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_姚书杰.pdf
下载文档

ID:2364382

大小:281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比较 优势 竞争 国际 分工 贸易 研究 综述 姚书杰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Y084);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GZYB06);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JD011)收稿日期2022-08-23修回日期2022-09-18第一作者简介姚书杰,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组织理论、企业国际化研究。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契机,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决定全球生产网络节点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是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于此,一些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企业也能参与全球价值创造,进而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国内外资源的最优配置。企业是否能进入全球价值链,以及产品价值链和价值网络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其竞争优势的大小。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很多新变化,美国的 美国创新与竞争法 2021 年战略竞争法案 等体现了美国针对中国的经贸政策,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强硬措施1。产业链不断向东南亚转移,欧美制造业空心化又要求高级要素和制造业回归,中国后发企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化企业对世界经济的促进功能逐渐凸显。一个国家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数量越多,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往往越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和跨国经营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中国企业竞争能力得到长足提升,已经有一批中国企业,如福耀、华为、万向、小米、联想等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建设。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一、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理论界普遍认为由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阐述的比较优势理论共同建构了古典贸易理 论;Heckscher、Ohlin 等 建 立 的 要 素 禀 赋 论、Samuelson 提出的资源禀赋论共同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典型代表人物是 Krugman、Helpman、Grossman 等;Yang 阐明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其中,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上这些理论被看作是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第一,古典贸易理论:以生产技术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古典贸易理论创始人斯密(1776)提出了众所周知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该理论以市场交易的全新视角分析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如何发展的,不同的产品由于生产要素和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成本的差别。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生产要素优势,让一些国家拥有了在生产贸易方面的独特优势,该理论被叫做绝对优势理论或绝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国际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姚书杰1,蒙丹2(1.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500;2.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阳550025)摘要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契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的价值链地位。从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及其相互关系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贡献和不足,认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并且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逐渐融合。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266(2023)03-0015-07DOI10.3969/j.issn.2096-2266.2023.03.003大理大学学报JOURNALOF DALI UNIVERSITY第8卷第3期2023年3月Vol.8No.3Mar.202315对成本理论。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进而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别造成了不同国家制造同类商品时具有大相径庭的机会成本,在这种假设下,即使某一国家不具备绝对优势,只要满足“生产某商品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制造此商品机会成本小,这一国家对生产这一商品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倘若各个国家能够向外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两国就都将会在这样的全球化贸易之下获得双赢”。不具有或者具有较少比较优势的国家应该挑选那些比较优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进行制造,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规律安排全球化生产。第二,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1800 年到 1900 年,新古典经济学应运而生,该理论在原有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体系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认为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都能获利的一种活动,这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Heckscher(1919)表明了要素禀赋论的重要观点,提出要具有比较优势就需要满足两个最基础的前提假设,他的学生 Ohlin(1933)进一步论证并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Heckscher 和 Ohlin 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 H-O 理论,和古典贸易模型中的单要素投入不一样,将比较优势作为贸易根基的 H-O 模型,在多于两个(包含两个)的生产因素机制下研究商品的生产成本,以总体均衡思想分析世界贸易和因素变化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产品价格取决于产品成本差,所以,究其根本,确定全球分工与贸易的是要素禀赋差,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丰裕度,因此,本国应产出并对外国出售自己相对廉价和丰富的要素密集型商品,从外国购进对自身相对高昂和稀少的要素密集型商品。作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要素禀赋论从许多不同的要素角度来诠释国际贸易问题。Samuelson(1948)运用数学方法演绎 H-O 模型,提出由于各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受到国际贸易影响,因而国际贸易一定会让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呈现均等化,这一定理也被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 H-O-S 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该定理潜在地指出,即使要素不进行跨国流动并且只有商品自由贸易,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能在世界范围内变成现实。但是要素价格均等是以商品价格均等为先决条件的,在实践中,因为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不一致的生产技术条件等各种障碍因素,要想让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成为现实存在着一定难度。Leontief(1953)以美国为例,向 Heckscher、Ohlin等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发起了挑战,Leontief 运用自己创立的投入-产出法,两次对美国 200 种产业的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需的劳动和资本量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一个拥有丰厚技术资源和资本的国家,理论上应该从外购进劳动密集型商品,对外销售资本密集型商品,而现实却与理论截然不同:美国是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是国际经济学界著名的“Leontief 之谜”或“Leontief 悖论”,这样的论证结果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加以解释与说明。基于此,各式各样的理论被经济学家们提出来,区别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是投入要素而非产品本身,这点是非常明确的,相同的一类产品,在不发达国家或许是以劳动密集生产的,而在发达国家或许是以资本密集生产的2。第三,新贸易理论:基于规模经济差异的比较优势。20 世纪 80 年代,以 Krugman(2001)、Helpman(2009)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新贸易理论”。这个理论阐明了规模经济、垄断竞争等关键概念,对传统贸易理论仅诠释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现象。但却难以表明相同发达水平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间或存在细微要素禀赋结构国家间贸易现象的局限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认为规模经济、经验的积累(学习曲线)、动态创新都能引起国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的客观实践中,如果政府对国内主导产业进行适当的政策干预,将会把国外企业的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至国内,从而有利于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它论证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促进那些存在大量“租”或者外部经济的产业发展以实现国民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性。大理大学学报总第 87 期社会科学16第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交易效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交易费用理论作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关键基础,是由科斯(1937)创建的。该理论通过深度研究和拓展,逐步发展成一个既能诠释企业、市场和两者混合形式等各类组织的互替互补,也能诠释各类组织内部有效治理机制的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的契约关系是长期且固定的,但市场却是短期的,所以企业是组织生产的方式,而不是市场。企业与市场的契约完成交易并不相同,企业是通过权威在内部完成的,企业之所以存在,究其根本是因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成本会因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而有所降低,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生存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因是节约交易费用,如果在公开市场上完成相同交易所耗费的成本与企业内部用于额外交易的这笔成本相等时,企业的拓展将不会再继续,基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提出了分析的新框架,把由分工导致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贸易的缘由(科斯,1937)。第五,“比较优势陷阱”的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选择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比较利益,而在国际上,则会产生一种日益严重的贸易环境和贫穷状况,使其陷于“比较优势”之中,即这些国家很可能会掉进“比较优势陷阱”。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遵从了比较优势战略,但是掉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因为其处于世界产业分工的价值链底层,并且过度依靠低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3。长三角区域是以比较优势来制造和输出的,与主要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商品出口的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可以获得利润,但由于其贸易结构的不确定性,始终处在劣势,因此陷入了“比较利益陷阱”,国际贸易中避免掉入“比较优势陷阱”,就要抓住机遇,将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4。通过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林建红和徐元康(2004)发现,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的价值在迅速地减弱,更低成本的生产背景层出不穷是以生产成本或国家补助作为比较优势的缺点。发展中国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化时通过大批量的引入、借鉴先进技术,采用技术溢出和改善技术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地位,以期攀升到高附加值环节,然而,这些比较优势战略对技术引入的过分依赖,会导致其创新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提升;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后发技术,就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例如纺织、服装行业的架构调整速度很慢,在中期甚至长期内都位于较弱地位,行业间存在着较大的同构现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与公司习惯性地教条化使用比较优势策略所致4。第六,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进展。国际贸易逐渐朝着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同一产业中类似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在高收入国家之间更为频繁,这给比较优势理论带来了威胁(缪国书,2006),比较优势理论显示出一定缺陷,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使得贸易理论快速发展。Yang 等(1999,2002)认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分析仅仅突出怎样配置资源,但不突出专业化和分工,这种看法存在缺陷,于是提出使用超边际分析方式能够改正其缺点,进而构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Ricardo 模型,该模型从专业化、分工层面扩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提出分工的不断改善会提升内生比较优势。这个理论更加突出了分工的优势,提升了个人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加快了个人人力资本累积的速度。因此,如果事前同样的个体决定用不同的专业化水平生产互异的商品,若专业化报酬增加,或许会存在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事前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个体或许都有比较优势,人们对于专业化程度的选择确定了这种比较优势的存留5。林建红和徐元康认为,“传统贸易理论”突出的比较利益结构是基于一国产业比较优势构建的,不发达国家拥有丰裕且低廉的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但是缺乏技术与资本,而这正是发达国家的优势所在。所以,发达国家从外国购进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对外国销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