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视角下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_方剑辉.pdf
下载文档

ID:2363330

大小:2.1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馆 视角 海洋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研究 方剑辉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0引言在五千年奔流激荡的历史长河里,我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想象力的丰富文化遗产。其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生命记忆和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沿海先民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及重要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必将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收藏机构、展示机构、研究机构,是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在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提升国民知识素养、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自21世纪初国际博物馆学界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博物馆工作范围,博物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出发,进而梳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阐述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从博物馆各项业务角度切入,有针对性地探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路径。1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1.1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类型海洋以其宽广孕育了包容开放的气度,也锻造了开拓创新的精神。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人民在渔农经济时代与海洋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生活状态的历史记忆,体现了渔民的勤劳勇敢的生存智慧和充满创造力的丰富想象。目前学界关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引申出“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存在于中国海洋社会中,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参照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认与名录管理分类方法,可把全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一是海洋民间文学;二是海洋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海洋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海洋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海洋传统曲艺;六是海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是海洋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是海洋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是海洋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作者简介】方剑辉,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就职于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博物馆视角下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摘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沿海先民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文章从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出发,进而梳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阐述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从博物馆各项业务角度切入,有针对性地探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路径。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视角;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07方剑辉(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东 深圳 518081)028Vol.248【文物保护】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是海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俗和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最为丰富。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大型民间庆典、祭祀活动为主,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过去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海洋自然知识的认识能力有限,且海洋气候多变、灾害频发,海洋地区普遍存在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现象,因而民间信仰类的民俗活动也特别丰富。海洋传统技艺主要是一代代沿海渔民在海洋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生产技艺,如舟山的传统木船制造技术、山东长岛的木帆船制作技术、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等,是劳动人民对于海洋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以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出现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次之,如海洋民间文学以及传统海洋音乐、舞蹈和美术等,代表性的项目有山东蓬莱的“八仙过海传说”、浙江舟山的“海洋动物故事”、广东深圳的“沙头角鱼灯舞”、海南“椰雕”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受环境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的约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曲艺、传统戏剧类的项目较少,但也产生了一些精品,如为了强身健体而创造的兼有体育、武术和杂技特点的“舟山船拳”。现公布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目前尚未有传统医药类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2.1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的有力举措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沿海先民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必将为“海洋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辐射广泛,对大陆沿海居民乃至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能够坚定文化自信,起到促进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涵养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1.2.2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留住乡愁、留住文化之根的迫切选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海洋渔业生产在沿海地区的发展日渐式微,孕育和滋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环境发生较大改变;过去耳濡目染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海洋文化传承的氛围遭到削弱,传承人群体逐渐老龄化;城市更新改造带来人口迁移,对过去由特定人群组织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社会对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推广方式和手段滞后种种现实原因都使得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紧迫。2博物馆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1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是响应社会新需求而出现的自然结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急剧发展,对农耕文明及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受到影响,大量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较之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存在形态的限制,更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们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十分脆弱,因此亟须保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其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仅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未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出台,才正式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自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明确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博物馆学界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调整博物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2000年在德国慕尼黑国际博协年会就将“博物馆与无形遗产”作为主题,2002年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主题的上海宪章,开始了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2007年国际博协通过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博物馆工作对象的新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明确了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可见,21世纪初博物馆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纳入工作范畴,是响应社会新需求的自然结果,彰显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体现了博物馆学界的社会使命感。029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2.2博物馆力量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可靠保障博物馆具备高水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博物馆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其他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从出现近代博物馆到当今现代博物馆,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各项职能已经发展完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宣传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科学、系统、高效的工作模式,有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较高水平保护。纵观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一般包括行政机构、民间研究的社会组织、个人或企业,与行政单位相比,博物馆一般配备具有历史、民俗、考古等专业研究视野的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与单一的研究机构项目相比,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能够最大限度地构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交流的平台,发挥展示、宣传、教育的职能,帮助市民了解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除此之外,在博物馆研究方面,已形成了与保护和利用遗产实践紧密相关的严谨学科博物馆学,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观念和方法。2.3博物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也推动了传统博物馆角色与功能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孕育它成长的地域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社区居民的思维、情感及价值观念。随着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深入,推动传统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如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形式脱颖而出,这些博物馆在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基础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之地的社区居民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更加关注如何发现居民自身的记忆、历史与认同。在参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促使博物馆不断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关心当地的、当下的社区,成为居民充分行使话语权、争取自身文化权益的平台。在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当地社区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社区”的具体定位和任务目标的差异,其保护工作也体现出灵活多元的特性。如何根据社区的历史与现实,运用恰当的理论与方法,设定目标社区被展示的时间、空间与主体;如何使博物馆的社区工作体现出更深层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进步的当下意义,都成为现代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博物馆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区发展的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深地植入社会,自觉服务社会,由“以物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本土居民的文化权利,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博物馆角色与功能在思考和追问中不断转变。3博物馆视角探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本文探讨在博物馆视角探索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主要从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入手,从收藏、展示、研究、宣教四个方面来具体展开。3.1收藏藏品征集是为博物馆增加馆藏的重要手段。藏品管理则是博物馆的一项主要业务活动,是为博物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的重要基础工作。博物馆的藏品可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文物自然标本、实物资料、非实物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的征集和管理,明显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对“物”的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说完全与物质绝缘,甚至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物质载体,但其核心价值却是物质因素所承载的非物质的精神因素。区别于过去以“物”为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突出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活态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念层面的因素。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方面,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体系的整体收藏,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数字化记录和实物收藏四个部分来实现。田野调查是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劳动人民在多变的海洋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生产生活经验而创造的精神文化结晶,它的产生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文化都有密切联系。要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直接与传承活动依靠社群民众进行交流,对传承中的关键技艺、030Vol.248【文物保护】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动作语言进行准确的记录,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积累珍贵素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建立在前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是对具体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翔实记录,包括历史背景、传承谱系、技艺特色、口述资料等内容。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