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动
仪式
视角
学习
直播
专栏
分析
刘玲
2023年第3期采写编18融媒先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聚集性线下学习活动大规模叫停,部分学校组织了云同桌、云自习等形式的“学播”。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较2020年12月增长8652万。社会化媒体信息绝大多数属于用户生产内容,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本质上是用户间互动交流,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为情绪信息的抽取和挖掘提供了便利,对社会化媒体情绪化的信息特征、传播规律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学习直播是源于YouTube上的一种直播形式,即“study account,study with me”。学习直播基本是单纯展示直播者的学习过程,直播内容偏向单一、话语交流较少,但并不影响当代年轻受众对其关注与追捧。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下,Z世代用户快速增长,5年时间用户规模翻倍至3.2亿,已成为移动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Z世代也是移动互联网的重度用户,无论是使用深度还是使用广度上均高于全网平均水平。Z世代更注重学习氛围与环境,“学习直播”无疑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想象的共同体”的需求。情感交流的基础是交流者对刺激物的心理活动,据此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交流行为,对交流者和接受者都是如此。情感的传递始于交流者对刺激物的心理活动。后疫情时代,学习直播的内容生产传播,也是基于受众的情感需求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之一。不同于带货直播的激情语态,学习直播以受众情感、现实需求作为切入点,强化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主播与观众的联系。本文选取了哔哩哔哩(B站)20名参与学习直播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利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观察法,总结出学习直播的特征、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一、学习直播中互动仪式链的体现(一)虚拟在场。根据涂尔干和戈夫曼的仪式研究,在互动的基础上设计互动仪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群体的聚集,即实现两个或更多人的实际共同存在。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交往方式不再局限于线下交流,Z世代作为出身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新时代人群,线上虚拟互动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在此期间受众的情感极易产生波动,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Z世代不仅需要自身环境的信息支持,还需要情感支持以提供温暖和关怀。学习直播利用媒介技术将互动仪式链中传统的“身体在场”呈现为线上虚拟“云教室”,主播在准备直播时,一般会简要介绍一下直播间,公开提出学习目标和内容,让观众扮演陪同和监督的角色,共同组建一个有明确方向的直播间。直播间是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标准化的“云教室”。在“云教室”搭建成功时,也即直播仪式呈现,将主播和受众都带入这场虚拟共存的学习活动。(二)边界隔离。在直播过程中,参与直播的用户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学习直播的情感体验基于对“B站学习直播专栏”的分析刘玲徐颖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人们的互动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的仪式链。不同于泛娱乐化的主流直播,学习直播中少有直接互动,那么,学习直播是否具有情感体验?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观察法的研究方法,以互动仪式链为框架进行检验,发现学习直播满足互动仪式链的要素。在满足互动仪式链的条件下,分析学习直播对用户的情感体验,总结出学习直播的特征、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关键词:学习直播;互动仪式链;情感体验课题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益向传媒有限公司”(项目编号:202210372051S)。内容提要19融媒先锋使用属于该团体内部的特定符号进行交流,任何违反符号规则的人都会被排除在原群体之外。实证研究表明,情感和公共利益诉求可以加强社交网络成员间的紧密连接。主播与受众在“云教室”形成情感共识后,他们的学习行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在直播过程中,直播学习的主播也会遇到一些网友破坏直播间的默认规则的情况,这时,身处直播间的成员会安慰并向主播汇报,作为直播间的一员,他们会一起维护直播间的秩序与规则。受访者“TML”表示,进入学习直播间后,会与“云同桌”达成共识,如果有人进来破坏直播间的秩序,会不约而同地发弹幕谴责。(三)情绪共享。情绪唤起的直接原因是人体受到外部刺激,常见的刺激类型有强烈情绪性事件或生理感官信号。学习主播会在简介或直播屏幕写上“再不学习就完啦!”“监督!陪伴!一起学习!”等带有“刺激性”的标语唤起受众情绪。在学习直播间中,主播会通过激励性语句影响受众情绪,引导受众进行主动的自我规训,例如用“考研、考公”或某种证书考试倒计时渲染气氛。大多数主播为青年人,在追求“新鲜、刺激、诱惑”等直播占据主流市场的环境下,学习直播体现了部分群体的反叛和对归属感、认同感的渴望。学习直播将学习行为展露在虚拟互动环境中,受众既可以受到主播的情绪感染,又能接收“云同桌”的情绪暗示。受访者“WT”表示,当进入直播间时,情绪受到激励,也会通过弹幕发“一起加油”之类的话语反馈给直播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建立情感关系时往往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虚拟社交的便捷性、匿名性则恰好可以忽略这些因素,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情绪传播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二、学习直播的情感体验(一)身份认同与群体团结。互联网既是人际沟通的虚拟空间,也是自我呈现、自我认知的发展空间,一些学者认为,虚拟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体现为“去个体化、社会认同减少、自我认同增多、自我感加强”。在受众进入直播间后,便会沉浸在自我学习的状态中,即便这个群体中有人退出或进入,都不会影响这个“云教室”的稳定运行。受访者“LY”表示,当专注自己的学习内容时,就不会太关注主播和其他人具体在做什么,完成自我目标才是主要任务。个体在“云教室”增强了自我认同感,从而给群体积极反馈,群体情绪感染每一个个体,形成群体团结。在学习直播中,当个体进入直播间,“云教室”开始运转时,个体通过“考研人报道”“准备六级”“考公人打卡”等符号交换情感能量,增进群体认同,自身获得归属感。此类直播间的群体学习氛围会充分地感染到每位个体,个体的情绪再反馈给直播间,形成群体团结。(二)情感关系的建构。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仪式是一种相互关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美国媒介理论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传递、发送和传送,更是传播中的分享、参与和共有,即意义的建构,重塑文化共享信仰。”“学习直播”的主体是通过直播画面的装饰呈现主播个人学习状态,弱化了泛娱乐化主流直播的互动性。主播通过学习环境、时间安排表、直播标题等有意义的符号塑造,形成具有强烈个人喜好特征的“云教室”,打造一个吸引共同需求的直播间,不依赖话语交流,受众根据外化的符号选择自己喜好的直播间。其中,直播背景、轻音乐、白噪音等等都是直播间特点。(三)长期的情感延续。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短期情感向长期情感的转化。情感体验首先会刺激即时或短期的情绪。在学习直播中,用户参与直播并从观看直播中获得短期的情感体验。仪式能够激发情感,而情感又会进一步回应和提升人们对仪式的认同。当群体拥有了共同关注点后,便会产生情感冲动,他们用符号来表达共同的关注点和情绪。而一个更为长期的情感能量则在于用户观看直播后,学习直播一方面契合了Z世代群体需求,引发受众共鸣,另一方面,受众也会受到学习直播的影响,保持不断学习、同频共振、积极进取的共同目标。(四)虚拟社交圈延续情感关联。学习主播在实现既定学习目标之前,利用虚拟互动空间进行刺激直播间成员的情感体验,并在“云教室”与学习成员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直播学习的内容往往带有象征性和情感性,使成员对团体产生认同和依赖,从而使他们在新的互动仪式圈中扩大彼此的情感联系。这使得情感联系在新的互动仪式框架内得以继续。受访者“LR”表示,当长期选择一个主播跟随学习时,对直播间的关注点就会变多,部分主播也会邀请受众进入一个粉丝群体的QQ群或微信群。即使直播结束后,他们之间的情感也没有立刻断联,甚至通过其他虚拟社交方式的联系,拉近了个体之间的距离,巩固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黏合性。三、学习直播的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一)情绪输出过度,主播素质良莠不齐。社会情2023年第3期采写编20融媒先锋感分享增强了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情感处理,如果分享者的分享意愿和被分享者的接受意愿是相互满意的,那么仅仅是被分享者表达的关注和接受就能大大刺激分享者的满意度,从而鼓励更多的分享行为。部分“学习直播”的主播过于在意营造直播间积极向上的氛围,存在过度自我呈现的心态,从而忽略了自身学习状态,引起受众反感,有“作秀”嫌疑,导致“云教室”运行困难。学习直播形式较为单一,主播与受众积极地参与规训,却无法改变个体之间弱连接的关系。他们在社群内产生相互碰撞并成为“云同学”,但依然无法建立深厚、密切的社会性关系。部分主播停留于打造直播间形式或追求运营变现,破坏了学习直播的“隐形”规范。学习直播具备真实的学习状态或学习场景才能留住受众,形成良性循环。(二)深度探讨缺失,媒介依赖较易产生。学习直播虽是“云教室”,但仍然具有传统课堂的规制与纪律,主播具有“意见领袖”的作用,保持安静学习状态是基础标准之一。互动性较弱造成了深度探讨的缺失,学习直播的形式并不一定能让传授双方直接实现学习目标,其学习进度、成果还是取决于个人本身。无论是对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还是对青年(或具体人群)的手机使用调查,都能反映出新媒介在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不再是纯粹的信息媒体。学习直播的发展反映了部分群体对电子媒介的依赖,对“云教室”的认可和参与也表明了部分群体对媒介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的精神需求。但是长期对电子媒介的依赖以及对虚拟社交的过度渴望,也会造成年轻一代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甚至心理健康问题。(三)平台规范功能亟待优化。垂直类网络直播平台的创作团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既要有工具理性,又要有人文理性。B站在直播专区设置了学习直播专栏,但具体规范、引导、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学习直播与泛娱乐化直播不同,因此,平台需设置单独条例规范,避免学习直播被过度商业化、娱乐化,丧失建立的初衷。其次,对于学习主播也应设立激励制度,引导主播积极发展,打造优秀代表,形成良性氛围。将优质学习直播内容与完善的规范机制相结合,推动此类直播形式发展。最后,平台作为主播与受众的桥梁,要利用技术优化直播间,为传受双方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功能。四、结语在直播形式兴起的背后,媒介技术和资本助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数直播形式目的都在博人眼球、追逐利益,学习直播则凸显了数字时代虚拟互动中建立的情绪传播。在利用技术构建虚拟共同空间的同时,学习直播为Z世代提供了积极意义的导向,但在这场技术与情感的共建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引导与规范此类行为,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直播中,不论是主播还是受众,都企图在虚拟的互动中得到情感上的认同与满足。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学习直播的存在与发展顺应了Z世代乃至部分社会人士的情感需求。媒体技术的进步使个人能够在私人层面上进入一种公共空间,个性化的情感在这里流动和积累,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影响。同时,思想和情感之间也有交流,并保持一定的平衡。在媒介技术、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切实关注这部分群体情感需求,正确引导Z世代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我赋能。参考文献:1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新闻潮,2022(02):3.2唐雪梅,朱利丽.社会化媒体情绪化信息传播研究的理论述评J.现代情报,2019,39(3):7.3周晓东.大学生网络学习直播平台的兴起与治理J.传媒.4QuestMobile研究院.QuestMobile2020“Z世代”洞察报告EB/OL.(2021-01-12)2022-05-01.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