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舞蹈
艺术
角度
观照
国家
孝义
木偶戏
表演
特征
靳雅婷
151艺术评鉴艺术评鉴木偶戏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孝义木偶戏”的表演特征,这里从舞蹈艺术角度为切入点,以审美和发展的眼光对所收集的资料与国家级传承人的介绍进行汇总,来看孝义木偶戏表演方面的特征问题,最后从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新媒介、新人才、新征程三个方面来看孝义木偶戏在当代传承发展中的可能性与非遗文化守正创新的延续性,显现传统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与文化价值。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我们祖辈在繁衍生息的土地上积淀而成的,带有厚重的地方文化魅力,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性。从艺术起源看,像音乐、舞蹈、美术包括木偶等在内的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山西省孝义市是典型的汉民族聚居地,民间生活非常丰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木偶戏在中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风格流派,制作、表演方法等都不尽相同,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杖头木偶等多种木偶戏类型。山西省孝义市地区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孝义木偶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造型精美绝伦的木偶制作工艺、舞步手法唱词配合完美的表演形式,让人拍手叫绝。木偶戏被称为“傀儡戏”,由人操纵,且以人为原型,物质载体已不再是人的身体,但是木偶戏与舞蹈艺术间传情达意的目的是相通的,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通过美化人体的动作传情达意来表现思想活动。木偶戏产生的基础是“偶人”的拟人化表演,木偶戏所展演的故事与传达的内在思想都是木偶艺人通过“偶人”这种“中介”传递给观众的。笔者认为舞蹈艺术与木偶艺术的关联性在于两者在表演方面的特征呈现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要首先弄清舞蹈艺术与木偶艺术之间的关系,再以舞蹈艺术特征来观照木偶艺术,能够更好地理清孝义木偶戏的表演特征。最后在采风基础上分析传统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承问题,提出对孝义木偶戏发展前景的构想。木偶艺术与舞蹈艺术孝义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及周边,是扎根于当地民从舞蹈艺术角度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木偶戏”的表演特征 靳雅婷152 艺术评鉴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传统戏曲剧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承载了孝义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对于传达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斗志、激励民族奋进有着重要作用。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配以音乐、演唱、说白等进行表演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表演的通常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或戏曲中的一些片段。孝义木偶属于杖头木偶,用俗话来说就是木偶人插在一个“棍子”上。这个“棍子”叫“命杆”,命杆控制木偶的方向(头部动作);另外还有手上操作木偶机关的两个“手杆”用来调整木偶的肢体动作。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木偶制作有了进一步改革,改革后的木偶机关,更加细化,木偶的眼睛、嘴巴、肢体都可以根据剧情与表演需要进行运动,使偶人更加活灵活现。同时,杖头木偶戏南北派(按照地区划分)不同,南派右手举木偶,左手进行操作;孝义木偶戏则属于北派,左手举木偶,操作时眼睛看偶人的后脑勺。孝义木偶戏演出中,人不是去配合木偶而是去操作木偶,经过长期的练习,熟练地操纵木偶的“机关”,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木偶这种“中介”传递给观者。舞蹈艺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具有动作性、造型性、节奏性的身体语言去传情达意,在舞剧中要求会更加多样,需要通过音乐、舞台美术、布景等综合性的媒介帮助舞蹈完成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笔者认为,舞蹈艺术与木偶艺术之间的本质差别在于物质材料。二者之间具有相通性(一致性),因为两种艺术都是通过动作(人体动作或偶人拟人化动作)来表现人物行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遵循塑造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典型、传情达意的目的。同时,二者之间还具有互补性,即两种艺术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均可吸收对方的艺术元素去构建自身,完成塑造艺术形象,传达编者意图的任务。舞蹈可以吸收木偶戏的艺术规则去构建独特的作品。例如,吴晓邦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创作的舞蹈作品傀儡,该作品运用木偶戏(提线木偶)与狗的动作讽刺了傀儡皇帝溥仪的形象,将民间艺术技法与现代舞相结合,塑造出一个可笑、可怜、可悲的“走狗”形象,动作很机械化,体现出末代皇帝溥仪是被人操纵的“傀儡”。以木偶形式塑造人物的例子在国外也有,如浪漫芭蕾时期圣列翁的葛蓓莉亚、古典芭蕾时期的彼得鲁什卡等。同时,木偶戏也可以吸收借鉴舞蹈艺术构建自己的表演,如偶人表演的长绸舞、红绸舞、藏族舞、转手绢等,因此表演中体现的很多特征都可以从舞蹈的视角去观照。孝义木偶戏的表演特征舞蹈艺术的特征包括直观动态性、情感性、综合性等,都在孝义木偶戏中有所体现。直观动态性。制作一套孝义木偶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剧本人物形象的要求拿泥去塑像(塑像这个阶段用孝义方言来讲“就和月饼拖拖”一样,也就是模型),接下来拿石膏涂抹 裱糊挂粉(挂粉与刷墙的腻子粉相同,但材料中含胶,能使表面变硬),接着开始打磨,安装机关,最后配以妆容服饰等,完成偶人制作需要四十多道程序。木偶的制作以人为原型,从直观感受来看,在表演中主要表现在“拟人化”的动态。木偶戏操纵过程是“拟人化”动态性特征的重要体现。练习孝义木偶戏的第一步就是“举功”,即举木偶。木偶一个大概几斤,一个节目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一直都得举着,所以对于臂力是一个挑战。接下来就是“走步”,“走步”有程式化的步法,木偶戏的“走步”与舞蹈形式是相通的,在表演过程中会有民间舞中的“八字扭步”,也有戏曲古典舞中的“圆场步”等步法。孝义木偶戏中,木偶的身体被“宽袍大袖”遮盖着,因此,表演时木偶艺人的腿部就是木偶得以来回运动的基础。但是这种能够看到艺人腿部运动以及情态表演的形式,只能在舞台上见到。例如,2021 年孝义木偶亮相 CCTV3 时,孝义皮影木偶剧团的刘亚星团长即兴表演的“齐天大圣”,手举“大圣”木偶,脚下的步伐也随之转圈、撤步等,这是一种“台前”表演,而演大戏时,木偶戏艺人的身体被布景遮挡,台下观众看到的只有“偶人”,这是一种“幕后”表演形式。这类大戏(“幕后”)作品,直观的动态就需要从木偶主体的呈现来看了。孝义木偶围绕“拟人化”为基础去制作和表演,因此在孝义木偶的动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人在生活中的生活动作、153艺术评鉴情态动作等。并且,这些动作也不是随意出的,与舞蹈艺术相同,是节奏中的动作,是配合音乐、唱词的舞动。例如,由孝义市文化馆演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00 个“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红军娃,这部木偶戏讲述的是 1936 年发生在山西省孝义市农村的一个真实事件。那一年红军部队到了吕梁地区,而在当时阎锡山统治的宣传下,人民对红军“犯怵”认为红军都是土匪,并且“共产共妻”。正巧一天红军从村里路过,老两口在窑顶偷偷观望,发现自己的儿子儿媳被抓走了,便气冲冲地到观音庙要人,在与女红军战士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现是一场误会,原来是儿媳在看热闹的过程中动了胎气并且导致难产,红军将其抬到观音庙救人。此时庙里传来了一声声婴儿啼哭,母子平安,如果不是红军帮忙恐怕会“一尸两命”。最后大家齐跳秧歌舞,欢天喜地,老两口对红军充满感激并给孩子取名为“军娃”,孩子就是“红军娃”。在这部孝义木偶作品中,拟人的生活化动作有很多,如像人一样说话时手部与头部的摆动,老两口匆匆忙忙前去要人时“左询问、右打听”的走路姿态与抚手动作等,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与唱词、说白,活灵活现地将当时老两口急切的状态表现了出来。同时,在这部作品中,笔者也看到孝义木偶戏吸收了舞蹈的艺术元素,结尾庆祝孩子诞生时,跳起的秧歌舞,四个木偶腰间系着红绸,充满着欣喜之情,或高扬起红绸,或旋转进退,最后又在舞台中间聚起了造型。直观可感的动作、节奏、造型等都饱含在了“孝义木偶戏”拟人化的表演中。孝义木偶戏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木偶戏所表达的是当时、当地、当下老百姓的深刻情感。从舞蹈艺术来看,人在最激动时便会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所具有的表情功能可以直接通过肢体的舞动传达出来。而木偶戏同样具有此种功能,但是这个情感性需要演员通过木偶的表演来传达给观众。比如红军娃歌词中有一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这部木偶小戏的主旨:“新编新创排成戏,饮水思源唱党恩”,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所在。并且像很多舞蹈作品一样,这部木偶戏的作品也有情感发展的变化:由过去对红军的“害怕”到生气、急切的要人,再到了解事情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情感变化经历的这三个过程,使木偶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演活了木偶。过去孝义木偶戏常演宫廷戏。由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人如果扮演皇帝会被“杀头”,而以木偶的形式去表现,将“龙袍”“黄马褂”等装扮在木偶的身上去塑造皇家角色则是被允许的。以塑造“傀儡”的形式将艺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孝义木偶戏还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艺术既包含了杂技、舞蹈和音乐等多种形式,甚至根据剧情需要还表现喷火、喷烟等多种技巧,各类技艺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孝义木偶戏的曲调常用孝义秧歌千板腔、皮腔、晋剧等演唱,后来又加入了碗碗腔演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孝义木偶题材不断丰富,孝义木偶戏的音乐不断丰富,可用外国音乐,也可用民族音乐等。例如,将民间音乐、藏族音乐、碗碗腔、蒲剧、歌剧等融入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个剧目中,发展成了新的孝义木偶音乐形式“歌碗碗”,更加吸引观众。同时,剧中的说白对话,通俗易懂,能够将观者引入其中,倾听“他们”的故事。据孝义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武兴老师介绍,孝义演木偶戏的艺人又能唱,又能跳,又能表演。表演孝义木偶既要有艺术,又要有技术。从技术上讲,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演员业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没有一两年的功力,很难顺利操纵木偶,“玩”不了木偶头上的“帽翅”(戏曲题材中的偶人);另外就是制作木偶的技术,如会喷火的木偶,需要在制作木偶时安装好机关,演出时在通电情况下就可以喷火。因此,相较舞蹈艺术的技术角度,舞蹈艺术在于表演者本身技艺要练得高超。木偶戏除了技艺高超,还需要制作木偶的技术强,能够满足剧情与人物表演的需求。孝义木偶戏的当代发展笔者作为孝义人,虽然从小在孝义这个小县城学习生活,但是之前并没有观看过家乡的木偶戏,对家乡的传统文化认识只是基于大人们常拿方言说的“皮影、木偶、碗碗腔”。孝义木偶戏是可154 艺术评鉴以让人们停下脚步,刺激人们驻足观望的,有对家乡文化的好奇与自信,也有对民间技艺的惊叹,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类艺术,揭开传统艺术神秘的面纱进入公众视野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源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却逐渐失去民间市场,势必引发一些传承问题。媒介的传播对孝义木偶戏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重要。在孝义民间有一句“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的话,这是孝义传统木偶戏、皮影戏演出的特点。最初,孝义的木偶戏、皮影戏合为一个班社,即“灯影班”,这种班社少则 7 人多则 9 人,就能开台演戏,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以剧社的形式演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曾经活动于孝义与周边的传统剧社形式逐渐消亡,但是孝义木偶的传承仍然要继续行进着,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新时代下,孝义人仍在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断做着努力。90 年代,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成功出演了英雄出少年这个木偶题材的大型儿童电视剧,借助电视平台宣传的孝义木偶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也在宣传孝义木偶、皮影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和文化馆进入学校、社区街道、各大景区演出,或亮相“平遥国际木偶狂欢节”,或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以及在 3D 数字博物馆等媒介和平台推广孝义的传统艺术。孝义木偶戏的人才传承断档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采风前,经过多方打听,笔者联系上了孝义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老师。武兴老师是木偶制作、表演全能人才,工作室在孝义市文化馆。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桌前篆刻木偶,各种制作好的木偶摆放或悬挂在旁。武兴老师说:“我这辈子拿它(木偶)去过中南海、进过人民大会堂、去过好几个国家、见过好多的国家领导。”据武兴老师介绍,如今能制作孝义木偶的人只有两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