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麦肯锡意识
艾森·拉塞尔
麦肯锡
意识
艾森
拉塞尔
麦肯锡学院丛书麦肯锡意识The McKiney Mind: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the Problem-Solving Tools and ManagementTechniques of the Worlds Top Strategic ConsultingFirm美拉塞尔(Rasiel,E.M.)美弗里嘉(Friga,P.N.)著龚华燕译ISBN:978-7-111-29272-2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客服热线:+86-10-68995265客服信箱:官方网址:新浪微博 言商书局BBBVIP腾讯微博 bbb-vip目录总序致谢前言第1章界定问题结构假设结论第2章设计分析内容结论第3章数据收集研究策略和工具访谈知识管理结论第4章解释结果理解数据形成最终产品结论第5章汇报结构认可结论第6章团队管理选择沟通联络感情个人发展结论第7章客户管理赢得客户维护客户巩固客户结论第8章自我管理职业生活个人生活结论附录A数据收集来源附录B麦肯锡方法中的经验附录C实施经验总序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神奇摆在你面前的这三本以麦肯锡命名的书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意识麦肯锡工具,绝对谈不上是名著,两位作者也不是什么大牛,它们在美国一再出版并极受欢迎,在我看来,既是因为书名中包含着世界顶级管理咨询品牌“麦肯锡”,更是因为三本书都紧扣“解决问题”这个在职场或者更大范围的人生的关键焦点。作者提供给你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炫耀,不是在今天的书榜上有点儿泛滥的煽情与励志,也没有打算帮助你补充什么缺失的领域知识(这些永远都补不完、学不够),而是希望你通过较为系统的学和练之后能够以某种方式“洗心革面,重新做事”,掌握这种“麦肯锡”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论。作者的写作初衷,就是想把麦肯锡的几招“看家本事”说与外人家,惠及普天下。说到看家本事,15年来,我常常惊诧于学院里头的一些师弟师妹或者学生小子,青葱年少,摇身一变就成了麦肯锡公司的大牌顾问,往来尽高管,谈笑超自信。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还是谁点化了这些脑袋?认真想想,找到了一条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些优秀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本身质素够格,一旦加入了这个强势品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靠着公司积累了数十年的行业知识库,并不断有成熟的合伙人或者资深经理从旁教授,说话办事靠谱起来也是应该。但是接触麦肯锡和其他领先管理咨询公司多了,却发现,除了洗脸(印上麦肯锡这个卓越品牌之外)这一过程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不可小觑,甚至需要大书特书,就是他们进去后还有重要的四洗:洗心、洗脑、洗手、洗脚。洗心,说的是受到麦肯锡文化的熏陶,对于专业服务和帮助企业的理解与承诺,在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改变)商业实践。关于这一点,麦肯锡传奇一书1给出了极好的诠释,从这家公司的奠基者马文鲍尔追求完美缔造卓越的传奇一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麦肯锡公司的精神实质,甚至更广义地,让所有这些从事专业服务的同仁,都保持着一种谦卑和敬畏。麦肯锡传奇也是我们的麦肯锡学院丛书之四,尽管不是接下来我们所说的这两位作者的作品。洗心费时费力,也并不是总能成功。有些离开麦肯锡的人,是因为始终不能脱胎换骨似的被这样一种很强势的文化所命中,以其作为自己的信仰。难说好坏,不适便是。但是,离开麦肯锡的人,甚至那些成为大公司掌舵者、拯救者(这种说法太夸大个体英雄,此处只是从俗)的麦肯锡校友,除了麦肯锡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与众不同之外(请参阅麦肯锡学院丛书之五:麦肯锡制造),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他们的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合作方式,甚至生活中的劳作方式、动作方式,都被他们曾经服务过的这家公司“定型”(Shape)过了。而这个定型过程,靠的是洗脑、洗手、洗脚,改变的则是意识、方法和工具。所谓的“洗脑”,说的是麦肯锡意识,怎样从思维方式上,真正成为一个团队合作的、面向对象(也许是客户)的、强调改善与结果的解决问题者?而洗手麦肯锡方法,实际上是这三本中最先问世并一炮打红的畅销书,强调的是一些不管在什么工作环境下,都可以更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小窍门,不过小窍门却能派上大用场。最后说说洗脚麦肯锡工具,这最新的一本,想从更有研究和证据的角度,把这些方法、打法、套路上升为方法论、工具箱、武器库,是对那些更尊重逻辑寻求道理的学习者、阅读者的一个深入满足。这三洗,骨子里高度一致,就是要你变得“训练有素、行动得法”。如果说三本书兜售、传播的到底是什么,平俗一些说,我们平时喜欢夸别人说话办事“靠谱”、“上道”、“挺是那么回事儿”,这三本书就是靠谱的“谱”、上道的“道”和挺是那么回事儿的“那么回事儿”。呵呵,所以,认真学习和掌握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一个总是被那些赞誉围绕的人了,即使你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个咨询顾问,即使你是个热衷学习管理的蓝领师傅或者掌权主妇。所以,麦肯锡或者很多其他的大公司在面试新人时,并不特别着眼于你已有的知识积累(背书考试的成果),更看中的,是你所表现出的意识、方法和工具,尽管朴拙,但本质上是否符合这样一套规范的、以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为基础的、逻辑自洽行之有效的系统要求,或者有没有素质能够修炼并掌握这样一套方法论!尽管,一切都能学,都不晚,但是掌握这些本领,你确实还有一个很大的敌人:你自己,过去的你,你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习惯。在我看来,这套方法论中,重视“渔”超过“鱼”;重视“学会学习”而不是“知识学习”;重视“严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天马行空拍脑袋”;重视“团队一体”而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也许不喜欢,觉得束缚而不够舒服,觉得啰嗦而不够痛快,那只能说明,它们不是说给你听、写给你用的,但是许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套法子,很灵。千万不要误解,认为只有将来要从事咨询工作的人才有必要阅读和学习。在今天许多学校开始考虑改革传统的MBA教学过程,增加更多的软技能和整合实践学习的求索中,我认为这三本书有很好的读者群体:在入学导向周里、整合实践学习和软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思维、团队训练)中的MBA同学们。在这些课程中,很想较为系统地做些“双基”训练,帮你养成些对未来MBA学习和管理生涯长久有用的思维和行动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几本书蛮合适做个训练导引和参考手册。尽管三本书不需要都仔细读(必须承认,三本书中有不少重叠的冗余之处,也有一些过于理论的部分会让着重“拿来用”的学习者读得很累),你可以看看风格,读两页后看看哪本更适合你:是更理论些,还是更操作些,还是二者得兼。如果这些课程的老师愿意选取书中的一些片段直接指点给学生,当然会省事,但是要小心,尊重它的整体性。熟悉咨询行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正如咨询顾问讲事儿时的习惯一样,这几本书,逻辑性强,但有点儿“干”,很多读者第一遍看去,难免会有点儿云里雾里,迷失在概念丛林,但只要你耐着性子看,过了那道坎儿,就是跟你过去自由自在干活相比要开始“事事儿”起来的那道坎儿,这套说法和做法往往就会深得你心了。当然,还反映出你的个人价值观与麦肯锡文化的融合度,因为每个做法的背后,仍是“崇尚理性、讲究服务、持续提高”的文化。不舒服,请坚持再试;吐之前,别轻易放弃。总之,你得有点儿执著,才能享受这顿盛宴。最不该读这书的人,嗯,大概就是麦肯锡公司的顾问们了。你们的评价大都会觉得这书有些小儿科,写书的人有点儿拿麦肯锡做招牌,以及这些东西还算不上绝学,等等。嗯,八根指头同意。好在,书确实并不是给工作在麦肯锡甚至想去麦肯锡工作的人写的。你们该追求的,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而书的大部分目标读者,都是先要手上拿起这么一把趁手的“家伙”,披荆斩棘,壮壮声势的。比起市面上那么多的战略啊,整合啊,重组啊之类的“武穆遗书”类型的兵法奇著,年轻的管理学习者,最好还是敬而远之为妙,咱们需要把军体拳和太极剑先练熟明天就贯通任督二脉纯属做梦,咱们必须得从入门的一招一式练起。套句08年后流行起来的新俗话,叫做回归基本(Back toBasic)。说得多好,不是初级,而是基本最简单的三板斧,往往关键时刻救命,也就是最高级的功夫!也许有一天,作为这几本书受益者的你,历练多年,无论言谈与逻辑的缜密,还是选择与决策的严谨,居然会被人讥笑:“大哥(或美眉),咱别这么麦肯锡好不好!”呵呵,也许正说明你作为一个麦肯锡的门外汉,经过了这难得的“麦肯锡学院”的修炼,而掌握了麦式基本功几许。别骄傲,还不够。除了锻炼方法,还要淬炼心法。书的作者在头两本书里头特别爱举一位“麦肯锡校友”、曾任安然公司的CEO斯基林为正面案例安然的崛起和坠落他都有重要干系。这绝不意味着这几本书错了,而是需要你洞察其局限。剑法高超者,却因着害人与救人的分别,分别成就“恶”与“侠”。华山派出了岳不群,并非功夫本身的错,而是要参透“功夫只是功夫,功夫仍是功夫”的辩证玄机。我之所以想给这么几本书做推荐,并不是冲着麦肯锡的名头。相反地,倒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传奇”的平易色彩打动着我。因为麦肯锡三个字而买下这些书的你,一定要明白方法论才值回你花的那些银子。看完后,千万别迷信麦肯锡:路子对了,你也行。杨斌博士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1本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者注致谢首先,我谨感谢合著者保罗弗里嘉。本书详细讨论了团队工作的优点,我们的合作,便是成功的团队工作的最好例证。他推动我改变思维方式,鼓励我进行富有成效的思考;我坚信,他也会给我同样的评价。艾森拉塞尔毫无疑问,我首先要感谢合著者艾森拉塞尔。首先,他在已经独立完成第一本书麦肯锡方法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仍盛情邀请我参加本书的撰写。其次,他给予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见解、热情和指导。最后,他教会了我如何持之以恒、无私奉献,如何进行阐述。保罗弗里嘉我们要感谢众多的人士,没有他们,本书就不可能付梓。首先,感谢我们的代理人,James Levine Communications,Inc.公司的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感谢编辑玛丽格伦(Mary Glenn)和凯瑟琳亨克贝因(Katherine Hinkebein),以及出版本书的整个麦格劳-希尔出版社团队。在本书撰写初期,乔伯顿(Joe Burton)、西蒙卡尔内(SimmonCarne)、杰瑞弗里嘉(Jerry Friga)、埃德普林格尔(Ed Pringle)及保罗桑森(Paul Sansone)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建议。我们的助手琳赛凯奇(Lindsay Cage)、丽贝卡琼斯(Ribecca Jones),尤其是卡伦詹森(Karen Jansen),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帮助我们整理调查问卷、分析观点、管理材料。北卡罗来纳大学克南-弗拉格勒商学院的戴维恩肖森(David Ernsthausen)为本书的知识管理章节提供了专业支持,而同样来自该大学的佩吉毕卡德(Peggy Pickard),则为我们频繁举行会议与展开探讨提供了便利。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所有接受我们的采访或答复我们的调查问卷的麦肯锡校友。他们是:吉姆班尼特(Jim Bennentt)、奥姆威尔格林肖(Omowale Crenshaw)、迪恩多尔曼(Dean Dorman)、纳拉斯伊查姆巴蒂(Naras Eechambadi)、鲍勃加尔达(Bob Garda)、埃文格罗斯曼(Evan Grossman)、埃里克哈茨(Eric Hartz)、保罗肯尼(PaulKenny)、史蒂维麦克尼尔(Stevie McNeal)、西尔维娅马修(SylviaMatthews)、比尔罗斯(Bill Ross)、拉里鲁维拉斯(LarryRouvelas)、杰夫萨卡古茨(Jeff Sakaguchi)、丹韦托(Dan Veto)、史蒂夫安德森(Steve Anderson)、阿兰巴拉斯基(Alan Barasky)、玛撒布鲁(Martha Blue)、罗杰布瓦斯韦特(Roger Boisvert)、弗朗西斯卡布洛克特(Francesca Brockett)、鲍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