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观念
变革
制度
构建
全球
安全
倡议
实施
路径
王明国
NORTHEAST ASIA FORUM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2023年第2期总 第 166 期No.2,2023Total No.166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王 明 国摘要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为全球安全提供的重大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重大观念变革。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不仅需要共同安全观念的确立,同时还需要逐步制度化,从制度层面进行有效设计和构建。现实结构论倡导权力逻辑下的构建路径,理性设计论倡导利益逻辑下的构建路径,制度话语论倡导话语逻辑下的构建路径,这些为全球安全倡议的国际制度构建提供了启示。本文基于“从观念变革到制度建设”的一般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安全倡议的制度构建路径可尝试建立在空间维度、关系维度和演进维度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可以从全球地区的空间维度、安全发展的关系维度、非正式正式的演进维度出发,构建出倡议制度化的三维分析框架,实现上下联动、内外统筹、三维并举。在空间维度,要坚持联合国核心地位,加强地区层面、跨国界次区域层面制度建设;在关系维度,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关注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并协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演进维度,要推动全面提升制度综合能力的制度建设进程。最终形成“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国际安全制度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全球安全倡议;中国;国际制度;全球治理;俄乌冲突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DOI:10.13654/ki.naf.2023.02.001文章编号1003-7411(2023)02-0003-(18)收稿日期2022-09-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1VGQ003)作者简介王明国,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201620)一、问题的提出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促进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2022 年4 月 21 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1这一重大安全倡议是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治理NORTHEAST ASIA FORUM东北亚论坛 2023 年第 2 期之后,中国为全球提供的又一重大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重大观念变革。全球安全倡议强调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及时回应了俄乌冲突升级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全球安全倡议是由不同的具体安全倡议构成。比如,对于俄乌冲突升级,中国提出六点倡议:保持中立、安置难民、保护平民、人道主义援助、确保在乌外国人的安全及支持联合国对乌进行危机协调;在非洲安全问题上,中国先后提出“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倡议召开“非洲之角和平会议”,协调共同行动,实现非洲地区长治久安;在中东冲突问题上,中国先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提出“推动阿富汗局势尽快平稳过渡”“同阿富汗开展接触对话”“帮助阿富汗人民渡过难关”三点倡议;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提出“朝鲜半岛无核化”倡议。上述倡议、主张和构想在国际安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具有立体性、系统性和多层面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全球安全治理观。从观念的角度看,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对全球安全议题的认知、信仰和追求所产生的知识系统和价值判断,并以“倡议”这一关键词表达出来。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是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拓展延伸,更是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一场观念变革,这一变革可以从中国国家安全、亚洲安全和国际安全治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国家安全治理方面,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亚洲安全治理方面,中国提出合作、开放而非对抗、结盟的亚洲安全观;在国际安全治理方面,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表述,体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安全观,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是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三者有机统一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际安全议题上的体现,是亚洲安全观在全球层面的延伸。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寻求普遍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全球安全倡议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所呈现的重大观念变革。既是中国自身国际安全观的变革,也是对西方绝对安全观的扬弃。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的安全观与时俱进,经历了从传统主权安全到兼顾非传统安全,再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的嬗变。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主导确立的全球安全观念是一种绝对安全观,崇尚“实力至上论”和“零和博弈观”,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不平等安全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无法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摈弃冷战思维,是与西方截然相异的安全思维、迥然相反的安全观念,顺应各国人民建设普遍安全世界的共同追求。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引领全球安全治理的新概念和新表述,已经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与认可。截至 2023 年 2 月底,已得到 80 多个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之后,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更多地集中在对全球安全倡议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分析。鉴于全球安全倡 相关研究参见刘卿.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 J.东北亚论坛,2022(5):3-14;王玏,刘军.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 J.国际问题研究,2022(3):16-28;田文林.超越西方传统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的时代价值 J.当代世界,2022(5):26-31.4NORTHEAST ASIA FORUM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议的重大价值以及俄乌冲突对国际安全局势产生的严重后果,全球安全倡议需要由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由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尽快把观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让全球安全倡议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推进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本文认为,全球安全倡议是国际安全领域的观念性变革,能够通过制度构建予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共同安全观念的确定,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有效设计和构建。以制度规则来协调国际关系是 21 世纪世界政治的显著特征,国际制度是全球安全秩序的基础,国际合作是确保安全的根本路径。2无论是在联合国层面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国际安全架构,在地区层面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还是在国家层面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都离不开国际安全制度作用的发挥。在预防、缓解和消除全球性安全威胁的过程中,多边安全制度能够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3全球安全倡议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其基本内涵决定了国际倡议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的必然逻辑。以全球安全倡议制度构建为引领,积极推动国际安全制度改革和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揭示出全球安全倡议制度构建的基本逻辑和一般方式,探索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引领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在制度层面的落实。二、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长期以来,“安全”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学界在不安全来源的性质(如军事、经济、社会、环境等)以及关注的分析单元(如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地区、国际社会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争论。“security”一词主要描述了安全具有的状态,即免于威胁、免于危险、免于恐惧。在 剑桥词典(Cambridge Dictionary)中,“security”是指“保护某人、建筑物、组织或国家免受犯罪或外国袭击等威胁”。4同时,“security”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意指安全措施与安全制度。安全涉及广义和狭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包括广泛意义上的“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狭隘意义上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两部分;客观方面是指外界安全与否的现状,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面对安全议题时的心态,即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而国际安全则涉及一个政治行为者针对另一个跨越边界的国家,通常是蓄意、出于政治动机的人身暴力行为,国际安全治理不仅要消除威胁,还要增加主观上的安全感。国际安全倡议和国际安全制度是本文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倡议的本意为“率先”“首倡”“倡导”,起初由“领唱”引申而来。5明朝学者蒋一葵在 长安客话通惠河 中最早使用了“倡议”一词,他写道,“元至元间,丞相完泽倡议导昌平白浮诸泉为渠,贯京城抵通州高丽庄,以便漕运。”6近代国际关系实践中,国际倡议逐渐演化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行为,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国际安全倡议是指在安全领域针对各类安全议题率先提出建议、发起行动,如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等。所谓国际安全制度是约束和塑造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行为并塑造行为体预期的明示或暗示的原则、规则、规范或决策程序,通过规定行为角色、约束活动和塑造期望,以合作安全实现共同安全。国际安全制度需要国家的接受,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管控各类安全或与安全密切相关的议题。这些议题5NORTHEAST ASIA FORUM东北亚论坛 2023 年第 2 期包括:一是为政治目的威胁和使用旨在造成人类伤亡、实物损坏或破坏的工具(武器),应对其他行为者的此类威胁和使用的工具(武器);二是生产、拥有、交换和转让各类武器;三是和平时期使用此类武器的军队的部署和活动。当前,国际安全制度已成为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重要保障,当国家面临严重风险时,各国将安全防御的主权集中到同盟、集体安全机制等平台,以平衡外部威胁。国际安全制度在界定自身的角色、职能、权威和能力方面形成坚实的制度基础,是人类比较正式和有意识地构建的“旨在管理国际行为的规则集”,尤其是那些由国家协商和认可的规则。7总之,从概念上看,国际安全制度既是国际社会安全需求的反映,也是应对安全全球化的内在诉求。约翰杜菲尔德(John Duffield)认为国际安全制度存在着包容性安全制度和排他性安全制度、操作性制度和潜在性制度两类划分。其中,包容性制度面向内部成员,主要包括集体安全体系、禁止使用武力、军备控制协议及其他可能加强成员间安全的制度安排;排他性制度面向外部成员,主要是为内部成员提供安全保障,以防被视为构成实际或潜在威胁的非成员,最终目标是影响这些非成员的行为、意图或能力,包括限制向第三方出口具有军事用途的武器或货物。操作性制度涉及各国正在进行的活动,包括军备控制协议、禁止使用武力和出口控制安排;潜在性制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不是各国是否会在接到要求时遵守这些规则,而是其他国家的行为是否会因遵守这些制度规则的前景而得到改变,从而避免援引排他性联盟等规则。8西莱斯特沃兰德(Celeste A.Wallander)和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认为国际安全制度包括集体安全、联盟、结盟、外交会议、安全管控制度和区域外联盟(out-of-area coalitions)六种形式。9其中,集体安全是安全制度的最基本原则,而联盟则是国际政治中最为古老且重要的安全制度形式。不过,这一划分并不完全与现有国际安全制度匹配。戴维 莱克(David A.Lake)认为,国际安全制度是包括从联盟、协调到集体安全组织的广泛概念。10魏冰认为,联盟、军事联合阵线、安全组织和安全对话机制是当前的主要安全制度类型。11本文从国际制度的约束程度出发,认为国际安全制度包括约束力较低的安全对话制度和约束力较高的正式安全组织,是全球安全治理的主要平台。(二)制度构建路径的相关文献综述目前,国际制度研究领域存在现实制度主义倡导的基于现实结构论的权力构建路径、自由制度主义倡导的基于理性设计论的利益构建路径和话语制度主义倡导的基于制度话语论的话语构建路径。这些分析为全球安全倡议制度构建提供了启发,具体而言:其一,现实制度主义与基于权力结构论的权力构建路径。权力政治如何塑造国际制度设计以及制度如何约束成员国的权力诉求是现实制度主义的核心关切。12现实制度主义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般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