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过...境领导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分析_赵阔.pdf
下载文档

ID:2364656

大小:1.26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士生 独立 研究 能力 领导 理论 模型 建构 分析 赵阔
2023.3 71 学术探索 DOI:10.16750/j.adge.2023.03.010 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过程及养成策略 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分析 赵 阔 张海生 摘要:独立研究能力作为博士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培养。基于情境领导理论,从任务难度设置、导生关系状态和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养成的交互分析框架,并由此形成了指示型、劝导型、参与型和赋权型等四种博士生指导方式的理想类型。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导生关系的动态调试过程。博士生的独立研究能力是在导师选择适切的指导方式、师生个体不断转换角色与互动方式的过程中得以形塑的。为此,一方面导师需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学会识别学生的成长变化,并及时调整指导行为、任务难度和人际关系模式;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提升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的主体意识,摆脱依赖心理,自觉保持与导师之间的张力空间。关键词:独立研究能力;博士生培养;导生关系;指导方式;情境领导理论 作者简介:赵阔,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张海生(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编辑,北京 100872/重庆 402160。一、问题提出 博士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博士生不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必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1。可见,独立研究能力的形成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博士生毕业后走向学术职业和科研岗位的必备素质。考察一名博士生是否具备独立研究能力,要看其能否从研究方向选择、研究问题界定,到研究计划安排、研究资料搜集与分析,再到研究成果发表乃至应用转化,全过程承担起主要角色。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不只是一个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概念问题,更是一个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现实中,部分博士生之所以毕业后难以胜任创新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师生双方对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均重视不足。为此,2020 年 9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2 同年 11 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发布,提出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等要求3。可见,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养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此同时,有实证研究发现,导师指导方式、师生关系显著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同指导方式会产生不同效果。如定期接受导师面对面指导,且师生关系为师友型的研究生其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接受其他指导方式和导师风格的研究生4,导师的支持型指导、博士生的自主性对博士生专业素养具有促进作用,而控制型指导具有抑制作用5,在导师自主性支持下参与科研项目对提高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显著6。还有研究表明,导师仁慈型和德行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威权型指导风格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但学生主动性能够调节导师威权型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直接效应7。此外,也有学者实证了与导师合作出版是研究生出版活动的重要驱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 2021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编号:2020000018)2023.3 72 学术探索 动因素,能够预测其未来的职业成功8,并通过构建“导师规范引导,师生合作研究”“导师方向引领,研究生自主探究”等研究生科研活动模式,提出强化导师行为管理以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等建议9。上述研究虽然为某种或某几类特定指导方式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可能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博士生培养的不同情境和发展阶段,且仅描述了不同指导方式与一般意义的创新能力或科研能力的统计学关系,至于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是如何养成的,特别是对于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博士生而言,导师究竟应采取何种指导行为、扮演何种角色,上述研究未能给出整体性的解释框架。基于此,本研究以情境领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该理论关于领导行为(Leadership Behavior)与追随者成熟度(Follower Maturity)的关系模型进行创造性转化,构建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养成的交互分析框架,并由此对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过程进行系统阐释,以期为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建立导生良性互动机制、培养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提供针对性建议。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情境领导理论及其适切性 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简称 SLT)由赫西(Hersey)与布兰查德(Blanchard)于 1977 年首次提出,是行为主义领导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体系中的代表性理论。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强调领导者需要针对不同成熟度(包括技术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的下属来选择合适的领导行为类型。高成熟度的下属既有能力又有意愿完成任务,而低成熟度的下属则缺乏信心和能力10。该模型延续领导权变理论的思路,将领导行为分为任务导向行为(Task-Oriented Behavior)和 关 系 导 向 行 为(Relationship-Oriented Behavior),两种行为类型所构成的两个维度将领导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吩咐型”(Telling Style)、“推销型”(Selling Style)、“参与型”(Participating Style)和“授权型”(Delegating Style)11。具体来看:当下属的成熟度较低时,领导者应该采取“吩咐型”的领导方式,以任务导向行为为主。当下属的成熟度逐渐提高时,领导者应转变领导方式,采用“推销型”和“参与型”的领导方式,逐渐增进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导向行为,并逐步减少任务导向行为。当下属的成熟度和组织忠诚度已经足够高,不再需要领导者过多的人际互动就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为组织目标服务时,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下属充分的自主权。该模型从下属成熟度不断演进的视角,展现了领导者领导方式与追随者成熟度之间的共变关系,揭示出领导风格没有绝对意义的好坏优劣,只要是基于情境的领导方式就是有效的领导方式。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领导特质理论过分强调领导者自身魅力和特征的研究取向,开始关注追随者(被领导者)自身的技术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更加注重社会关系和互动行为在领导力形成中的价值,即为了确定有效的领导风格,领导者必须充分评估团队(下属)的成熟度或准备程度。该模型自提出之日起已距今 40 余年,但依然因其简洁明晰且有很强的解释力而颇具理论生命力。采用情境领导理论来分析和建构导生互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过程,具有较好的理论适切性和现实解释力。一方面,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领导者。导师概念中的“导”字,既可以诠释为专业、学术与人生层面的“引导”,也应该包含具体学术事务与研究过程中的“领导”。领导者不是“老板”,而是职业精神与价值意义上的领导者、具体工作上的领导者。无论是在习得学术规范、掌握高深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术旨趣、提升科研技能方面,导师均会对博士生起到领导(引领)的作用。没有导师的带领和指引,博士生很难快速融入学术共同体。导师本人的教学热情、教学水平、师生观念与指导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教学观、教学能力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另一方面,导生关系建设与导师指导行为也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权变过程。实践表明,导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导师单向施加影响、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导生关系是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导师指导行为也受到情境的影响,同一导师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指导风格,而在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2.模型改造与分析框架 由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 2023.3 73 学术探索 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还包括指导受教、解惑求教、教学学习等关系维度,因此,运用情境领导理论分析博士生培养过程必须对原有理论模型进行改造,使其对导生互动更具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改造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模型目标的根本假定。原有模型的根本目的是帮助领导者调整领导风格以最大程度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旨在领导下属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因此,从任务设定到关系建设,都围绕组织目标达成和领导效率效能展开。针对不同成熟度的下属,领导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而下属在其中的成长如何、收获如何,并不是该模型关心的重点。然而,导师指导博士生的目标、动机、功能与意义与之迥然不同。虽然在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方面,导师与博士生的指导关系也会围绕任务目标达成而展开,但在更多情况下,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行为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独立研究能力。这意味着,对应于初始模型中“下属”(博士生)成熟度的提高将是新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的维度。导师如何基于博士生当前的科研能力水平,调整指导方式与风格,采取不同取向的指导行为,将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模型维度的划分。在初始模型中,任务导向行为与关系导向行为是两种不同取向的领导行为,前者具有较强的结果导向,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主要关注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后者具有较强的社会关系导向,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主要关注人在完成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行为动机。二者均从领导者单方向的视角来看待领导过程。本文聚焦于博士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形塑与养成,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追随者(被领导者)自身对领导行为过程的认知、参与和建构也非常重要。为此,我们针对博士生教育这一特定情境和实践场域,将原有的“任务导向行为”“关系导向行为”替换为“任务难度设置”和“导生关系状态”,将“下属成熟度”改为“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特别关照导师与博士生之间超越普通领导者与下属间关系的独特性。基于此,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包括三个维度:任务难度设置(易难)、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态(亲密疏离)以及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低高)。其中,任务难度设置是指根据任务本身的难度与复杂度择取和设置任务的行为,这些任务贯穿于博士生培养全过程,既包含导师安排的任务,又包括学生自主选择的任务;导生关系状态是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频次和融合情况。如果一个博士生过于依赖导师的指导,需要与导师频繁沟通才能完成学术任务,发表论文也需要借助导师声誉和推荐(俗称“导师带着发论文”),我们就说这种人际关系状态是比较亲密的;如果学生几乎不主动与导师沟通,只能被动完成导师给定的任务,又或者学生能够有较高的自主性,保持自己的研究兴趣,可以独立开展调研、写作和投稿,并不需要过多依赖导师的名声也可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们就说这种导生关系状态是相对疏离的。情境领导理论还将下属成熟度划分为技术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对于博士生而言,技术成熟度主要指博士生具备的知识水平和研究技能,心理成熟度主要指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感、学科与学术文化认同、学术使命感和热情以及学术共同体的信念等。这两种成熟度聚合起来即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由此,任务难度设置、导生关系状态和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三个维度就建构出导师指导方式的二维四分图(见图 1)。当博士生自身的科研能力位于较低水平时,导师给予的任务和学生完成的任务都相对简单,导师宜采取“指示型”指导方式(Instructing Style,象限三)。随着博士生自身能力的逐渐提高,导师根据其实际的科研能力,逐步转变为“劝导型”(Persuading Style,象限二)图 1 情境领导理论视角下导师指导方式的类型划分 2023.3 74 学术探索 和“参与型”(Participating Style,象限一)的指导方式,增进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并提升任务难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