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宋元
时期
四明袁氏
宗族
研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 陈莉萍,陈小亮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宋 陈 陈 家族 历史 研究 浙江省 宋元时期 K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陈莉萍 陈小亮 著责任编辑 吴伟伟 weiweiwu zju edu cn封面设计 俞亚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l 序当家族史研究成为历史学、社会学、地方史研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时候,当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界的专家将目光转向家族史研究,并出了一批成果的时候,我读到了由宁波工程学院陈莉萍、陈小亮两位老师合撰的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作为一个宁波地方史的研究者,见到宁波家族史研究中又增添了这么一本厚实的专著,我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宁波历史如果从河姆渡文化算起,长达 余年,真可谓漫长而悠久。但由于我国中原地带长期占有文化中心位置,宁波在五代以前一直处于边缘化境地。从家族史的角度来说,享有较高文化声誉的除了唐代的余姚虞氏家族外,其余几乎就无法再列举了。宁波真正的经济文化大发展是在唐以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南宋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宋室南迁后,大量北方移民到了江南,带来了中原文化;同时得益于科举制度向平民放开,教育水平大幅提高,科举成绩突出,宁波的文化逐渐趋向于中心化。由于同一地方的同一宗族、家族内人才迭出,他们在地方、中央政坛、文坛的活动日趋频繁,扩大了该族群的影响力,望族也由此应运而生。宋元时期是宁波望族突兴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望族如史氏、楼氏、高氏、袁氏、丰氏等都是北方移民大族,尽管这些望族类型、特点不尽相同,但都是藉由教育、科举使人才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代际关系,并以合族之力来维持其望族地位的。袁氏就是这望族群体之一。元代戴良、清代全祖望都非常明确地指出宁波袁氏主要有三支:城南袁氏、南湖袁氏和城西袁氏。城南袁氏和南湖袁氏均是在学术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家族,其族人在陆(陆九渊)学传承、经学研究、地方教育、诗文创作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贡献。由于袁氏家族在宁波地方史上的特殊地位,袁氏研究也成为宋元时期宁波地方望族研究的一个焦点。最早研究该家族的学者当推台湾的黄宽重,他在 年发表的l2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 四明地区袁氏家族研究是最早以家族为对象对袁氏作整体研究的学术成果。笔者在 年出版的鄞县望族中,也曾对城南袁氏、南湖袁氏作过分析,并与天一阁的袁慧研究员合作撰写了关于城西袁氏的文章。袁氏的代表性人物袁燮、袁甫、袁桷等研究也都有不少成果。陈莉萍等著的这本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整体到局部到个体对袁氏作了较细致全面的考察。本书结构合理,探讨全面,在确立宁波袁氏宗族为城南、南湖两支袁氏后,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侧重于内部结构、性质地位等整体概况介绍,中编是学术、教育、科举、交游与婚姻等振兴策略探究,下编是个体研究。全书既有动态的脉络梳理,也有静态的内部结构、策略的考察,不乏新意。概括来说,我认为本著作的特点主要有这么三点:首先,立足宗族研究,角度新颖。以往袁氏研究大多以家族为对象,着重关注家族的兴衰沉浮、个性特点。而该书选择了从宗族的角度阐述,既理清了宗族的不同发展阶段,又根据宋元时期是近代宗族的形成过渡时期的特点,来讨论袁氏宗族文化氛围的独特性。由于该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宗族的联结纽带,这就使袁氏宗族的文化特性具有了宗族内联性意义。这样的阐述,也避免了下文对袁氏文化世家定位的泛泛而谈。其次,立足地域文化,定位准确。全书将袁氏宗族置于宁波地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清晰地展现宗族兴衰起落的历史际遇;同时将袁氏定位为文化家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和解释这个宗族的主要文化品质,如治学的开放性思维,学以致用的实学实政思想,都打上了鲜明的宁波地域文化烙印。文中一些提法也颇有新意,如从“应用文大家”的角度分析袁桷,既符合其文臣的身份特征,又把握住了其重实用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地域文化投影于袁氏家族的个性表现。第三,立足史料发言,考辨较细。如对宁波三支袁氏作界定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多种族谱,分别考证了其来源、世系,又对照地方志、行状、墓志铭等材料,认为城南、南湖两支为“同出”,按大宗法应为同一宗族。宋时的宗族形态处于转型中,袁毂倡小宗法,则到后代必然为不同宗子的宗族。而袁韶家与袁燮家通谱,那么无论是联宗还是同出,两支家族称为同一宗族都是能够成立的。文章其他材料的考证也能做到细致审慎,较有说服力。当然,作者是初次研究家族史,文中存在不足也是难免的。史料的运用及视野、论述的深度还可以再开阔、深入些。不过,总的来说,本书还是 序 l3 较好地还原了宋元时期宁波的一个文化望族的命运,让我们透过宗族更接近了这段历史,也为我们看待族群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正因为如此,当陈莉萍君将她的新作带给我,并邀我为之作序时,我也就欣然同意,并不揣浅陋,写下了以上文字。张如安:宁波大学教授。是为序。张如安 年 月 目 录绪 论()上编 袁氏宗族的总体考察第一章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概况()第一节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发展背景()第二节 宋元以来近代宗族的发展()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袁氏宗族()第二章 四明袁氏的发展脉络()第一节 迁居四明 声名渐起()第二节 回旋上升 至于鼎盛()第三节 风流余韵 延续家声()第三章 四明文化望族()第一节 袁氏大族的形成特征()第二节 四明望族的文化品质()l2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 中编 袁氏宗族的分类考察第四章 袁氏宗族的学术活动()第一节 袁氏宗族的学术贡献()第二节 袁氏宗族的治学精神()第五章 袁氏宗族的教育活动()第一节 袁氏宗族的教育者阵容()第二节 参与地方教育()第三节 教育观念及方法()第四节 袁氏宗族的教育效果()第六章 袁氏宗族的仕宦经营()第一节 科举社会中仕途努力()第二节 政治舞台上的袁氏()第三节 仕途经营成功的原因()第七章 袁氏宗族的交游与婚恋()第一节 袁氏宗族的交游()第二节 袁氏宗族的婚姻关系()第三节 袁氏宗族的婚恋观()下编 袁氏宗族英杰谱第八章 名士袁燮()第一节 袁燮的生平()第二节 袁燮的学术思想()第三节 袁燮的政治军事思想()第九章 状元袁甫()第一节 忠鲠之士 袁甫()目 录 l3 第二节 袁甫的实心实学()第三节 袁甫的教育思想()第十章 文人袁桷()第一节 袁桷小传()第二节 文学家袁桷()第三节 应用文大家袁桷()第四节 史学家袁桷()第五节 艺术家袁桷()结 论()附 录()附录一:宋史 列传袁燮()附录二:宋史 列传袁甫()附录三:宋史 列传袁韶()附录四:元史 列传袁桷()参考文献()后 记()绪 论 l1 绪 论一、“家族”、“宗族”等相关概念述略家族、宗族及其文化是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其存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对于家族、宗族的关注和研究是 世纪历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这些学科中,家庭、家族、宗族等成为描述社会构成,解析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重要着眼点。然而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中,对这些概念的界定,随着理论的提出、史料的发现,而处于不断被阐释、更新中。因此,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书的研究对象,有必要首先对这些概念作一概述。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一般认为其构成应为有婚姻关系的父母与有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子女。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同财共居是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考察这些基本要素还可以发现,两性和生殖繁育是家庭最核心的功能。从这点来说,家庭作为乡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实更是生育单位。追溯家庭这一形态,早在半坡时代就已经出现。进入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制代替了对偶婚制,由男子及其儿女子孙组成一个父系大家庭确立起来。但由于生产力落后,家庭中几代几口人的分工无法完成为生存而必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第 页。费孝通:江村经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l2 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 要承担的种植、狩猎、战斗等功能,在当时,还有赖于多个家庭的合作,即以血缘关系联结的氏族公社,以及更高规格的部落。随着国家形态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特别是秦汉时期,家庭被编户后主要承担社会赋予的缴纳税赋等责任,具有了成为长期以来社会基本单位的经济功能。但是,在宗法制社会中,家庭还不足以完全承担社会基层管理的辅助功能。早期的文献典籍中有“家”与“族”的概念,“族”指的联属聚集,正如宗族研究的先驱者吕思勉所指出的,“族”为血统有关系之人的统称。而家族在费孝通的研究中指的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或者几个家庭的结合。当家庭中的子女成年或已婚,但依然同财共居,这个家庭就成为了家族。现代更多学者倾向于家族是较亲近的血缘团体,尽管说法不一,但是都把血缘关系亲近而不共财作为主要指标。一般认为家族指“九族”内所有亲属所形成的血缘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亲疏远近差别以“五服”制度(服制亲等制)来标示。家族以“九族”作为上下限,以“五服”作为横向界域来确定,其外延是比较确切的。“九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解释,在氏族公社时多认为“九族”是统称,“九”不具有具体内容。而秦汉尤其是宋元时期以后,对于家族这样的组织团体,“九族”应为班固在白虎通德论中释“族”时所说的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宗亲(实际上,九代宗亲不太可能同时存在)。既有家族,何需宗族,宗族又是什么?现代有多种解释,且说法各异。其实宗族自古已有定义,在尔雅 释亲“宗族”章中有关于以父系嫡者嗣世的解说;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在“宗族”章中把“宗”与“族”拆开来作了阐释,他说:“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地,人之所尊也。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一作依)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班固的阐释很明确地说明社会需要宗族这样的组织来“长和睦”、“纪理族人”。而这仅靠家族这样的血缘团体是不够的。然而缘何现今对宗族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应该是宗族的形态、内部构成、性质、社会功用本身在发生变化,对于这些典章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绪 论 l3 从汉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理解分歧始,至今为止都存在差异。另外,在不同的场合、学科中使用该词的语境、用意不同,民俗学词汇的“宗族”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概念“宗族”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民间往往对家族和宗族这两个概念不加以具体区分。也有不少学者把“家族”与“宗族”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徐扬杰认为在古代时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理解是有差异的,而现代“家族,或称宗族,是由已经分居、异财、各爨的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当然在更多的研究者看来,“家族和宗族是血缘实体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大小的同心圆关系。有的研究者用比较简练的说法把宗族认定为“指拥有共同男性祖先的家族群体”。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研究宗族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则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为“宗指祖先,族指族属,宗族合称,是为同一祖先传衍下来,而聚居同一个地域,而以父系相承的血缘团体”。这也是不少研究者所认同的较通俗的说法。而关于宗族界定的较严谨表述,各家依据理论、方法、侧重点不同,其间的差异性较大。较有代表性的有,研究宗族问题的先驱者吕思勉先生,在其中国制度史中提出宗族是“以氏为标志”,有共同的“宗主”或“宗子”,“合族而居”有共同的族长,有谱牒,有公财的团体。但是吕先生的论证中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人类学家弗里德曼用他的世系理论研究东南地区的宗族后,学界多用世系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