱币。3城墙遗迹目前清理出来的明清城墙位于码头北段东侧,紧邻环城路及码头本体。因紧邻环城路,未能大规模发掘,目前仅清理了约18米长。明代城墙位于北侧,清代城墙位于明代城墙南侧,北端依明代城墙南端而建。两个时期的城墙从砌筑材料上看有明显区别,砌筑方式也略有不同。明图1码头遗址现状(西南向东北)图2城隍潭码头遗址全貌图3码头前方伸出的石块图4码头底部中段暴露的木桩图5老码头北段发现的两条车轮印及明代城墙167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代城墙均为青砖宽面错缝逐层垒砌而成,极为规整,城墙砖长35厘米、宽18.5厘米、厚10.5厘米左右,城墙内侧填土,残高约80厘米,宽度不明。清代城墙以红砂岩石块横置于明代砖砌城墙之上,但略显随性,同样在城墙内侧填土,残高约80厘米,宽度不明。两个时代城墙现存高度基本一致,可能是后期在同一时间节点同时遭到了破坏。4几点认识孝感县城因澴河而兴,受澴河影响颇深。经初步统计,位于澴河水系周边1千米范围内现已发现近百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其中不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澴河不仅在历史上哺育了孝感儿女,是孝感市的母亲河,并且得益于孝感北部秦岭山系的特殊位置,澴河北部也成为“南船北马”的分界线。据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孝感县志:“万历元年巡抚赵公贤、抚按舒公鳌建议郡邑例得城,城始甓,属本府同判施公继述、知县易公元董共役,寻各迁去。明年,巡按李公栻委经历任公梦榛同知县任公商扈督修,乃竣十五年德安继承襄陷,邑溃,贼居之十六年。”可知孝感旧无城墙,明正德年间(15051521)知县王贤始筑土城以御流贼。万历元年、二年间(15731574),始修砌砖墙作城(图7)。若此记载无误则孝感有砖城的年代上限在明万历年间。另外清康熙孝感县志记载:“光绪二年蔡公炳荣接篆即修城隍潭岸城墙一大段,又修南门外上游石矶一座、西门外对河石矶一座,其上有要害处拟修石矶一大座,因交却急而未果焉。”可知码头北段以长条石块修筑的清代城墙和最南端三角形石矶(图8)的修建年代为清光绪二年(1876)。码头北段考古发现码头石块依城墙平铺而建,并在码头与城墙间以城墙砖填充(图9),因此码头的修建年代上限应为明万历年间或更晚。码头遗址整体保存较好,局部有裂缝现象。结合在码头北段发现码头是依城墙而建,“三合土”工艺的广泛应用,孝感修建砖城始于明万历年间的记载,以及老码头驳岸出土的最早遗物为明代,各种现象及证据表明,孝感城隍潭老码头可分为三个时代:修建年代上限为明万历年间,在清代(清光绪二年)进行了维修加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又进行了水平较为低劣的垒砌(图10)。此外,我们推测码头可分为深水活动区和浅水活动区两部分:北部南部基本位于同一平面高度,为深水活动区;中部倒八字台阶及以下部位均为浅水活动区,两区最大落差约3.3米。码头为客货两用,不仅运转货物,也随行船客,同时也是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取水、洗菜、磨刀的重要生活场所。经初步调查,城隍潭码头的石料很有可能来自澴河上游的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磨山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原名摞山,因出磨而得名。该村位于大别山南麓,北近大悟县、广水市,澴河水流经该村西侧。推测其为城隍潭码头石料来源依据有三:一是该村开采石料历史悠久,曾有大量石匠艺人赖此为业,现今仍有部分石匠以此为业;二是位于澴河上游,便于将开采的石料装船顺澴河而下到达中下游的城隍潭段,便于节省人力、财力;三是将码头现场石料与磨山采集到的老石料进行对比,其色泽、砂砾粗细、硬度等并无太大区别。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磨图6码头出土的部分钱币类文物图7光绪八年孝感县志内绘制的孝感县县城图168Vol.248【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山村是城隍潭老码头的石料主要来源地。据初步研究,孝感城隍潭码头遗址是目前整个长江流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内河古码头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座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古码头遗址。码头主体保存完整,结构及工艺复杂,客运、货运功能齐全。码头本体及泊岸水体堆积丰富,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澴河水运是孝感城市发展的重要商业命脉,城隍潭码头遗址的发现是孝感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此外,各种钱币类文物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孝感在历史上是一处重要的货物集散、交易中心,同时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明清至近现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将为我国在城市建造发展史、码头建筑史、内河航运及商业贸易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珍贵的考古学材料。明代城墙的发掘,验证了孝感以砖筑城的年代不早于万历年间,同时明、清城墙结合部位的叠压现象表明清代在明代城墙基础上又进行了维修和加固,为研究孝感的城市发展史等提供了新的资料。5存在的问题受现场发掘条件所限,无法完整揭露码头和城墙遗迹,但这并不影响城隍潭码头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座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古码头遗址,其单体规模最大,主体结构保存完整,气势雄浑宏伟,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道风景。城隍潭码头遗址和明清城墙的发掘为今后孝感城市考古发掘工作指明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如孝感县志等古籍对城垣的修建有专门的章节予以记录,但对同样耗费极大财力、物力、人力才得以修建的城隍潭码头却鲜少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我们梳理掌握的材料不够丰富;其二是因码头修建于明朝末年,时值朝野、民间动乱不堪,无心修书;其三则是当时“重农抑商”思想的具体体现,修建码头并非官方主流出资督办,而系民间集资兴建,故未能在官方著录中得以体现。附记:本项目领队为陶洋。本次发掘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孝感市委市人民政府、孝感市老澴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指挥部、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湖北澴川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发掘过程中得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多位专家的现场指导。参加发掘的人员孝感市博物馆张明、汪艳明、蒋俊春、刘志升、韩孝义、孙俊,孝南区博物馆胡嘉驹。摄像、制图张明。在此并谢。参考文献1湖北省孝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孝感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2朱希白,沈用增.中国方志丛书:湖北省孝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3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第131册:湖北府州县志:第1册:孝感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图8清康熙孝感县志记载的清光绪二年修建石矶现状图9明代城墙与老码头接触部位情况图10城隍潭码头分期示意图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