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港并蒂结新谱南音一曲话旧年——读葛亮的《燕食记》_肖画.pdf
下载文档

ID:2367123

大小:1.99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燕食记 并蒂 结新谱 南音 话旧 读葛亮 肖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晚清至五四文学的世界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722021BX016;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研及培育项目(A类)“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722022EK001。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葛亮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书写一直情有独钟。从短篇 泥人尹 开始,葛亮钩沉前朝旧事,感念工匠遗泽,经过 朱雀 北鸢 以民间器物为故事陪衬的长篇历练,他的“技艺书写”在 书匠 飞发 瓦猫 中日趋精湛。通过讲述器物在生灭成毁之间难以言喻的因果流转,葛亮的“物系列”不仅呈现衣钵传承的因缘际会,也上演时代更迭的沧桑巨变。而当作者在借书写“技艺”唤醒“物”的“老灵魂”,以便化用 红楼梦、重续“民国风”、充盈“当代气”、打磨“葛亮味”的创作道路上略显窠臼与重复的端倪时,集沪港厨艺百年流变之大成的 燕食记,则因深受 小兰斋杂记 等岭南叙述的触动而别开生面。若说葛亮之前的创作因深谙曹雪芹、张爱玲的京言沪语而承接“北调”,那么 燕食记 则因再现南海十三郎的港腔粤韵而回荡“南音”。燕食记 延续葛亮“物”系列的叙述策略,依然将“我”与当事人机缘巧合的相识作为叙事的触发点,带领读者回溯技艺的源头,梳理师承的脉络,在今昔对比中,既为古典师徒关系与传统民间器物无奈的式微心生惆怅,也为两者潜在的复兴怀抱期待。正如葛亮所说:“当下,这坚守或出于无意识,几近本能。时代日新月异,他们的手艺及传统,看似走向式微。曹氏以 废艺 论之,几近成谶。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若不溯源,甚至不为人所知。教学相长的脉络,自不可浩浩汤汤,但仍有一脉涓流,源源而不绝。”正是这一脉源源不绝的涓流给予葛亮信心,用小说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纪录、流传开去,而 燕食记 中的技艺正是与人生须而不可分离的烹饪,从一日三餐、四季饮食揣摩中国数千年的世道人心,因此融岭南烟火、沪上菜肴于一炉的 燕食记 践行了 北鸢 里的昭如对叶师娘所说的“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的理念。燕食记 叙述饮食与男女的相生相克、荣辱与共,那点道理虽不难懂,但要用小说的形象思维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还真不容易。葛亮借饮食来抒情、记厨艺而言志,将中国文化传统里“常与变”的辩证与博弈寓于沪港烹饪的传承与创新之中,通过百年老店新作快评 燕食记 沪港并蒂结新谱,南音一曲话旧年沪港并蒂结新谱,南音一曲话旧年读葛亮的 燕食记肖画摘要:以粤菜、沪菜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燕食记 是葛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的丰富与深化,作者再一次通过表现主人公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和创新,思考中国文化“常与变”的主题。葛亮的“物系列”小说继承了中国诗学“借物抒情”的大传统,燕食记 在这种大传统的语境中重新演绎了“上海、香港”的双城记,以“饮食”为核心,从“技、信、义”三个层面展现中国人既朴素又长久的为人处事之道。关键词:葛亮;燕食记;南音;双城记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3)1-0057-0757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的兴衰荣枯,折射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套用葛亮对小说 美食家 的评价,“一部 燕食记,硬是写成了中国南方从晚清到当下的近代史、现代史与当代史”。本文以葛亮对中国文化传统里“常与变”的思考为前提,从“技”、“信”、“义”三个层面解读 燕食记“技”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信”是为人处事的伦理,“义”是为国为民的精魂,中国人的那点道理就在这里了,三个层面层层递进,贯穿三者的是核心人物荣贻生所体现的萌发于饮食的情。第一层面为“技”。以沪港名厨为主角的 燕食记 当然是葛亮对中国传统技艺书写的开拓,从小说中琳琅满目的粤港佳肴中,熟悉岭南风味的读者不难看出江献珠的 钟鸣鼎食之家: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 一书对葛亮的启发。江献珠是清末最后一届进士、广府名绅“江太史”的孙女,也是粤剧名家南海十三郎的姪女,晚年著述将太史家宴和盘托出,在各色肴馔的原料采摘、制作过程中娓娓道出江家的人物关系谱,让葛亮的角色塑造、谋篇布局受益良多。其中江家的大少奶奶在作者的大伯父英年早逝后仍嫁进江家,陪她过门的是厨艺超凡、性情和善的近身女佣“六婆”,经过葛亮的“移花接木”,变成小说里的荣慧生,从而不动声色地将其养子、小说主角荣贻生连同他的曲折身世带进了太史第的深宅大院,再牵引出荣贻生与以南海十三郎为原型的向锡堃的终生情谊。从技术到技巧再到技艺,葛亮展现的不仅是师徒的薪火相传、脱颖而出,也是自己变则通、通则久的小说之道。第二层面为“信”。小说伊始,“我”在位于中环即将结业的九十六年老店同钦楼有幸结识了总厨荣贻生,并得知荣师傅一生打莲蓉的心法,也是他一生为人处事的信条一个字“熬”:“这同钦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同钦楼明显折射出以莲蓉月饼享誉香江的莲香楼的身影,由于新冠疫情等多种原因,中环威灵顿街的莲香楼于 2022 年 8 月结业。1889 年莲香楼首创于广州,成为广式月饼的发源地,但 1926年开在香港的分店却更胜一筹,是多部港片的取景地,至 2022 年正好对应小说里经营了九十六年的同钦楼。百年老店靠的是一个“熬”字,而“熬”则根植于“信”厨师对自己能力的“信心”,顾客对店家质量的“信任”,共同成就了百年老店的“信誉”。同时对个体而言,“信”更能体现在幻变无常的岁月中,人与人之间互信的难得,当襁褓中的荣贻生与一封书信被月傅托付给荣慧生时,“金可续命,唯艺全身”成为支撑养母养子立身处世的信念。第三层面为“义”。老舍以北京的裕泰茶馆为人事的交汇点,串连起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共和国成立前夕五十年的风云激荡,从一家卷入时代漩涡的茶馆的几度变迁反映中国北方半个世纪的天翻地覆。北有茶馆,南有茶楼,让多男茶楼的茶博士赵本德引以为豪的是年少的他曾在杏花楼给孙文亲手斟过茶,而中国近代每次惊涛骇浪过后,多少茶楼的大厨才恍然大悟,与有荣焉。葛亮凭亲身经历,再辅以梁广福图文并茂的 再会茶楼岁月 等纪实作品,使“得云”、“多男”、“龙门”等多家香港旧式茶楼“改头换面”,变成小说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空“切片”:“只看粤广的脉脉时光,自辛亥时,便有一片苍茫气象。其后东征、南征、北伐,烽火辗转,变局纷至沓来,历史亦随之且行且进忽而走出一个少年,以肉身与精神的成长为经,技艺与见识的丰盛为纬。生命通经断纬,编制南粤大地的锦绣,为铺陈一席盛宴。在这席间,可闻得十三行的未凉余烬,亦听见革命先声的笃笃马蹄白驹过隙,潮再起时,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起飞,是巨变。巨变如浪,将一行一人生的 常与变 挟裹而饮食,在这时代的磨砺中,成为了一枚切片。”燕食记 以荣贻生的成长与丰盛编织故事的经纬,通过其与饮食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将民国元勋、革命志士、抗日英雄、共和先烈、改革前锋融入小说之中,正是他们的“民族大义”成就了南中国百年岁月的“苍茫气象”。一荣贻生第一次品尝“太史蛇羹”时,与向家的七公子堃少爷结下了一生的情谊。每年秋风新凉“三蛇肥”,蛇宴便在岭南大张旗鼓地操办起来,但唯有“太史蛇羹”让向太史家的“百二兰斋”成为名门政要、殷商巨贾、文人墨客争相58一聚之地。向家的蛇羹用料之讲究、制作之繁难、名号之响亮,是葛亮带领读者走进广东旧式豪门大户的一条捷径。“他睁开眼睛,看见对面一个男孩子,狼吞虎咽正吃着自己的饭面前这孩子,是太史的第七个儿子。比阿响长一岁,大名锡堃锡堃倒抬起脸,正色道,你说我属什么不好,属了个 茅鳝。爹每次摆蛇宴,就让我上桌陪客。这是什么道理,不是让我看着自己被扒骨抽筋熬汤喝。”“太史春秋”开篇不久,葛亮已经为熟悉岭南名人传的读者透露了他的创作渊源。“余诞于一九一零年三月三日,即庚戌年元月廿二日,生于巳时。巳时属蛇,故以蛇宴客,均邀余侍侧”“余”即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誉鏐(1910-1984),一位身世传奇、独树一帜的现象级粤剧编剧。江誉鏐是江霞太史公江孔殷第十三子,抗战前已是炙手可热的知名编剧。抗战期间携笔从戎,编演爱国戏剧鼓舞士气。战后遭逢多番变故,孤身流寓香港,时而癫狂时而清醒,又痛失爱徒唐涤生(即小说中的宋子游),幸得亲友关照,但始终难以与现实妥协。晚年在宝莲寺静修数年,其后再度流浪街头,病逝于玛嘉烈医院。葛亮表示从 飞发 开始,特意在叙述中融入粤语元素,让故事更具有港味。在 小兰斋杂志、塘西花月痕 等粤语文本的启发下,燕食记 进一步深化这种语言试炼。从小说每章的四字标题开始,已展现出粤语既古典又精谨的语言特征,尤其是“香江钓雪”、“秋风有信、尾声无边”脱胎于南海十三郎的名剧 心声泪影之寒江钓雪 和粤剧 客途秋恨 的“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更不用说 燕食记 的遣词造句有意无意渗透进了南海十三郎文白交融、古韵悠长的文笔。南音的文笔与岭南的故事相得益彰,葛亮首先从阿响的角度进入太史蛇羹的制作过程,继而在夹叙夹议中追溯太史蛇羹的历史,与江誉鏐、江献珠叔姪的回忆一一印证。但怎样将阿响这名向家的局外人自然而然地领进太史家呢?这对于资深作家葛亮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之事。江献珠在 钟鸣鼎食之家 里有“太史第女厨”一章:能永留我们心中的,就只有“六婆”巧手妙制的小食。“六婆”何许人?江太史第的特一级女厨子是也六婆之所以独特,因为她在非常独特的情形下入江家,占了一个特殊的地位祖父早已为大伯父定亲大伯父一死,这门亲事如何是好?在旧礼教长大的这位江家未来媳妇,便含着满肚的委屈及伤痛,默默地到江家“守清”,从一而终。跟着大伯娘入门的,就是近身女佣“六婆”。大伯娘入江家时只得 17 岁,祖父礼聘李凤公到府教大伯娘习丹青,又请一池姓老师教古文六婆是大伯娘的近身,因此在众婢仆中处于超然的地位,家人都因尊敬大伯娘而对六婆另眼相看。孩子们尤其喜欢六婆大厨师的美味佳肴,小孩子鲜有机会登上“大台”享用。但六婆亲手烹制的,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印象殊深,从早餐到消夜,总有机会尝到六婆的好功夫厨子不负责烧斋菜,全由我大伯娘的近身“六婆”包办。江献珠对“六婆”着墨不多,但饱含深情的寥寥数笔已为葛亮提供了无限遐想。葛亮对前朝往事的饮食追忆起笔便与众不同,从虽不常见但不足为奇的“师姑庵”入手,让巧夺天工的素食搭配诗意盎然的名字,卸下男女大防,引动七情六欲,才有了小说的主角荣贻生。葛亮检索广州方志,将清末民初的广西大将陆荣廷变成小说中的广西军阀龙济光,“师姑庵”之风自此而盛。及至陆荣廷被陈炯明部驱逐出粤,后者对“师姑庵”的爱好有过之无不及。史料对陈炯明的族弟陈炯光(1880-1923)少有记载,相传是师姑庵的常客,某次因为在庵内大宴宾客,命令电灯局给该庵上门装灯通电。陈炯光当然就是荣贻生的生父陈赫明的原型,这名寂寂无闻的军人正好给了葛亮肆意发挥的机会,食欲动而情欲生,启动了随后环环相扣的故事。为了将陈家的血脉不落痕迹地带到向家,葛亮在月傅身边巧妙地设置了一名厨艺不相上下的结义金兰慧生,让月傅在被迫母子分离时才能有所寄托,于是这位陪嫁过来擅长素斋的女佣“六婆”便是般若庵的扎脚尼慧生的还俗,是荣贻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启蒙者。一旦葛亮打通了现实与虚构的壁垒,中国粤菜第一家“江太史”新作快评 燕食记 沪港并蒂结新谱,南音一曲话旧年59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家的尘封往事、传奇人生、珍馐美味,便以 钟鸣鼎食之家 与 小兰斋杂记 为蓝本,栩栩如生地重现于 燕食记,带读者穿越回一百年前,感受岭南的豪门大户在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中对口腹之欲从讲究到超脱的转变。号称“中国粤菜第一家”的江太史第当然是葛亮再现纯正岭南风味的不二选择,一部 钟鸣鼎食之家 以“春、夏、秋、冬”四章分别对应太史第的四季佳肴,从早点到夜宵,从素斋到盛筵,从人工到物产,从百二兰斋到萝岗农场,尤其是难得一见的礼云子和蛇羹蛇宴,江献珠的纪实与葛亮的虚构近乎一一对应,为 燕食记 的饮食书写打通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建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江献珠的素笔白描到葛亮的浓墨重彩,见证后者出虚入实、移宫换羽的小说技艺。然而,粤菜的传说再怎样跌宕起伏,也不能替代中国八大菜系的丰厚,更不足以撑起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