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网络
传播者
社会
责任
媒介
素养
1前 言 追溯往昔,遥看中外,从古人在甲骨上刻字、到造纸术的发明,直至印刷业的开启,人类进入了一个纸媒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化一直在“白纸黑字”间传承。从 1920年美国第一家电台的成立,我们父辈们迎来了他们记忆中关于“收音机前”的故事,开始有了这个“听新闻”的谓宾结构。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播领域的进步,第一家电台出现后的第 16 年,第一家电视台出现,人们迎来了传统大众媒介时代;1969 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于是基于互联网所发展出的“新媒介”时代传奇般地到来,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新媒介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它自身的变化性又使得人们的生活模式不断地“动荡”,它要将我们引到何处,我们在好奇中迷茫着 网络是个很神奇的媒介,在这个平台中,人们传播的自由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世界里,传统媒介传播中的“把关人”的角色消失在了传播系统中。没有了太多的监管与控制,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奇怪现象:各种“门”开始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焦点,各种“姐”,各种“哥”,甚至各种“爹”开始成为我们“欣赏”的“偶像”,于是我们在想,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些“偶像”们是怎么得以“出位”的?是谁在制造他们,是谁在传播它们,是谁在接收它们,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传播学、媒介学、社会学等各大学科分支的热点研究对象。笔者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与学术研究。网络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针对网络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在一个新的领域内的扩充。在世界范围内,媒介素养都是一个时谈时新的问题。网络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新的分支,与传统的大众媒介素养理论相比,有着其鲜明的独特性,如网络传播者的不确定性、网络传播的高度互动性、网络信息来源的模糊性等这些特点,使得网络媒介生态呈现出一种时时变化、动荡的局势,在这样的局势下,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显得更为紧迫,也越显艰难。在本书中,笔者通过四大部分的内容来阐述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的核心问题,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来考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价值。在第一部分,笔者先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宏观的描绘,并对网络传播者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与界定,在这一部分中,读者可以从总体上对网络媒介生态有个初步的理论认知,同时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媒介素养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石。在第二三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介绍,并通过对青年学生的针对性的定量调查研究,来阐释此群体网络传播者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并结合调查,建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更深层的论证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2 最后,以如何提高网络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为问题,寻找解决媒介素养的办法与途径,给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与方式途径,进而对网络媒介素养话题做一个总体的论述。此书正是在这样的逻辑建构下进行的,为了能够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本书作为“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问题”项目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集合了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的众专家学者的智慧与经验。本书的编写针对新话题在理论方面的空白,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答复,以注重基础、促进教学、关注前言、强化实践为宗旨,特别强调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当代性和创新性的结合。感谢王以宁教授、阎欢副教授、霍美辰老师等为此项目研究作出贡献的人们,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此书的完成更为顺利与完善。作者 2012 年 4 月 目 录 1 目 录 第一章 互联网与网络传播的形态.1 第一节 互联网的定义.1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应用.1(一)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2(二)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2(三)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3(四)因特网(Internet).3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功能.4(一)数据通信.4(二)资源共享.4 (三)远程传输.4(四)分布式处理.4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三、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5 第一阶段:起步时期.5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5 第三阶段:形成时期.5 第四阶段:飞速发展时期.5 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6 第一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 年 6 月1993 年 3 月).6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94 年 4 月1996 年).7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 年至今).7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 五、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7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9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9 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二、网络传播的起源与发展.9 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三、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11(一)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1(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1(三)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2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2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 四、网络传播的特性.13(一)虚拟性和真实性.13(二)即时性和互动性.14(三)全球性和开放性.15(四)信息的海量性和媒体多样性.15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 五、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概念.16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 六、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的关系.17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 七、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自媒体理论.18(一)自媒体的含义.18(二)自媒体的特点.19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 八、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把关人理论.20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 九、网络环境传播的形态交往理论.21(一)网络传播者的主体既是人本身.21(二)网络传播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2(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商谈伦理学”.22 第三节 网络传播者的特点.23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 一、网络传播者的虚拟人格.23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 二、网络传播者的心理特征.25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 三、网络传播者的行为特征.26 第二章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28 第一节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28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 一、媒介社会责任的定义.28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 二、伊曼努尔康德的责任论.28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 三、社会责任理论背景研究.29(一)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29(二)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背景.29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31 第二节 网络媒介中的社会责任.32 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一、网络媒介具有的社会责任.32 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二、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现状.33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 三、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负面效应.34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四、网络媒介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35(一)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35(二)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遇到挑战.36 目 录 3(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弱化.37 第三节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与理论分析.38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38(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边界划分.38(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类型.39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 二、网络社会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形态.39(一)网络信息发送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39(二)网络信息接收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三)网络信息散布者行为失范的表现形态.40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 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危害.41(一)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41(二)危害社会公平和正义.42(三)危害个体成长和权益.42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 四、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成因.43(一)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外在诱因.43(二)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直接原因需求的越轨.44(三)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道德的失范.47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 五、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责任缺失问题.48(一)“人肉搜索”概述.48(二)对“人肉搜索”现象的理论研究.50(三)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分析.53(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54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 六、网络传播者之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55(一)对国家和民族责任.55(二)对周围的环境和团体负责.55(三)对自身的责任.55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 七、网络传播模式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区别.56(一)前卫性后喻社会的求知挑战.56(二)逆反性反中心主义下的逆反心理.56(三)群体性从众心理驱使的群体认同.57 第三章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与新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58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的调查研究.58 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一、长春地区青年网络群体的人口统计变量.58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 二、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会责任存在缺失现象.60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 4(一)传播责任缺失,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61(二)网络中的民族责任感不强.62(三)维护网上公共利益方面责任缺失.63(四)在网络中尊重他人和控制情绪方面有所缺失.64(五)网络中不能完全做到诚实守信.65(六)不能很好的维护网络版权.66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 三、不同变量对其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66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四、青年群体网络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68(一)从网络环境的特点来看.68(二)从青年群体自身来看.69(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驱使.69 第二节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例).70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过程.70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 二、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72(一)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结构.72(二)大学生上网时间.72(三)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73(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主要内容.73(五)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74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 三、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子变量的描述分析.75(一)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75(二)各子变量的被试得值分析.76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多元统计分析.88(一)方差分析.88(二)多元回归分析.89 第三节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责任感.92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构架及内容拓展.92(一)报纸的媒介素养.92(二)广播素养.93(三)电视素养.93(四)网络素养.93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 二、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变革中带来的影响分析.93(一)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中的存在意义.94(二)媒介素养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重新建构社会关系.96 目 录 5(三)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96(四)社会媒介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99(五)社会媒介化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101(六)大众接受媒介化社会影响下媒介素养的表现.102(七)媒介素养反馈下网络社会表现集中体现在新闻报道之中.103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三、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105(一)媒介素养理论内涵.105(二)网络媒介素养内涵.105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107(一)国外研究与实践.107(二)国内研究与实践.107(三)网络媒介素养的价值分析.108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 五、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和必要性.109(一)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网民社会化的需要.109(二)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109(三)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信息化的需要.110(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环境本质的认识.110(五)通过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