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CPU
十四
爱国主义教育
瓶颈
突破
袁田田
2023年第1期(总第183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1,2023(Serial NO.18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发扬,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信仰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再现凝练。“十四五”时期,青年大学生应当认同并践行抗疫精神,为夺取中国抗疫的最终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疫情的精神指引,其生成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其发展赓续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禀赋,其成熟砥砺于中国抗疫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一)理论逻辑:伟大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面对新冠疫情的侵袭,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来分析和应对现实问题。在疫情初期,从马克思主义系统全面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做出“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指示。根据疫情的不断发展演变,遵循唯物辩证法思想,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适时调整策略布从U盘到CPU:“十四五”时期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瓶颈与突破袁田田,袁坤(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04)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果墨守传统的纯理论灌输式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扮演“U盘”的角色,即习惯了听课(输入)、背诵(储存)、考试(输出)的被动学习模式。青年大学生作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人,其对伟大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表层记忆。作为“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应积极探索建构CPU式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切实认同、实践强化的能力。关键词:抗疫精神;爱国主义;批判性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3)01-0091-06收稿日期:2021年9月24日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及常态化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14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青年专项课题“从U盘到CPU:十四五时期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及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QN038)、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网媒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研究编号:SZZX22121)的成果。-91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局,从武汉市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逐步过渡到全国范围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将疫情之初“把疫情防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调整为疫情稳定后“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疫情,平稳有序推进复产复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构成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逻辑。(二)历史逻辑: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于中华民族基因“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3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都可以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找到其历史基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4187的生命至上、民本思想;“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4113的举国同心、风雨同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的舍生忘死、挺身而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6的尊重科学、求实创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7的命运与共、协和万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底蕴,刻画着九州华夏内在的精神禀赋,赓续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些融入血脉、铭刻骨髓的文化基因能够在危难时刻,凝聚出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为抗疫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三)实践逻辑:伟大抗疫精神淬炼于抗疫具体实践伟大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淬炼而成,是抗疫实践全过程的精神凝练。新冠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协调凝聚各方,形成强大合力。医务人员舍家逆行,抢救生命;科研人员埋头实干,研制疫苗;人民军队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建筑工人昼夜鏖战,改建方舱医院;志愿者无偿奉献,奔波于大街小巷。从初生婴儿到百岁老人,不遗漏一个病人,不放弃一名患者,全部免费救治。既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担当,又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出自平凡,于实践中淬炼出有时代风骨与中国特色的伟大抗疫精神。二、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瓶颈2020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逐步推进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为研究实施现状,课题组面向江西省内10所高校大学生发放了“关于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网络问卷661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卓有成效,但同时暴露出来的现实瓶颈也不容忽视。(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分离“0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自由。但在传统思政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浅显化,片面追求理论概念的通俗易懂,照本宣科,沦为“抗疫精神”这一概念的“朗读者”。更有部分教师教学案例统一化,模板化套用医务人员舍家逆行的常规事例,罔顾学生的学科特色,回避学生的专业关切,没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多样性,导致学生没有“入耳”的兴趣,遑论“入脑、入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走向听课(输入)、背诵(储存)、考试(输出)的被动“U盘式”学习模式,只会机械记忆“抗疫精神”20个字的理论内涵以应付考试。(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相割裂于思政课而言,政治性要求掌握道义制高点,学理性要求占据真理制高点。前者关系思政课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后者关系思政课的真理性、科学性,只有两者兼顾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效能。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思政课存在着两相割裂的问题,尤其是只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单论政治的大道理,却讲不清背后的理论脉络、道不实历史规律、论不透逻辑辩证。这类思政教师以教学创新为名,却往往无法厘清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使用边界问题,教学过程流程化、泛娱乐化,忽视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学理性。为了让课堂“动”起来,改善思政课的抬头率、认可率,过分关注教学的形式创新。比如翻转课堂、红色影院、演讲辩论等创新手段被过多应用,占据有限的课堂时间。手机扫码点名后也没有要求学生收手机,放松对学生的课堂监督,听之任之。设置问题随意化,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思维不清、逻辑混乱、理论弱化,只是为应付使用新式教学软件。那么整堂课下来只会给学生留下“感觉很热闹”但“不-9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袁田田,袁坤 从U盘到CPU:“十四五”时期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瓶颈与突破记得讲了什么内容”的虚假繁荣。(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矛盾思政课不只是理论概念的简单讲解,不是“价值中立”,它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必须引导大学生强化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肯定,深化对中国制度的价值认同。“十四五”时期在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一个误区是,部分思政课在外国思潮的冲击下集体失语,纯做“书斋里的学问”,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背道而驰。另一个误区是,有的思政教师虽关切社会问题,但却在没有对外国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比较的情况下,排他性地为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做辩护,空洞说教,臆断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这种教法只坚持了思政课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却无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本质特征,必然加大学生对思政课“洗脑”的质疑,从而消解思政课的魅力。三、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突破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瓶颈,需要创新优化多元路径。(一)增强自我路径“内生动力是受教育者主体性意识觉醒和功能释放的核心力量与持久力量,激活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是从需求侧唤醒思政课改革深层力量的关键。”8辩证唯物主义启示我们,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切教育的实质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外在规训的“教”只有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成功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才能发挥真正效用。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U盘式学习抗疫精神,对理论概念死记硬背,不可能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形成 CPU式的主动思辨能力,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内心认同感。在本次问卷调查中,98.79%青年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和自己的关系是国难危急时刻紧密相连。但也有0.45%学生选择毫不关心,认为保护好自己就够了。这部分学生对朋友圈转发“中国加油”等爱国行为一题中,意料之中选择了认为是无聊跟风行为,表现出对家国情怀的疏离淡漠。由此可见,即使大学生能像“U盘”一样完美接收并记忆抗疫精神的理论知识点,也不意味着学生能像 CPU一样对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行逻辑思辩和内化,更不能说明学生一定会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对此,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必须稳定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学习实践,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取舍、主动整合建构,才能更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深藏于大学生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中的有效信息,推动大学生把对抗疫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理论疑惑、价值眩惑、实践困惑等现实需求转化为思政课革新的着力点,充分激发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学习动力,推动从被动强迫式的“想我学”转为主动参与式的“我想学”,最终成就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的华丽转变。(二)优化学校路径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学识素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讲有异、有趣、有理、有辩的思政课,增强对“抗疫精神”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力,引导学生认同践行抗疫精神,滋养爱国主义情感。1.讲有异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抗击疫情需要向科学技术要方法、要答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援引案例必须具有专业的差异性、针对性,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讲有异的思政课。例如针对工科类学生,可以通过解读10天修建火神山医院这一“中国速度”的密码,引导学生深化对学习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知。即便对医学类学生,援引医务人员的常规案例时,也要注意细节差异。比如对药物制剂专业,选取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疫苗为例;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选取核酸检测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例;对心理学专业,选取方舱医院组织病友乐观舞蹈为例。通过这些专业特色案例细节,彰显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尊崇科学的理性态度与探索精神,展现科学防控、智慧战“疫”的硬核力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提升本领才干。-9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2.讲有趣的思政课联动第二课堂,从课堂教科书走到课外体验中去。精心设计内容、科学选定时间地点,努力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发挥“成风化人”的最大效用。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表现欲。比如在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抗疫纪实短片我们的光和东华理工大学科普动画短片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背后,学生通过讨论设计脚本、参与制作,能更好地感受抗疫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担当,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领悟。调查还发现,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医学院在常规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外,采用了实地访谈和邀请抗疫人员来校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邀请抗疫人员开讲座的效果很好,用身边人(曾一线参与抗疫的学长学姐)来讲身边事,更具亲和力,更深入人心。还有的学生认为实地访谈抗疫人员同样受益匪浅,因为医院、制药工厂的真实环境更具感染力。总之,只有实现传统课堂显性教育与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原先单一化、刻板化、教条化的课堂教学加以更多有趣生动的包装,才能更好吸引学生的关注,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3.讲有理的思政课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