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沉淀
吉光片羽
书论
画论
教育
价值
张帆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沉淀的吉光片羽一苏轼书论、画论的教育价值张帆内容提要:苏轼学识广博、诸艺兼通,加之苏轼对天下好学人士,乐于教诲与引导,其书论、画论中有关循序渐进的认知理念、感性与理性并重的创作态度、各艺术门类贯通的学养与境界等,客观上惠及了当时及后世的莘莘学子,与现代人倡导的综合素 质培养的内涵也深度契合。这些闪烁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教育 薪火,对当今社会的人文通识教育仍具有宝贵的 启迪和借鉴价值。关键词:苏轼;书论;画论;教育价值苏轼一生创作勤奋,不仅诗词文俱佳,而且书画乐诸艺 皆通,使他在当时就影响广博。单是他的书迹,模仿的人就不计其数,秦观在没见到苏轼之前就开始效仿他的书法。他的学生,后来与之齐名的书法名家黄庭坚也说其师“极不惜书”,且不惜以翰墨为具,与人切磋鼓舞。而事实上,苏轼一生不仅乐于艺术实践,还有许多艺术创作理论,教诲时人、泽被后世。一、强调知其本末、循序渐进的认知理念(一)苏拭书法的 少年之功与博学多参的 示范效应“书”是中华传统的“六艺”教育之一种,统治者对即将进人仕途的文人,在书法上也有要求。如北齐,求举文人若笔迹不佳,竟要被责以“饮墨水一升。唐代科举亦注重对士人书法的考察,虽然这种考察与 书法艺术不能等同,但对唐代书学大兴,无疑具有推动作(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册,第页。沉淀的吉光片羽?用。这一传统,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动乱,已逐渐发生变化。北宋科举制度中封弥誊录制的逐步实行,不仅所有的试卷都要糊上考生姓名,还要经过专门的 书手誊抄,以副本的形式呈考官评阅,这一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但学子的书写无形中成了与科考不相关的技艺。再加上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学子拥有书籍以备科考,已不是难事?。而要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临摹范本就很难获得,前代真实墨迹几经战火所存寥寥。因此,历代与读书识字相伴随的书法技艺,逐渐从学子 的读书生活中淡出。晋唐整体辉煌的 书法艺术,到宋代已发生了转折。欧阳修慨叹宋人“多学书于晚年”?,一是宋人年轻时的科考与书法无关,二是书者注重临摹,期望获得前人巨迹,用意临学。但如前所述,书法资料的占有非常艰难。所以,务期髙远本无可厚非,但因此而忽略现实条件的制 约,也耽误了不少文人学书的最佳年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章惇()的追悔:吾 若少年时便学书,至今必有所至。所以不学者,常立意若未见 钟、王妙迹,终不妄学,故不 学耳。比见之,则已迟晚,故悟学皆迟,今但恐手中少力耳。章惇后来得见兰亭石刻,日临一本,可谓用心用力,但此时他已年近六旬,大器也难晚成。与时人相比,苏轼就非 常务实,春渚纪闻记曰:苏公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 变一体,卒之学成而已。乃知笔下变化,皆自端楷中来。?以上信息透露,苏轼少年即学书且有转移多师的习惯。子由称其兄“幼而好书,老而不倦”?。加之苏洵作书,多口占以授子弟,少年苏轼也有代父书写之事?。元人吴师道目睹苏辙后人的家藏,更佐证了苏轼早年的书画之功:右苏文忠公杂书一小册,文定公题识二十八字,册本此公早 年 所尝 翻阅,往往因余纸信手肆笔,纵横斜正,间见错出,如道德经文,杜、韦、韩公诗章及杂事 古语,虽无伦次,而皆可讽诵。又作人物面目,棕树水波,游戏妍巧,悉有思致,后来书画之妙,已见于此。拟对制策稿,论列时事 十 数条。按公嘉祐六年 所对策,首用此文文定公长子涌泉少傅,侨居婺,其家宝藏 此 册,裔 孙某出以示余。三百年物,手泽如新,风规可仰宋史卷四三一:“是夏(景德一年),丨幸子 监阅库书问妗版 几何曰:丨初 不 及四,今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也疏者无一二盖力不能传。今 板小大备,丨:庶家 泞 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册,笫奴。(宋)欧阳修:试笔?苏子羌论书欧阳修集 编年 笺?丨:,成都:巴勒书社,年版,第册,第页章子厚论书杂书,张邦基墨庄 漫卷一北京:中华局,年版笫 贝。何:春渚纪闻卷六,北京:屮华 书 年版,第!)。(宋)苏辙:亡兄子膽端明?志铭栾城集;集卷:海:丨:海古箱出版社,年版,第贞。(宋)苏 轼:跋送石引“心 崧祐 元年九丨九,送心北使文一。其 字则 轼 年一时所与本也。今痗 陈 履 常氏。”孔 凡礼点校:苏轼文集茌六彳六北中华局,年版,第 !。(冗)师道:苏文忠公杂小册,礼 部 集茌,影印文 渊 阁四庳个,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年版,第册,:?贞。?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上文中提及的“嘉祐六年()所对策”,时年苏轼岁,可见年轻的苏轼不仅文章下足了功夫,书画的爱好也伴随着他。艺术的成才无捷径可走,需有漫长的基础训练过程。苏轼早年学书之功与博学多参,让其高出时流且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重振书学于有宋一时。苏轼通过自己的书法实践更深知,书法技艺错过了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便很难于此再下一番苦功。为此,他积极教导后学抓紧时机训练书写之功。即使在儋州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亦父亦师的苏轼也让儿子苏过手抄唐书汉书他晚年写给二郎侄的信中,也希望后生明白年少学习与今后成才的因果关系: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 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 此样,何不取旧曰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 然,善思 吾 言!?苏轼年少学书且转移 多师对后世的示范效应不言而喻。书者于前人传统学习,自然是前行中不可或缺之事,但一味在前人书法中简单复制,也很难激发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北宋词人李之仪说:东坡从少至老所 作字,聚而观 之,几 不出于一人之手。其于文 章,在场屋间,与海外归时,略 无 增损。岂书或学而然,文章 非 学而然邪?黄庭坚也不止一次说到苏轼手迹中钟、王、虞、柳都好似信手驱遣,而苏轼则时常自比颜真卿、杨凝式,如此看来,几乎古来书法大家尽在其师法之列。(二)努力倡导知其本末、循序渐进的认知理念有宋一代,文人辈出,用毛笔书写的人数远过前代,但善书者数量与水准却大大降低。面对书学凋敝的现状,大文豪欧阳修一再感叹当时文儒之盛,善书者却极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以善书者自矜自诩的人却不少。徽宗朝曾两度为相的张商英就令人啼笑皆非。冷斋夜话记云: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 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曰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 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 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 不早问,致予忘之!以上书界笑谈,在苏轼熟识的文人中并 非特例,甚至书法大家黄庭坚也曾批评自己:“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 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宋)苏轼:与程秀 才三首其三,孔凡礼点校:苏轼文 集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参见(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东坡与二郎侄书”条,北京:中华 书局,年版,第 页。(宋)李之仪:跋东坡帖,姑溪居士全集?前集卷三八,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年 版,第册,第 页。(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全宋笔记第二编,郑州:大象出版社,年版,第册,第 页。沉淀的 吉光片羽?或不自识也。”由此可见,当时学书整体氛围浮浅,只是很少有人会像黄庭坚那 样坦荡地自我批评而已。面对众多书者的无所用心,苏轼有一系列的说教,对亲朋好友、学子乃至后人都有明确的教诲意义。一是对书法基本功措书的积极倡 导。唐代书者不管以何种书体名世,无不对楷书倾注心力,五代的杨凝式,虽为杰出书家,但已表现出楷书功力的不足。宋代文人更是忽略对措书 的认知与训练,苏轼却明确地认识到这一基本功的缺失必然影响 书法艺术 的长远发展。所以,他极力推崇“宋四家”中蔡襄(字君谟)的“正楷”书法,强化世人学书的认知理念:余评近岁书,以君 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 称也?君谟 年二十九而楷法 如此,知其本末矣。?何为“本”?何为“末”?苏轼有深人的阐述:“书法备于正书,溢 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明确主张初学者应以正书为基础,这就是本,如果舍弃正书,而致力于行书、草书,就是舍本逐末。“宋四家”中,黄庭坚、米芾都不善楷书,苏轼也以行书为最擅,但他如此强调学书的基本规律且底气十足,是因他早年练就的楷书功底,与黄、米及世人都不同,元代善书者宋渤云:前 辈文 章字画,无 不楷 谨精密者,正若平生大 节。余尝见昌黎韩公福先寺下题名,欧阳文忠公集古跋尾,司马文正公日历,东坡论语解易说,皆起草时册子。虽旁注细书,一一端正可 读,至圈改行间,悉 可 见其 先后用意处。元人郝经论书,将“钟、王、颜、苏”并置,以为楷书取法的四大家,其推崇之意,可见一斑?。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存文献还是从传世作品来看,苏轼对楷书都是十分认真的,其传世的楷书碑铭,虽屡经翻刻,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汉字谨严的点画法度。苏轼正是自己在充分掌握了汉字书写规律后,才有现身说法的教育功效。为此,他将学书之法同生活的道理融会贯通:“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 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将真、行、草比作人的站、行、跑,首先须学会站,站 得稳,才能够走与跑。譬喻生动而准确,告诫世人“真、行、草”二者间不可忽视的 逻辑关系,精湛的技艺必须有扎实的根基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对于楷法的倡导,自始至终不曾稍减。元符三年()岁末,(宋)黄庭坚:钟离跋尾,别集卷七,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南:江西人出版社,年版,丨:册,第 页。(宋)苏轼:跋君谟书賦,孔凡礼点校:苏轼 文集卷六九,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贞。(宋)苏拭:书唐氏六家书后,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九,北京:中平书年版,第贞。宋 渤:题越亭送君石秘校诗后,宛陵集?附录,影印 文 渊 阁 四库 个丨,台北:台湾商务印丨馆,年版,第册,第 页。郝纶:叙丨,历代书法论 文选,上海:丨:海丨出 版社,年版,笫】贞。(宋)苏轼:朽廚氏六家书后,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丨?九,北识:屮 卞 书 蝸,苹版,第豇。?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历经大劫 的苏轼北归中原,途中过韶 州(治今广东韶关西南),与曲江令陈缜相会。陈氏出示其祖上隐居先生的书作,苏轼看后则曰:轼闻之,蔡君 谟 先生之书,如三公被衮冕立玉墀之上。轼亦以为 学先生之书,如马文渊所谓学龙伯高之为人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 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隐居先生的书迹我们无从查考,但苏轼面对主人的展示,却无一字评价,而对其一贯主张的楷书基本功地位再次强调。不仅如此,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期许,黄庭坚就曾记录苏轼亲自临写颜帖送予他:(东坡)又尝为予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许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苏轼的主张涉及学习的普遍规律,书法艺术的发展及书法名家的成长经历,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个由楷书出发的学习规律。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建立在他师法钟縣棺书 的基础之上。颜真卿纵笔豪放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与他坚实的楷书“颜体”基本功密不可分。二、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艺术教育观艺术创作是感性的,但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苏轼努力倡导以下原则。()忠于生活的认识观与写实体验苏轼画论倡导“神似”、书论倡导“尚意”深人人心,但苏轼同时也理性地告诫后学,须有观察生活的写实经验。其经典案例有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 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曰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 也。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 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戴嵩是唐代名画家,前人评价其画牛能“穷其野性,筋 骨之妙,故居妙品”?。杜处士曾将所藏戴嵩斗牛图拿出来晾晒,被路过的牧童指出其牛尾翘起来摇晃不合斗牛实情的瑕疵。虽然瑕不掩瑜,这幅画仍是久享盛誉的名作。但是,戴嵩在画这幅斗牛图时,忽视了对牛尾的细致观察,以致画得不符实情,甚至让笔误永远留在了自己的传世名作中。苏轼特别记载了这段画坛笑料,并感慨:“古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