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度考古收获_凡国栋.pdf
下载文档

ID:2367041

大小:494.36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湖北 赤壁 大湖咀 遗址 2022 年度 考古 收获 凡国栋
图一 大湖咀遗址地理位置图湖北赤壁大湖咀遗址 2022 年度考古收获考 古 发 现大湖咀遗址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开展“赤壁高新区文物保护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点。该遗址位于湖北省赤壁市高新区赤马港办事处夏龙铺社区三组,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4418.60、东经1135740.76,平均海拔约35米。遗址北距107国道约200米,南距京广铁路线约500米(图一)。我们根据同治 蒲圻县志 的记载将其命名为大湖咀遗址(发掘执照中名为“大湖咀龚家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结束后,初步了解到该遗址的重要价值,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展考古发掘并获得批准。2022年7月15日至年末,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抢救性发掘,发掘区域集中在东城的东南部区域,采取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掘,实际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图二)。一、发掘情况简介该区域因为施工开挖土方,破坏面积约1万平方米,破坏深度根据现地表堆积判断约为13米不等。发掘地点分布在该区的三个不同地点,暂未统一地层。其中第一个发掘点位于东南 部,探 方 编 号 为 TS17E25、TS17E26、TS18E25、TS18E26。发掘前地表已经破坏较为严重,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卫星照片,可以大致判定该区位于城址东南侧山地的边坡地带,发掘时文化层已经暴露,但是上部约20厘米因为施工机械反复碾压,有所扰动。该区清理的遗迹有房址、窑址、灰坑、灰堆等。根据遗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出土遗物推测该区应为手工业作坊区。第二个发掘地点位于东城东部,探方编号为TN05E21、TN05E22、TN05E23、TN05E24、TN06E21、TN06E22、TN06E23。发掘区表土被破坏,清理后发现第2层下开口的遗迹为护城河(G5),沟内堆积较深,目前清理到第6层,暂未到底。第三个发掘地点位于断崖西侧,探方编号为TN04E08、TN04E09、TN04E10、TN05E08、TN05E09、TN05E10、TN06E08、TN06E09、TN06E10。该发掘区地表未破坏,勘探结果显示这里的文化层丰富,平均深约34米,沿着江汉考古2023.1/总第18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7)赤壁市博物馆(湖北 赤壁437399)49图二 大湖咀遗址2022年发掘探方分布图地势由南往比,逐步加深。目前该发掘到第3层,清理出的遗迹主要有房址、道路、灰坑、水井等,推测为居址区。二、发掘收获1.对城址进行地形测绘和三维建模,初步确认城墙、护城河的结构,明确城址范围。遗址早期的卫星图片显示该遗址地处长江南岸、幕阜山北麓的交通孔道。位于陆水支流赤马港及其支流交汇处,山水形胜,位置优越(图三),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孔道。遗址外围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城址可分为东、西二城,平面略呈蝴蝶状,总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图四)。城内地势较高,总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局势。现地表可见东城的北垣保存较好,残高约56米,城垣顶宽约78米,底宽约1213米,城壕宽约2030米。发掘解剖显示东城东墙外侧中部护城河的宽度约18米,深约2.5米,内侧较陡、外侧较为平缓(图五)。2.初步明确遗址的年代及其内部的功能分区。大湖咀遗址主体年代大致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年代跨度较大。鉴于多数探方发掘尚未清理到底,遗址最早的文化层年代尚不明确。目前初步认识大湖咀遗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东南角发掘区为代表,最早遗迹单位及地层出土遗物以夹砂陶为大宗,纹饰以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为主,器类丰富,以鼎式鬲、附耳甗为显著特色(图版一,13),遗物年代与湖北阳新大路铺、和尚垴遗址面貌接近,年代大致在西周中期至两周之际。第二阶段以东城东部护城河(G5)为代表。护城河内遗物红陶比重大、以生产和生活遗物为主,出土陶鬲、陶豆、陶罐特征与汉东地区苏家垄等遗址出土遗物面貌接近,年代大致为春秋中晚期。第三阶段以东城中心居址区为代表,其最晚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物以灰陶为主,器型年代特征具有春秋、战国之际的面貌(图版一,4),其图三 大湖咀遗址卫星照片(1209-2,24 Nov 1974 FWD)图四 大湖咀遗址城址范围图501.陶罐(HD11)图版二 F4、F5航拍照片图五 东城东侧护城河(G5)发掘区南壁剖面图年代下限大致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从城内功能分区的角度考察,东城东南部发掘清理出与制陶、冶铸相关的房址、灰坑、窑址等遗迹,出土一批与制陶相关的遗物;东城中部清理出房址、水井、排水沟、路面等遗迹。其中F4、F5(图版二)均为起建于第3层上的木结构房屋,房外道路、排水沟迹象明晰,年代大致同时。F5整体呈南北走向,东部被断崖打破,现存垫土范围南北长约10.3、东西宽约5.1米,垫土内未发现夯打迹象。垫土范2.陶罐(H314)图版一 大湖咀遗址出土部分遗物4.陶器盖(H11)3.H3出土陶器标本51图版三 大湖咀遗址出土部分遗物6.石锛(G512)5.陶鼓风管(TS17E263)4.石范(TN04E101)3.铜构件(G5)2.铜礼器残片(TS17E261)1.锡扁壶(J11)7.陶壶(J12)8.陶罐(J13)图六 J1平、剖面图围内分布大小柱洞30个,并发现有多个不规则木构件残痕,推测可能为地梁或房屋废弃后屋上掉落的木构件。根据柱洞排列走向分析,F5至少分为三间,规模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不足200平方米的范围内,目前已经连续发现了三期房屋,F5被稍晚的F2叠压,同时也叠压着年代更早的F7,即F2F5F7,确实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叠床架屋”了,显示出有大量人群长期在此繁衍生息。据此初步推测东城的东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东城中部为居住区。3.清理出较多重要遗迹,出土一批重要遗物。遗迹类型丰富,包括房址、柱洞、灰坑、灰沟、窑址、道路、水井等,出土铜器、锡器、陶器、石器等各类文物标本200多件。(1)重要遗迹 J1位于东城中部,其上部被施工破坏,现井口位置距地表约5米。清理时所见井口为正方形,边长4米,残深约2米,直达生土和基岩,井圈内空尺寸为160厘米160厘米(图六)。井内填土为黄褐色和灰褐色混杂的花土。推测J1的建筑方式是先开挖方形的外圹至基岩,在圹内基岩上用长条形方木卯口式逐层搭接木井圈,然后回填外圹。井内清理出土器物20余件,其中有锡扁壶1件、陶双耳罐、陶壶、陶豆、陶罍、陶器盖等器物,另出土大量动物骨骼。与该井构筑方式相同的水井还见于湖北枣阳周台遗址20172018年发掘的J2。据此推测J1使用时间较长,其始建年代约为两周之际,废弃年代约为春秋晚期。(2)重要遗物 锡扁壶(J11)口略呈长方形,两侧各附一环钮,形体特征与安徽寿县蔡昭侯墓、湖北郧县乔家院出土铜壶接近,但是52(责任编辑、校对:高一致)口颈部更短,年代当较早,约为春秋早中期(图版三,1)。经便携 XRF测量其合金成分中锡含量约 92.7%,纯度如此之高的锡壶在同时期极为罕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出土铜礼器残片以及铜削刀、铜构件(图版三,2、3)等各类铜器(含铜器残片)多件,显示该城存在高等级的贵族生活。出土石范、鼓风嘴等冶铸遗物(图版三,4、5),以及大量石斧、石锛、砺石、石镞、陶纺轮、陶网坠等生产工具(图版三,6),陶鬲、陶甗、陶豆、陶罐、陶钵等生活用器(图版三,7、8),为研究复原大湖咀遗址古人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细节。三、价值与意义1.初步判断大湖咀遗址是长江以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长江以南商周城址目前所知仅有江西吴城和湖南炭河里城。吴城主体年代为商代,延至西周。炭河里城址面积根据现有城墙走势推测约有20万平方米,但是保存下来的仅有2万多平方米。大湖咀遗址城内面积17.2万平方米,这一规模不仅在长江以南是首屈一指的,与中原地区同时期西周诸侯国都城的规模也基本一致。譬如曾国都城庙台子16.8万平方米,邓国都城周家岗15万平方米,应国都城16万平方米。大湖咀城址的规模与上述中原地区重要诸侯国的规模相当,也有可能是当时南方某个方国的都城。2.初步明确大湖咀遗址的考古学文化价值,填补该区域商周考古学文化面貌的空白。鄂东南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的较少,商周时期文化面貌不太清晰。但是临近的湖南、江西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城址,考古学文化面貌也较为清晰。大湖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和周邻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对于研究长江以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大湖咀遗址出土器物观察,该遗址曾先后受到大路铺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述文化因素对大湖咀遗址呈现出强势辐射的特点。虽然现有的出土资料暂时不足以支持文化因素的分析,但是其呈现的较为独特的文化面貌确实值得重视,可能为某种前所未见的考古学文化或文化类型。以前在鄂东南地区零星出土过较多商周时期的铜器,譬如著名的崇阳铜鼓等,但是其归属一直不清楚。大湖咀遗址的发现也为研究这批青铜器的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3.将地方城市的建城史提前了约500年,溯源到西周中期,距今约3000年。此前我们所知该区域最早的城市是位于今新溪河(亦称蟠河)北岸的新店土城遗址,该城址为战国时期的楚城,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大湖咀城址废弃的年代下限正好可与新店土城的兴建年代衔接。推测楚人据有此地后将政治中心往南迁移。随后秦灭楚统一六国,设郡置县,又成为统一帝国的基层行政单位。进入汉代,三国孙吴时将县治迁往陆口,唐末又迁回今址,清嘉庆时增筑石城。如上所述,赤壁市沿革发展脉络清晰,斑斑可考,堪称研究城址变迁的绝佳样本。大湖咀城址也可以称得上是“赤壁城市之根”。附记:本项目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22)第869号,发掘领队为宋有志,参与发掘的人员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凡国栋、高一致、刘东洪,赤壁市博物馆钱红平、石蒲华、朱文进,技术工人王清槐、王新柱、周向民、张建勋、武保林、冯春远、刘军涛、刘泉鑫、张宝林等。锡器成分的检测由湖北省博物馆江旭东博士完成。发掘工作得到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咸宁市博物馆、赤壁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壁市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执笔:凡国栋 石蒲华 高一致 宋有志修复:张建勋 刘东洪绘图:武保林摄影:凡国栋 冯春远5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