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传播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新媒体传播/马为公,罗青主编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 0 1 1 灡 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系列丛书I S B N9 7 8-7-5 6 5 7-0 1 5 9-7栺 灡栙新暋栻 灡栙马栚罗暋栿 灡栙传播媒介-研究暋桇 灡栙G 2 0 6 灡 2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1)第0 1 9 1 2 3号未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传媒大学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翻印新媒体传播主暋暋编暋马为公暋罗暋青责任编辑暋张暋旭暋唐暋颖责任印制暋范明懿封扉设计暋魏暋东出 版 人暋蔡暋翔出版发行暋出版社社暋暋址暋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暋暋邮编:1 0 0 0 2 4电暋暋话暋0 1 0-6 5 4 5 0 5 3 2或6 5 4 5 0 5 2 8传真:0 1 0-6 5 7 7 9 4 0 5网暋暋址暋h t t p:/w ww 灡 c u c p 灡 c o m 灡 c n经暋暋销暋全国新华书店印暋暋刷暋开暋暋本暋7 3 0暳9 8 8毫米暋1/1 6印暋暋张暋1 9 灡 7 5字暋暋数暋3 2 3千字版暋暋次暋2 0 1 1年1 0月第1版暋2 0 1 1年1 0月第1次印刷I S B N9 7 8-7-5 6 5 7-0 1 5 9-7/G0 1 5 9定价:4 8 灡 0 0元版权所有暋暋暋翻印必究暋暋暋印装错误暋暋暋负责调换总暋序1暋暋暋暋总暋序王庚年暋苏志武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尽快形成国际舆论传播新格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编撰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系列丛书暠。丛书包括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国家传播战略、国际传播概论、新媒体传播、中国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国际传播策划、国际危机传播、母语传播概论、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等分册。编撰本套丛书,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党中央关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要求加快我国国际传播理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综合国力的优势,几乎垄断和主宰了国际舆论话语权。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样迫切和任重道远。影响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快速提高的因素很多,除了资金投入较为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等原因外,我国国际传播机构及其2暋暋暋暋新媒体传播从业人员国际传播理念相对陈旧,国际传播运营方式较为简单,对国际传播规程了解甚少,国际传播知识相对不足等因素,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超常规提高和国际传播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优先加快我国国际传播队伍建设和国际传播理论建设。本套丛书的编撰,正是提升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我国国际传播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其次,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亟须培养一支高水平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我国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传媒机构,自2 0 0 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抓改革、求创新、谋发展,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打造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一流媒体战略目标,努力贯通事业发展和产业经营两个机制,积极推进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实施全新的办台理念和传播宗旨,在技术装备、语种建设、“走出去暠工程、新媒体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际传播能力和舆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然而,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工程,需要成千上万的有识之士为之奋斗。国际传播又是一项知识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工作,它需要从业人员既要有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又要有扎实的外语、新闻、国际政治、新媒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大发展。我们期望,通过本套丛书的编撰,一方面为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较为实用的教程;另一方面也借此对国际台近年探索取得的实践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并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共享。最后,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求的迅猛增长与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愿望日益迫切。加强中国国际传播,既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各传媒机构的重要责任。在新形势下研究学习国际传播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开设了有关国际传播专业课程。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 1 1工程暠重总暋序3暋暋暋暋点建设大学,是中国国际传播教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在国际传播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培养了大批国际传播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关于国际传播方面的规范教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传媒大学,一个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实践机构,一个是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后者为前者输送了大批新闻传播人才,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而且是后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本套丛书的编撰,既把中国传媒大学多年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现出来,转化为国际传播生产力,又弥补了我国国际传播领域此类专业教程的空白。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把握四个原则:理论性原则。国际传播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传播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其国际传播理论也各有差异。本套丛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理论,系统总结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国国际传播机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 国际传播发展战略、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国家传播战略、国际传播概论等书中。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传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新媒体,无不是技术革命的产物。当前,国际传播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以互联网及其新的传媒业态的出现为标志,迅速改变了原有国际传播手段、方式、环境和格局。跟踪、研究国际传播新变化,不仅是国际传播事业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史等书全面介绍了当前国际传播特别是新媒体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新媒体发展的总体走势做了前瞻性的探讨。规范性原则。本套丛书使用对象主要为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在编写体例上,严格按照教科书的要求编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书中使用的各种概念尽可能统一规范,各项数据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信息,各种译名按规范要求进行编译,各分册之间相互照应,避免重复和交叉。各分册每章都附有思考题和相关参考书目,4暋暋暋暋新媒体传播以方便读者学习使用。实用性原则。国际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套丛书在编写中尽可能照顾到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既有世界主要媒体的情况介绍,也有中国相关媒体的发展概况;既有国际传播的理论总结,也有中外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特别是 中国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国际传播策划、国际危机传播等书,操作性、实用性很强,对于相关从业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套丛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传媒机构的上百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为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学术界、理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丛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王庚年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苏志武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目暋录1暋暋暋暋目暋录C O N T E N T S总暋序暋/1导暋论暋新媒体传播的兴起:从地球村理想到全球传播的实现暋/1第一章暋新媒体传播的界定及特征暋/6第一节暋新媒体的概念暋/6第二节暋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暋/1 0第三节暋新媒体的分类暋/1 2第四节暋新媒体传播形态暋/1 4第二章暋新媒体传播的主体构成暋/2 2第一节暋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新媒体传播暋/2 2第二节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暋/2 9第三节暋新媒体机构的自传播暋/3 6第三章暋新媒体的跨域传播暋/4 6第一节暋传播媒介的多媒体化暋/4 7第二节暋传播的多终端时代暋/5 1第三节暋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从单终端到多终端暋/5 8第四节暋新媒体的内容跨域暋/6 82暋暋暋暋新媒体传播第四章暋新媒体传播与通信的媒体化暋/8 4第一节暋互联网产业及媒体化应用暋/8 5第二节暋移动互联网产业及媒体化应用暋/9 8第三节暋云计算背景下的通信媒体化暋/1 0 2第五章暋电视的新媒体形态暋/1 1 2第一节暋有线数字电视暋/1 1 2第二节暋地面数字电视暋/1 2 1第三节暋卫星数字电视暋/1 2 5第四节暋 I P T V暋/1 2 8第五节暋手机电视暋/1 3 9第六节暋网络电视暋/1 4 5第六章暋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业态暋/1 5 4第一节暋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暋/1 5 4第二节暋三网融合下的产业边界消融暋/1 6 2第三节暋三网融合催生新媒体形态暋/1 6 9第七章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产业与效果评估暋/1 7 4第一节暋数字内容产业的成型暋/1 7 4第二节暋数字媒体的内容形态暋/1 8 0第三节暋移动数字媒体的内容形态暋/1 8 2第四节暋互动电视的跨媒体内容平台暋/1 8 8第五节暋新媒体内容价值评估体系暋/1 9 1第八章暋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传播实践暋/1 9 6第一节暋西方传媒集团的新媒体传播实践暋/1 9 6第二节暋国际通讯社的新媒体传播实践暋/2 2 0第三节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 R I)的新媒体传播实践暋/2 3 6目暋录3暋暋暋暋第九章暋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创新暋/2 6 1第一节暋传统传播模式的延伸和颠覆暋/2 6 1第二节暋全新传播特征的成型暋/2 6 2第三节暋新媒体传播的理论建构暋/2 6 6第四节暋新媒体传播的辩证思考暋/2 7 3第十章暋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暋/2 7 5第一节暋互动传播暋/2 7 6第二节暋富媒体特征暋/2 7 8第三节暋非线性传播规制暋/2 8 0第四节暋新媒体创新营销暋/2 8 8参考文献暋/2 9 9后记暋/3 0 2导论暋新媒体传播的兴起1暋暋暋暋导论暋新媒体传播的兴起:从地球村理想到全球传播的实现(中国元朝的)忽必烈大帝曾经拥有一本地图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其中详尽地描绘了地球的陆路特征,包括彼此相连的大洲、遥远国度的疆域、轮船的航线、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赫赫有名的都市和繁华富庶的港口。在这本地图集中,还涉及了一些尚未成型、没有名字甚至连马可波罗和地理学家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具体位置的城市。在这本地图集的最后几页里,竟是数张横无际涯、由城市连接起来的网,其中有的形似现在的洛杉矶,有的像今日的京都和大阪,有的根本就说不出是什么形状。伊塔罗卡尔维诺栙早在1 3世纪的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他不仅屡次远征周边国家,还重用来自诸多国家的外国人为其效忠,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此列。马可波罗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汇总成一本极具异域色彩的 马可波罗游记,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人的想象,激发了他们对东方无限的向往,对之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栙暡 意暢伊塔罗卡尔维诺(I t a l oC a l v i n o):看不见的城市(I n v i s i b l eC i t i e s),纽约:H 灡 B 灡乔万诺维奇出版社(H a r c o u r tB r a c eJ o v a n o v i c h)1 9 9 7年版,第1 3 8页。引自 理论的旅行和全球化的力量,暡 美暢加布理尔施瓦布著,国荣译:文学评论2 0 0 0年2月,作者单位: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批评理论研究所,译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