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敦煌女儿
坚守
传承
沪剧
敦煌
女儿
文化艺术
特色
艺术
表现
戏剧文学戏剧艺术类 月刊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2023年 第4期(总第479期)内容提要:原汁原味的原创沪剧作品,为沪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开拓了沪剧发展的新思路。沪剧 敦煌女儿 是对沪剧现代化发展的新探索,作品从文化根源出发,在沪剧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精华总结经验,再从新时期沪剧 敦煌女儿 的研究出发,检验了沪剧发展的科学发展性和创新性。从文本到舞台,作品处处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戏剧魅力,是千年敦煌文化的浓缩,也是新时代下沪剧发展的新方向的探索和研究。关键词:沪剧 敦煌女儿 创新传承2022 年 11 月 29 日,沪剧 敦煌女儿 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十年磨一戏,沪剧 敦煌女儿 是“上海制造”的一部原创沪剧作品。以樊锦诗为原型,讲述了她为守护敦煌奉献一生的故事。剧中为我们呈现出一代代敦煌人前赴后继付出自己的一生的故事,也体现出守护敦煌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剧本敦厚扎实,情节安排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舞美灯光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于敦煌,在规定情景里演员的二度创作,为我们真实纯粹地展现了一台精彩的戏剧表演。敦煌女儿 作为新时代沪从坚守到传承:沪剧 敦煌女儿文化艺术特色及艺术表现赵强116DOI:10.14043/ki.xjwx.2023.04.012剧的代表,为沪剧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敦煌女儿采用多重叙事结构的方式,从音效的气势磅礴,舞台美术的诗意表达,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巧妙融合,生动形象讲述了 敦煌女儿 甘愿奉献的中国故事。一、深厚的文化根源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曲调优美,唱腔独特,具有江南丝竹之韵,这与其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息息相关。从早期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历经发展,因其特有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沪剧 敦煌女儿 的创作和呈现,对当下沪剧的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沪剧的发展就像剧中樊锦诗的人生一样,充满了韧劲和挑战。樊锦诗用几十年的时间在戈壁大漠深处坚韧地守护着敦煌,而 敦煌女儿 这部沪剧也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把上海女孩樊锦诗从北大毕业独自到敦煌的故事呈现到观众面前,用上海人的声音唱演上海人的故事。沪剧经历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格。从 敦煌女儿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沪剧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突破、适应、创新,尤其在舞美的呈现上较为明显。敦煌女儿 的舞台设计可以分上下两大块区域,上区域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呈现敦煌元素,运用了现代的视觉效果设计,把敦煌元素尽可能地体现出来,而下区域是表演区域,表演区域的设计就相对传统,基本遵循沪剧的传统舞美设计,大小道具简单明了地呈现场景变化,再加上转动式舞台的设计,更好地体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所以 敦煌女儿 的整体风格是有一定现代性的。随着现代化进程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沪剧也在一直努力紧随时代不断进行创新,但是沪剧艺术仍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从题材上沪剧的表现题材不局限于上海本土。而敦煌女儿 的创作,它的生活来源是大漠,但是,剧中的人物又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地域文化的互相交融中,十年磨一剑的 敦煌女儿 孕育而生。这也体现了沪剧艺术对其他地方文化的吸收和转化,用沪剧的形式反映敦煌的故事。敦煌女儿 的人物原型是从现实生活中生发而来的,樊锦诗距离我们很近,把樊锦诗作为角色的原型进行创作和加工,这也揭示出沪剧艺术发展的主流还是回归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反映现实强化现实生活,这也体现出沪剧的功能性。沪剧表演艺术从伴奏乐器的选择上也在进行吸收和融合。从过去的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乐器,增加了西洋乐器,使戏剧的配乐更丰富,剧情结合更紧密。由于沪剧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不论是单人还是多人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在演唱时都是需要乐器进行伴奏的,随着地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沪剧伴奏乐器的选择更为广泛,这也是沪剧在吸收和转化过程的突破和创新,从 敦煌女儿 不难看出这一点。在艺术表达式上沪剧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表达方式,比如京剧,这样的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沪剧,不断加强沪剧的表现力,这是沪剧内在驱动力的核心所在。沪剧注重唱功,其唱腔术语滩簧声腔系统,以板腔体为主,包括长腔类、簧腔类、缀腔类和小调类四种。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同的声腔因其曲调各具特色,有的适合叙事,有的适合抒情,在运用的过程中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沪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戏剧文化探幽/从坚守到传承:沪剧 敦煌女儿 文化艺术特色及艺术表现xijuwenhuatanyou/congjianshoudaochuanchenghujudunhuangnverwenhuayishutesejiyishubiaoxian117戏剧文学戏剧艺术类 月刊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2023年 第4期(总第479期)地变化和发展,沪剧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早期沪剧对子戏、同场戏,到后来西装旗袍戏发扬了花鼓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传统。再到当代的沪剧,随着发展适应了上海人的审美需求。对沪剧来讲,深厚的方言基础是沪剧的生命线,不同地方语言自然而然地会孕育出不同的戏剧种类,上海话的独特发音特色为 敦煌女儿 的创作呈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沪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在看戏和听戏的过程中,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上海特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通过上海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特色,敦煌女儿的创作和呈现不仅能体现出沪剧所具备的地方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了沪剧的文化内核优势,这有利于沪剧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播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二、形与神交融呈现的艺术特色现如今沪剧的表演形式基本向话剧靠拢,从 女看灯 十不许 到 阮玲玉自杀雷雨 再到 敦煌女儿,不难看出,沪剧发展从旧式到新式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演剧形式,而樊锦诗这个角色是沪剧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尤其对于茅善玉以往的创作来讲,更是突破和挑战。樊锦诗是在新中国背景下的知识女性,茅善玉在抓取角色形象的形与神的过程中,需要深厚扎实的沪剧演出经验的同时,在原创的前提下,对于茅善玉的创作是有一定挑战的,因其有别于传统沪剧表演,人物形象是全新的,在生活中是有角色原型的。只有和角色的原型成为“朋友”才能从生活中的樊锦诗走近舞台上的樊锦诗。在剧中作为大学生时期的樊锦诗刚刚到敦煌的第一晚,面对荒芜的沙漠,恶劣的生活生存环境,对于满怀热情的樊锦诗是一次现实的打击,面对这种环境,樊锦诗该如何选择,这时候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考验。之后真正地和樊锦诗本人生活过深入交流过,才能明白樊锦诗当时的内心感受,当然明白是一回事,还需要演员外化传达给观众,这就需要演员去实地生活考察研究。只有生活过,才能在舞台上演活,从形与神的汲取交融到最后的真实呈现,才具有感染力和代入感。当然沪剧和话剧不同,虽然沪剧在不断向着话剧靠拢,但沪剧是需要唱腔的,演员不仅仅需要身体的雕琢,还需要对唱腔有着严格的把握,不仅要演得真,而且要唱得真,那么对于情感的抒发和内心活动的外化就需要一些唱腔来支持情绪的变化了。唱腔的变化,例如咏叹调的运用,就是为了把角色丰富的内心情感传递出去,而在沪剧的唱腔中为了传递角色的真情实感,叙述和抒情是不同的,茅善玉的熟练运用,就使樊锦诗这一角色更加鲜活和饱满。沪剧的表演程式化不是很强,但是到唱腔部分,多少还有着戏曲独有的肢体表现动作,毕竟从唱腔上还是有汲取和借鉴的影子存在。在不同时期,沪剧的角色行当是不一样的,随着沪剧的发展,沪剧表演方式的不断改变,沪剧的角色行当分类不再那么明显,动作和念白也趋于自然真实和流畅,去掉了很多程式化的表现形式。茅善玉在 敦煌女儿 的创作过程中,肢体动作和唱腔的设计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是有所不同的。敦煌女儿的叙事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上有独特变118化,在快速的时空转换过程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从虚到实,再从实到虚的时空割裂与交融的独特处理方式让观众快速进入 敦煌女儿 的情景和叙事节奏,剧情紧凑不拖泥带水,而敦煌故事则是由满头华发的樊锦诗作为正常剧的开端,老年的樊锦诗脚步深沉,唱腔低沉而不乏力量,声音坚定而沉缓,回顾敦煌五十年的人生历程,以倒叙的方式快速切换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少女模样。这样强烈的人物形象的反差,对于演员的创作是一种挑战,它不仅仅是内部规定情景的调整,而且还涉及到服化道的紧密配合,在快速抢妆的过程中,演员如何快速进行调整,人物心理的及时调整和转变是需要扎实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来进行支撑的。从成熟稳重的老年樊锦诗一下子拉回到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小姑娘,形与神的分离和再次的融合正是戏剧的魅力所在,这样的结构设计,演员和观众,舞台和观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沉不闷,安排得恰到好处。初到敦煌第一夜,敦煌女儿 用梦境外化的方式,写意地表达了樊锦诗初到敦煌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同时也有对未知的恐惧和担忧,就像唱词里一样“新生活在眼前展开锦绣,未来的理想梦绣在上头”。在与金章的隔空交流过程中,传递出彼此的理想和抱负,在虚实之间两人互相诉说彼此的心情,而灯光的交替变换,营造出虚实交流的舞台氛围,随着戏剧的发展在樊锦诗对金章的呼唤中,樊锦诗发现原来是美梦一场,这种虚实交替,梦境外化的处理方式,简单明了地为我们确立了樊锦诗初到敦煌的人物形象。三、艺术表现手法沪剧表演艺术的核心是演员用语言、唱腔、动作、技术来表达情感,推进剧情。沪剧用富有上海特色的演唱方式,融合了其他剧中、曲种的旋律,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停下脚步,正因如此,沪剧 敦煌女儿 的表现手法在继承和发展上就极具现代性。在演唱的表现方法上茅善玉的唱和词的结合更加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唱的过程中在叙事,而叙事是在诗意的意境氛围里娓娓道来,有讲述感,又不脱离沪剧独有的唱腔。第五场樊锦诗劝阻这段戏,是 敦煌女儿 中最长的一个唱段,茅善玉的以情动人,阻止了毁坏莫高窟,此段唱腔使 敦煌女儿 的艺术特色得以体现在观众面前。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创新的同时也在寻求突破,尤其在音乐的设计上适度地结合了京剧的调门和节奏,增强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使情感具有爆发力的同时,增强了戏剧的节奏感。此次旦角的尝试探索,对沪剧的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从茅善玉的表演不难看出,她非常擅长表演年龄跨度大的角色。在敦煌女儿 中,茅善玉的唱做为观众准确地呈现出了樊锦诗的心路历程,从青年、中年直到老年的角色变化中,生动鲜明地使角色的形与神交融,以情动人的表演使观众为之震撼。富有诗意的舞美设计为敦煌女儿 的艺术性增加了观赏性的同时,更容易把观众带入规定情境中去。多媒体的介入,增强了视觉冲击,使 敦煌女儿 更具有现代性,沪剧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紧随时代步伐的同时在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上作出了突破和创新。开场在茅善玉的唱词中,通过现代技术舞台上呈现出敦煌元素的大漠、敦煌壁画、敦煌莫高窟卧佛。开凿于中唐的 158 号窟内戏剧文化探幽/从坚守到传承:沪剧 敦煌女儿 文化艺术特色及艺术表现xijuwenhuatanyou/congjianshoudaochuanchenghujudunhuangnverwenhuayishutesejiyishubiaoxian119戏剧文学戏剧艺术类 月刊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2023年 第4期(总第479期)的卧佛,可以说是中国最美的卧佛,而 158号窟也被称为涅窟。大漠照片的出现,为我们拉开了 敦煌女儿 故事的开端,也传递了故事开始的地方,而敦煌壁画尤其卧佛的代表性出现,从舞美设计上有一定的隐喻色彩,我们在不做过分解读的前题下,只从卧佛在舞台上震撼出现来讲,代表敦煌的元素有很多,涅佛的出现,也代表了我们这部沪剧的一个内在精神,从历史变迁文化的繁荣和一批批敦煌守护者的角度来讲,涅佛也象征着生生不息,发展繁荣之意。在茅善玉的演唱过程中大背景的变化灯光慢慢聚焦到舞台上的实景,前后呼应形式和内容慢慢交融,结合唱词“有了你无怨无求”,使守护这个思想的传递变得更加直观。敦煌女儿 在艺术表现上对沪剧的演剧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