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
我市
加大
技改
投入
推进
产业
转型
升级
情况
调研
报告
关于我市加大技改投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加大技改投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技改投入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年初,市委部署落实“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行动,提出产业争先,谋深做实传统产业转型文章。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大技改投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情况的报告,列为会议重要议题。为此,市人大财经委深入部门、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对相关情况作了梳理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技改投入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目标,多措并举,强力推动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45.5%的水平,起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导向定位清晰明确。发布“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出台《宁波市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加快促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宁波市推进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宁波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产业导向、项目要求和扶持原则,提出聚焦重点、智能制造、产业提升等六方面重点技改任务,引导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技改投资,在市、县两级层面建立起分行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明确三年内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覆盖、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全覆盖,到2020年培育10家全国先进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集成商,1000家向工业4.0迈进的智能制造企业。
(二)政策扶持重点突出。自2017年起,三年内统筹安排100亿专项资金支持“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部分用于扶持企业技改投资;对属于“3511”产业的投资规模1亿元(含)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000万元(含)以上技改投资项目,实行分类、分档、分期补助,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智能化改造项目、9个重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别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不等的最高补助,对列入扶持计划的新建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后按地方财政贡献给予60%的奖励,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激发了技改的积极性。
(三)服务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减事项、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工作要求,出台《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实施方案》,全面优化审批流程。落实“零土地”技改审批方式,对不新增土地的技改项目实行审批目录清单管理和承诺验收制。下放技改项目审批权限,完善技改项目监测机制,对5亿元以下技改项目实行属地备案管理,对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和省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投资数据监测。强化项目跟踪和分析,建立各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开展“一对一”服务;有问题困难项目,实施“挂牌挂号”和“红黄绿”灯管理的工作制度,有效推进项目提速。
(四)提质增效逐步显现。一是投资结构趋优。2017年,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5个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总量不断上升,占全市制造业投资的63.4%;八大高能耗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27.3%,逐年下降至去年的13.7%。二是企业转型趋快。扎实推进“三年大改造”计划,全市累计已有585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0%,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178亿元,其中2018年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完成投资321亿元。1326家规上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诊断,占全部有诊断需求企业的66.2%。近几年,规上工业企业已实施的6574个技术改造项目中,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投资项目数4603个,占比达70%以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攀升。三是传统制造趋强。今年1-10月九个重点传统制造业投资平均增速15.7%,总产值同比增长14%,高于全市规上工业2.2个百分点。
二、技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技改投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与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相比,问题和不足依然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入总量持续低迷,产业发展缺少后劲。全市工业和技改投资在经历“十二五”高增长期后,“十三五”以来转入调整期,特别受项目、资金、土地、能耗“双控”影响、2016年、2017年、2018年1-11月的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0%、-6.5%、-0.5%,同期技改投资增速分别为-11.7%、-13.1%、-3.4%。从民间投资看,今年1-10月我市完成民间投资1726.9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1179.3亿元,占比68.3%,制造业投资仅346.7亿元,占比20.1%,明显偏低。从项目情况看,2018年1-10月新开工的工业项目下降42.2%,完成投资额下降38.2%;特别是新开工的大项目减少,10亿以上的大项目今年开工数、总投资、已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21.6%、13.8%、13.6%。从投入类型看,企业对标准、专利、设计、品牌、服务、管理等领域的改造投入,无法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畴,难以获得相关奖励补助,导致企业仍偏好土地、设备等传统硬件改造,对软件升级投入热度相对不高。
(二)平台建设较为滞后,科创能力亟待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层级不高。全市还没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孵化器分别只有5个和1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众创空间数量严重不足,高校资源和重大科创平台均处于副省级城市末位。二是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全市R&D支出241.9亿元,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6%,武汉、南京、杭州、合肥均已超过3%,长沙、青岛、无锡、苏州、佛山等城市也分别达到2.90%、2.84%、2.82%、2.70%和2.60%,严重影响了高科技投入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科技转化能力偏弱。我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不高,2018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4477件,占专利授权总量的12.7%,大连、沈阳、青岛、南京、武汉、杭州、深圳该项指标均超过20%,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与同类城市相比处在相对较低水平。
(三)资源要素逐势短缺,新增项目落地困难。一是融资环境依然趋紧。近年来我市实体经济获得中长期贷款较难,特别是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更难,从2013年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的31.9%,下滑到2016年的20.8%、2017年的20.3%、2018年1-10月的24.5%,制造业贷款余额和比重始终低位徘徊。二是土地供求矛盾突出。不少项目因土地问题外流,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共有近20个重大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因此外迁,总投资达100亿元以上。三是签约项目落地缩减。近几年,不仅签约项目数量在减少,且实际落地也不高,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因各种要素制约,审批和建设中遇到困难,造成投资规模缩减。
三、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的建议
宁波作为工业大市,抓好技改投资,对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重实体、兴实业”的鲜明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重点领域,增强发展能级。一是要聚焦重点产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和“3511”新型产业体系,将技改重心放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做好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培育;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橡胶塑料制品、家用电器、化学纤维等传统制造业,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二是要聚焦重点企业,围绕建设“2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和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龙头骨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为重点的技改项目,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三是要聚焦重点区域,围绕功能区域和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推动我市现有产业园区整体改造提升,全面提高园区技术装备和产业协作配套程度,构建一批生态、科技、智慧化的产业园区,增强发展能级。
(二)聚焦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一是要推进科创平台引领。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扎实推进宁波科技材料城、宁波软件园等创新大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积极推动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二是要增强科研院所支撑。全力支持“四院、三校、两中心”建设,高质量引进一批名校名院名所,推动企业与知名院校开展跨区域技术交流和对接合作,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速高端人才汇聚。积极实施“创新顶尖人才推进计划”、“3315计划”、“资本引才计划”、“甬智回归工程”等人才引育行动,加速各类人才汇聚,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五是要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加快引进海外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拓展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参与全球化制造业创新链建设。
(三)聚焦要素保障,提振投资信心。一是要优化扶持政策。上下联动,优化政策,统筹安排好专项资金支持全市重点技改项目和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加快研究出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投入的统计认定与奖励措施,落实好技改投入税额抵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鼓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的引领、吸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技改领域。结合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工业投资信贷力度,争取制造业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0%以上。二是要突出用地保障。严格落实市县两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工业项目不少于30%、小微企业不少于5%的政策要求,通过土地挖潜、存量盘活、新增投放和差别化供给,实行长期租赁、弹性出让、分割转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继续简化和规范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办理流程,确保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0天”,加快推动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联系企业促发展、联系项目促投资、联系基层促效能的“三联三促”专项行动,深化企业服务责任人制度,完善问题收集、流转与解决回复机制,实现对规上企业点对点和小微企业全覆盖的精准服务,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用足政策,及时总结提炼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和推广应用,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