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插柳成荫: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_张佑明.pdf
下载文档

ID:2364601

大小:1.4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插柳成荫 中国文化 走出去 海外 民间 自发 翻译 群体 张佑明
第 卷第 期 年 月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佑明(),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究。插柳成荫: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张佑明 樊湘军(广东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东莞;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学院,广东东莞)摘要:近些年来,一股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正悄然兴起,他们仅凭个人兴趣,翻译了大批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在异域读者中广受欢迎,无意间插柳成荫。文章对此现象作了深度剖析并指出,其译介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兴趣”刚好满足了海外现实文化语境下的社会需求,尤其在当下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这种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无疑已成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生力量。关键词: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中国文化“走出去”;新生势力;海外现实文化语境下的社会需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对外译介是“自己译”(国内译者主译)、“别人译”(葛浩文模式)还是“中外搭档翻译”(杨宪益、戴乃迭模式),哪种方式效果更好?此类问题国内学者一直纠结于心,意见莫衷一是。然而,就在这“议论纷纷”之间,国外一股势力却悄然兴起,引人注目,这就是海外民间自发兴起的翻译群体。据笔者观察,他们既不是专职译员(如“自己译”和“中外搭档翻译”模式),也不是学者型“汉学家”(如葛浩文模式),他们只是一群业余译者;他们的翻译,既无国内译者的强烈“使命感”,也不在选材上以严肃文学为审美取向,大多为译者个人兴趣使然,其译作以轻松娱乐型的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居多,如科幻类、悬疑类、修仙类和武侠类等等。这些作品一经译出,便在目标读者群中反响热烈,出人意料地广受欢迎和好评。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以为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其成功背后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年 月,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的出现,无疑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实践了一种新模式,开拓了一种新格局,带来了一种新气象。一、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翻译新气象: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 本文所言及之“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主要包括三类译者:一为长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既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又谙熟英语国家文化且能以娴熟地道的英语进行写作的海外华人;二为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来华学习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西方世界公民;三为能自由行走于中西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部分海外汉学家。而其组合形式,又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互联网为连接体而集结在一起的民间翻译组织,第二种是以译介“类型小说”为主、各自为政的社会零散译者。年成立的中国文学海外推介网站“”(纸托邦)是第一种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创始人、美籍译者艾瑞克阿布汉森(),曾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交换生,后定居中国。他热爱中国文学,除自己翻译了苏童、毕飞宇、阿乙、盛可以、徐则臣、刘慈欣等诸多DOI:10.16002/ki.10090312.2023.02.016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年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外,还将一群以英语为母语又深谙中国文化的海外译者聚集在一起,将 由一个最初的中国文学翻译论坛,逐步发展成一个以自发性和松散性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网络组织。该组织拥有海外译者达 名之多(截至 年 月),它既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又致力于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推介。翻译了众多社会影响广泛、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兼备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且所选文本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不少译作在英美主要出版社如,等出版并获得了西方主流文化圈的关注,“虽然国内读者很少知道这个网站,但如果在海外英语世界搜索中国作家或中国文学,第一个或前几个出来的结果就来自这个网站。”所以,“这个民间翻译组织是向英语世界翻译、传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力量。”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分布于世界多地包括欧美在内的众多中国网络小说翻译平台。中国网络小说,从最初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内的东南亚和韩日,到风靡文化背景迥异的美、欧、非等全球多地,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在他者文化语境下广为接受的鲜明中国文化标签,而其在海外由初试啼声、野蛮生长到成为比肩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电视剧和日本动漫的世界流行文化符号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民间翻译组织的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翻译网站主要由粉丝自发建立”并在“东南亚、北美、俄罗斯建立起多个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平台”。这些海外翻译网站,其“成员多为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东南亚)的华裔与汉语学习者”,这些民间翻译组织为中国通俗文学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小说经过海外读者的自发翻译、在线推广之后大放异彩,其影响人群范围之大,程度之深,甚至超过了我国这些年向海外主动输出的经典文学外译工程之总和。”而各自为政的海外社会零散译者群,其译介主体多为类型小说。近年来,经这些译者译介的此类作品,在异域阅读层面赢得了异域行家的广泛承认和异域读者的热烈反响,叫好又叫座。如华裔译者刘宇昆所译的刘慈欣小说 三体(),荣获了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英 国 译 者 米 欧 敏()所译的麦家悬疑小说 解密()、暗算()和 风声(),迷倒大批西方读者,其中,解密 还分别被享有“诺奖御用出版社”盛誉的美国最大出版集团 和英国企鹅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被企鹅出版社收录在其经典文库之中。法国译者巴彦()所译的蔡骏悬疑小说 生死河()红遍欧洲,英国译者郝玉青()所译的金庸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第一卷 英雄诞生()成功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股“金庸热”。回溯过往,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也曾出现过海外译者自发翻译的现象,其译作也曾在异域流通,并被目标读者争相传阅甚至成为经典,但这些译本多为海外译者在个人兴趣驱动下的偶尔或零星之作。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当下的海外民间译者群体,因其译作在西方世界获得的巨大成功和广泛影响,已悄然形成除“自己译”“别人译”“中外搭档翻译”三种模式之外的又一股新生势力,这其中,尤以网络文学的民间译者群体最有代表性。网络小说,由最初在国内的悄然出现到峥嵘初露,再到目前吸引上千万专业和非专业作者的加入,俨然成为了一道声势浩大的文化产业,其魅力经海外译者翻译后外溢至国外并逐渐征服异域受众,形成了由中国本土作家生产大量产品(网络小说),海外民间译者有选择地接力加工(翻译)并推销(译介)的“产业”模式。在我国网络小说走入异域阅读空间的过程中,为数众多的知名或不知名、职业或非职业的海外民间译者群体,居功至伟。很难想象,仅仅凭借目前“二十人左右的能合格从事汉译英”的外国译者,能将数量如此众多、内容如此丰富、主题如此多元的所谓“非主流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世界。诚然,自成规模的海外民间译者群,其自发译介中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现象,眼下只能谓之初现端倪,其今后发展态势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翻译史上少见的目的语国家自发译介中国文化的新气象,是他们主动“引进来”而非我们强行“推出去”,这一点尤其令人鼓舞。在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的推动下,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不断提升,“如果说国家支持是文学对外翻译的基础,第 期张佑明,等:插柳成荫: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海外民间自发翻译群体 那么民间力量的集结和资源共享则为中国文学输出 打开了更广阔的渠道。”二、海外译者自发翻译:无使命之束缚,唯兴趣之使然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作为“文化外交”“国家形象”塑造和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我国政府主动向国外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机构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主要推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机构主导的对外译介行为,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所选文本除了需具备较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外,其题材和内容还必须符合我国对外宣传的需要,即要能够充分反映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新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外宣工作,一直以国家文化部门和国家出版机构为“文化外交”的“赞助人”()或“发起人”(),由他们“通过制定翻译政策来制约刊物对译介作品的挑选(译什么)及译者的翻译策略(怎么译)”,“集中性赞助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地位来控制译者,促使他们遵守其制定的翻译政策,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能够通过刊物体现出来”。换言之,在国家机构主导下的对外译介活动中,译者对于“译什么”和“怎么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他们无法根据自身或目标读者的喜好来自行决定“译什么”和“怎么译”,只能在赞助人所制定的政策框架内,辗转腾挪,尽力完成“文化外交”的使命。这样的做法,其效果可想而知,“中国文学很少能让国际读者感兴趣。在中国享有盛誉的古典、现代和当代作家在西方仍然不为人知,尽管出版社和译者积极而持续不断地努力译介他们的作品”。而那些海外自发翻译的民间译者,无论是造诣精深的汉学家,还是移居他国的华人,无论是来华短暂学习的留学生或是长期在华生活的外籍人士,其身份决定了他们并无“文化外交”或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孜孜不倦地译介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动机其实很单纯:兴趣使然。米欧敏就曾说“兴趣是我最大的引路人”。同样,霍克斯翻译 红楼梦 也是“个人文学爱好使然,是单纯的私人化行为”,纵览中国翻译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类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人类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换言之,作为人体两种主要正性情绪的兴趣和快乐,往往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因为“诱导兴趣的情境往往导致快乐的后果,而引起快乐的情境也常常使人感兴趣。”现实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我们兴趣盎然地从事某个活动时,无论活动本身在旁人看来多么枯燥乏味,我们却能长久地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并可能最终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而成就带来的获得感、荣誉感、快乐感和幸福感反过来又会不断强化我们的这种兴趣,这种正循环常常让人置身其中欲罢不能,“事实上,只要在兴趣驱动下从事活动,就会得到劳动的结果;成就必然引起满足和快乐,这就为下一步钻研和创造提供了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可能。”葛浩文在被问及最喜欢自己翻译的哪部莫言小说时曾坦言,回答这个问题“就像是要我在自己的孩子中选一个最喜爱的一样难,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因为于他而言,“这么做(坚持翻译中国文学)的原因,首先,并且总是,出于一种对我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对于优秀文学的热爱。”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热爱和兴趣,多年来他不断地将诸多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成功译介到西方世界,并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本人也由此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兴趣发生机制的“需要假说”理论认为,兴趣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内心要求,不是与生俱来、生而有之的,而是人们基于某种现实需要,在对某个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后产生的,是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即兴趣的对象,有何种需要就有何种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不同的海外民间译者,基于个体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文学喜好、阅读动机等,对文学类型往往有不同的偏好,或阳春白雪的严肃文学,或生动有趣的通俗文学,阅读文学作品的动机也因人而异,或为研究,或为猎奇,或为解闷,或为减压,或为增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年是海外译者不同的阅读喜好和阅读动机,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了目标读者群的多元文化需求,并由此带来了当下中国现当代小说在海外译介成功的曙光初现。例如,汉学家蓝诗玲()译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型丰富多样,从欣然的 天葬、朱文的我爱美元,到张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