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阳刚之气
雌雄
中性
偶像
变迁
及其
生产
机制
蒋科
2023年3月总第383期 第2期Mar.2023Sum No.383 No.251 青年文化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之变迁及其生产机制蒋 科 摘 要 文章通过对 2005 年和 2020 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则展示出第二个选秀高峰时期审美的多样性和性别的灵活性。偶像形象作为一种文本,是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发展两个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从单一的反抗到多元审美的重塑,折射出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体深谙这种变化,将偶像形象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进行构建,以获取最大范围的粉丝和流量;不同粉丝群体对其进行不同的意义解读并促进意义的传播。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形象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中,并由媒体和粉丝共同书写。关键词 中性偶像;女性形象;性别文化;生产性文本;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23)02-0051-11在2020年的中国热门选秀综艺节目中,刘雨昕作为顶级选秀节目青春有你第二季中一位男子气的女性选手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并获得冠军。上一次在顶级选秀节目中获得冠军的男子气女性选手是2005年的李宇春。从2005年到2020年,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女性冠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映射出怎样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媒体与粉丝在这种变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一、理论视角及研究框架(一)理论视角相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者洛文塔尔认为“消费的胜利标志着文化的全线溃败”(依鲁兹,2011:95),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家和实践者,费斯克(2006:收稿日期 2022-11-30 基金项目 北京大学网络文化与影视文化发展项目(8430501169)。作者简介 蒋科,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2023年第2期总第383期当代青年研究52 53 8)则怀抱着“乐观的怀疑主义”解读流行文化现象。本文正是以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洛文塔尔通过人物对文化进行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青年性别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1.文本的生产性: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费斯克作为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之一,善于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剖析大众文化。费斯克以电视作为文化工业的范例,将经济模式分为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货币,演播室作为生产者生产节目出售给经销商,一个电视节目的经济功能,并未在它售出之后即告完成,因为在它被消费的时候,它又转变成一个生产者。它生产出来的是一批观众,然后,这批观众又被卖给了广告商。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费斯克,2006:26)在经济模式中,媒体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文化模式中,观众转变成生产者,即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原来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偶像,便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文本,费斯克将其分为生产性文本和封闭式文本。生产性文本概念是费斯克从意大利学者艾柯和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巴特的有关文本理论中引申出来的。生产性文本允许丰富而复杂的阅读,并要求读者参与;而封闭式文本则相反。简单来说,封闭式文本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接受式的、被规训后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倾向于将文本作为既定的意义来接受;相反,生产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去重新书写文本,并从中创造出意义。诚如费斯克(2006:111)所言,生产性文本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建构。偶像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被建构,粉丝作为“意义的传播者”对这种文本进行解读。青年作为选秀节目最大的受众,其参与偶像生产与意义传播的过程恰好可以作为窥探青年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路径。2.从偶像形象到社会变迁: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研究Lowenthal(1961)在大众偶像的胜利一文中,对19011941年这40年间的人物传记主题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政治人物兴趣浓厚,而在战后,娱乐业人士的传记数量增加。洛文塔尔通过对大众偶像的职业形象变迁的分析来观察文化的发展趋势,他指出,偶像形象的变迁与美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迅速减少有关系。这种通过对人物性格、展示技巧、人物关系以及物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结构变迁的方法,被视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方式。偶像的诞生则发挥了“镜子一般折射社会生活,又能对社会行为加以引导”(依鲁兹,2011:97)的功能。“从日常生活细节变化中挖掘出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并在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的生活世界中建立起动态的联系,揭示它们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吴靖,2010)正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即从偶像形象的变化观察社会的变迁。(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框架1.研究对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em(1977)开发了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包括20个男性化特征描述和20个女性化特征描述。通过测试,男性特征明显高于女性特征的人被划分为男性人格,女性特征明显高于男性特征的人被划分为女性人格,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得分都很高的人被划分为双性化人格,得分都很2023年第2期蒋 科 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之变迁及其生产机制53 低的人被划分为未分化型人格。在中国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中,中性化的概念并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中性化就是Bem人格分类中的未分化型或不典型人格,也就是无论生理性别为男性还是女性,其男女性别特质都不明显(魏彤儒、崔津泉,2013)。也有学者在进行中性化研究时,站在双性化的立场,即认为中性化人格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林晓珊,2009)。但在中国的大众意识和媒体讨论中,中性化往往指代“男人女性化”或者“女人男性化”(赵雷,2009),也就是指生理特征为男性、性格角色女性化,或者生理特征为女性、性格角色男性化的现象;其中,性格角色女性化的男性也被称为“阴性化”男性(宋德孝,2018)。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女性中性偶像,即生理特征为女性、性格角色男性化的偶像,也就是展示出男子气概的女性偶像。后文从表述的简洁性考虑,就以“中性偶像”来直接指称女性中性偶像。2.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形象变迁、社会变迁和生产机制。从中性偶像形象变化观察社会变迁运用了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研究方法,粉丝与媒体相互作用的偶像生产机制运用了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图 1 研究框架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研究费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社会变迁形象变迁生产机制具体研究思路及方法如下:第一,以超级女声和青春有你第二季两个选秀高峰时期的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女性冠军为样本,分析中性偶像形象之变迁。第二,通过两代偶像形象之变迁揭示偶像形象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社会变迁会导致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媒体与粉丝对偶像这一文本的再生产。第三,通过电视节目制作人的焦点小组访谈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内容分析(主要是抓取并整理了三个具有某种性别倾向的社区微博、知乎、虎扑平台的粉丝回应),展示媒体和粉丝对偶像人物形象的共同书写,即偶像形象的生产机制。正如费斯克所言,大众文化的研究即为对意义传播过程的研究。社会、媒介和粉丝对两个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女性冠军的共同形塑过程,恰恰反映了这15年来中国性别文化和审美的发展变迁。2023年第2期总第383期当代青年研究54 55 二、中性偶像形象变迁的两个阶段: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一)中性偶像选秀发展历程回顾中国选秀节目的历史,近年来被认为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湖南电视台20052007年的选秀节目,包括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系列;另一个是20182020年的选秀节目,包括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青春有你系列。中性偶像形象也伴随着这两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发展而变化。在选秀节目的第一个高峰期,中性选手的出现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在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中,出现了大量中性选手,她们的群像被勾勒成为男性:“她们留着和男生一样的短发,穿着背心、格子衬衫和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从不穿裙子,嗓音或低沉或粗犷,但绝非甜美温柔。”(邓冰雪,2019)李宇春是这群中性选手中风格最突出的一位,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期的代表人物,2005年她参加超级女声引发巨大关注并获得冠军。此后,中性偶像一度风靡全国,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十强中,中性选手占了四成,在之后的几届超级女声中,中性选手也占据较强的人气。在选秀节目的第二个高峰期,团体选秀成为主流。女团强调传统女性特质,冠军基本都是传统女性形象,中性选手一度被边缘化,在“成团”成员中,中性选手位置很少,而且排名并不靠前。在创造101节目中出道的杨芸晴是女团十一位成员中唯一的中性形象选手,排名第八,三甲选手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都是典型的女性形象。青春有你第二季中的热门选手也以传统女性形象为主,比如甜美型的虞书欣、性感型的安崎、活泼型的孔雪儿,整体体现出风格多样的女性形象。刘雨昕在这群风格各异的女性中,则是一种“雌雄莫辨”风格的代表,最终刘雨昕以中心位置出道,获得冠军。(二)两代中性偶像形象对比“阳刚之气”在中国语境中多用于形容男性,女性“阳刚之气”在西方语境中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阳具崇拜。早期女性主义者认为要解放女性身体,首先必须解构男性身体。女性主义者提倡以生理甚至政治意识形态颠覆的方式挑战传统(男性)统治的“身体优势”和意识形态结构(Butler,2012)。Halberstam(1998)认为,女性“阳刚之气”相关的行为包括打扮得像男性、渴望女性、被认为是男性、蓄胡须、从事传统的男性职业等。在中国语境中,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雌雄莫辨”的概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是乐府诗集木兰诗中对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形象的展现。“雌雄莫辩”在西方语境中则被定义为性别混合或女性和男性特征的组合(Halberstam,1998)。英语的“雌雄莫辨”(Androgyny)是一个复合词,由“andro”加“gyny”组成,前者表示男性,后者表示女性。“雌雄莫辨”不仅仅指双性恋(双性恋只是身体的标志),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完美和完整的标志。女性主义在发展初期更多表现为对女性身体的超越,李宇春就是女性展示“阳刚之气”的代表。如果说李宇春是对女性身体的抛弃,那么刘雨昕就是对性别二元论的冲击。这代表着一种深层次的重塑,将男子气概从男性中分离,使性别形象变得更“雌雄莫辨”。从“阳刚之气”的李宇春到“雌雄莫辨”的刘雨昕,恰恰暗合了女性主义从初期对身体的超越到目前对性别灵活性的选择。2023年第2期蒋 科 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之变迁及其生产机制55 1.称谓李宇春被称为“春哥”。“春哥”是一种典型的阳具崇拜话语,“在中国,改善性功能的食品大多以哥命名,如猛哥、威哥、虎哥、酷哥、牛哥等,这是对英语词根Vigour的借用”(章立明,2001)。这一话语体现了弗洛伊德的阳具崇拜和波伏娃把女性身体看作是麻烦和累赘的观点,因此需要抛弃女性的身体,塑造“阳刚之气”。刘雨昕在台下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则是传统的女性特质,包括温柔、体贴、耐心和鼓励,而队友称其为“刘老师”,这种去性别化的称谓显然有别于“春哥”的阳刚与直白。2.身体“李宇春似乎并不具有男性话语所定义的女性的美丽身体。李宇春身材瘦削,脸部线条棱角分明,显然偏离了传统的女性身体审美的标准。”(何平、吴风,2005)性别的自我定义与社会定义不一样的人群认为,李宇春通过“假小子”的外表展示了对社会性别的不认同,这是对性别普遍规范的一种挑战。与李宇春更为阳刚的形象不同,刘雨昕的脸部线条柔和,兼具男性的帅气和女性的柔美,她的五官精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男性形象。刘雨昕在回忆自己的选秀经历时说过,她作为蜜蜂少女队成员出道,当时完全的“假小子”形象并不受欢迎,甚至有网友认为,这个团会失败是因为她的形象过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