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构到互嵌
民族地区
乡村
民族
共同体
意识
逻辑
龚晓潇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从互构到互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洽逻辑*龚晓潇曾鹏程孟楠【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经济课题,也是文化命题,二者的生发从全面互构走向深度互嵌,具有严谨的自洽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二者价值互享、功能互通、作用互促,引领各族儿女共同唱响民族复兴伟业的赞歌,实现了“硬核”支撑与“软件”驱动的完美互构。本文尝试以关系嵌入为嵌入点,以角色嵌入、文化嵌入、情感嵌入为发力点,以结构嵌入为增效点,从不同维度探究、建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面互构走向深度互嵌的逻辑框架。【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自洽逻辑【作者】龚晓潇,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察学院教师;曾鹏程,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孟楠,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6-0073-0010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我国将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据大致估算,20302035年中国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留在农村。”1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重新认知农村这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2要毫不动摇地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这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到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再到2022年7月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这些掷地有声的论述足以证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学界共同关注与细致研究的议题,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既往研究鲜有讨论二者的逻辑关系,尚未形成有机连接的理论与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一马平川就能到达,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历经千难万险而矢志不渝,离不开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深入交流和深度交融中迸发出心理联结、情感凝聚、团结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民族复兴场域下,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新疆各民族交流融合史研究”(19VXJ015)。73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村振兴亟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源不断地补足精神之“钙”,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乡村振兴为其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提供强力的社会支撑。概而论之,二者的生发具有严谨的自洽逻辑,实现价值互享、功能互通、作用互促,引领各族儿女在共同唱响民族复兴伟业的赞歌中实现了“硬核”支撑与“软件”驱动的完美互构。基于此,从学理的角度深入探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探究建构二者从全面互构到深度互嵌的自洽逻辑,既是势之所趋,亦是理之应然,是当前学界亟待关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探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与指南,理论思考与实践吁求的内在统一是确保任何学术研究得以扎实开展的充要条件:一方面,只有慰藉实践探求,理论思考才会鲜活;另一方面,唯有基于理论思考,实践吁求方能避其盲目,走向自觉。因此,全面梳理、深入挖掘、探究建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系统分析“二者”从全面互构转向深度互嵌这一自洽逻辑的理论机理,是做好此项工作、开展此项研究的前提之所是。如图1所示,如果将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视为即将腾飞的民族复兴号航班,那么一体(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翼(理论之基:文化共生;理论之道:社会嵌入)模型即是对“二者”携手、深耕、驱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象阐扬。(一)理论之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源点,“二者”的生发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其是此项议题研究的理论源点。1.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并昂首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同时,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各有其作用,既要有物质力量做坚强的基石,夯实民族地区发展的根基,更要有精神力量这一强大的后盾,凝聚合力,引领民族地区发展的方向。作为各族群众共同追求共善价值的复兴凝聚心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有助于各族群众人心归聚、情感凝结的生成,以及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生发,对于凝心聚力、团结引领各族村民守住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意义深远。2.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是立足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消除绝对贫困艰巨任务的如期完成,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乡村各项事业亟待全面振兴的现实内在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团结一心、激发活力,达成各族群众思想共识的迫切需求,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地内在动力支持。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能动性,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反之则不利于社会发展。接续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之道:社会嵌入理论理论之基:文化共生理论图1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一体两翼模型7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对贫困的伟大经济实践。立足现实存在的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了当前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迫需要。同时,作为“国家建设的系统政治文化工程”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乡村振兴凝聚了能量、汇聚了信心、补足了动力,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中同向同行、互补互助、互构互嵌的充要条件。(二)理论之基:以文化共生为展布平台,建构“二者”全面互构的理论基础“文化共生是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异质共存、相互交流、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态。”5“文化共生是一个基本平台”,6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就找到了在多元文化陷入博弈困境时,以共生实现共存,并走向共赢的逻辑理路。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政治属性。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国家扶贫意志与脱贫意愿的衔接契合了“国家治贫逻辑从国家强制性介入到村民适应性改造的互构取向”7,脱贫攻坚的紧迫性、突击性、局部性和特殊性凸显出了国家强制性介入的致贫成效。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推进同样需要国家政策强制力的保障推进,但就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久性特点而言,更是亟须各族群众精神相依、心理联结、情感凝聚,筑就共有精神家园。“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8 325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认为,民族成员渴望彼此身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印记,这些印记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淡,相反会随着岁月的打磨沉淀为特征更加鲜明、更加被民族和国家认可和传承的印记。因此,文化共生是研究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这一重要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激发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和谐共生消解精神贫困、立足当地优势创新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更是缓解、消弭依托体貌、血缘、风俗等形成的本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防止共同体意识松动,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三)理论之道:以社会嵌入为理论之道,驱动“二者”从全面互构转向深度“互嵌”1944年,匈牙利学者卡尔波兰尼首次提出“嵌入型”这一概念,并较早地将其引入学术领域。在卡尔波兰尼看来,“嵌入”表达了一种经济并非像经济理论中说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这样一种理念。“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中。”9 58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真正继承和发展了波兰尼的“嵌入型”概念,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在1985年提出了“社会嵌入”这一理论设想,并将社会嵌入划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类型。其中,关系嵌入指单个主体的行为嵌入到他们直接互动的关系网络中,并带来有用的讯息交换;结构嵌入则考察行为主体多维度嵌入关系构成的各种网络的整体性结构。之后,立足格兰诺维特研究的基础,沙龙祖金和保罗迪马吉奥两位学者提出除了结构性和关系性嵌入之外还应包括认知性嵌入、文化性嵌入、政治性嵌入等要素。承前所述,“嵌入”强调的是一种外生力量单向度地进入到已有的社会结构,并与已有的社会结构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样态。“互嵌”一词除了包含上述含义外,在充分尊重平等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以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生发于两个事物之间的双向奔赴,更加彰显嵌入的有机性和多元性,驱动事物双方在交往交流中牢固情感纽带,在牢固的情感纽带中不断增进共识、凝聚情感,拥抱联结为稳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根各族群众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朴实、最纯粹的情感积淀,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其是否铸牢关涉各族群众人心归聚与精神相依,紧密关联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乡村振兴战略而言,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亦是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同时更是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如果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作是张复杂的社会网络,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这张网络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国家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直接植入的过程,因为这样做不但收效甚微,更谈不上从根本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从心灵深处汇聚铸牢各族村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因此,借力于社会嵌入理论,立足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探究建构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面互构走向深度互嵌的具体逻辑,是预防二者“脱嵌”并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这一宏伟社会网络的关键一环。75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功 能互 通作 用互 促文化共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价 值互 享价值认同的导向情感认同的感染构筑精神家园缔牢情感纽带以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以汇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为价值旨归图2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硬核”支撑“软件”驱动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10,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以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为抓手,为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步铸牢提供“硬核”支撑,奠定着坚实的社会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引导乡村文化自信,扎进文化之“根”,铸牢文化之“魂”,接续优秀文脉,为乡村振兴提供着“软件”驱动,能动地推动着乡村振兴完美接续脱贫攻坚。如图2所示,基于文化共生这一基本平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价值互享、功能互通、作用互促,呈现内涵严谨的互构逻辑。(一)价值互享:勾画出助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