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_邵丹.pdf
下载文档

ID:2361075

大小:1.71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市 保护 自然 教育 体系 建设 实践 邵丹
LAND GREENING48研究探讨Research and Exploration北京市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邵丹自然教育是全球公认的保护地重要功能之一,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引导负责任行为,从而反作用于保护地生态保护主体功能。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 1.18 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 18%,这些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优质资源。2019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各地自然教育蓬勃发展,有望成为林业草原事业的新领域、新亮点、新举措(林昆仑等,2022)。然而,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如何结合中国各地资源优势及公众需求,构建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自然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实践相对薄弱,亟需加强相关成果的产出。大都市经济发展迅速、公众需求旺盛,其自然保护地呈现面积小、数量少、分布散、可达性高的特征。大都市自然保护地一方面使得公众能欣赏和享受到都市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为丰富公众自然教育体验提供场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大都市自然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形成区域性带动和示范作用的潜力。因此,构建大都市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作为大都市的典型代表,构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的理论体系,梳理一系列实质性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其他大都市自然保护地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为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做出努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自然教育的整体实力。1.理论框架构建 自然教育是保护地的主要功能之一,赵敏燕等(2019)在论述中国国家公园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进程,以环境解说系统为入手点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教育体系理论构建,主要包括主要目标、三维结构、主要功能、本底要素及建设步骤,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了管理、规范、人才、设施和保障“五位一体”的重点任务。国内外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规划、标准、基地、活动、人才和伙伴关系等方面,本研究进行分类梳理及要点整理,探索性地提出自然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力图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提升自然教育成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北京市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建设 2.1 自然教育规划北京市自然教育的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立足全局,以全民共享绿色福祉为目标,以公2 /2023研究探讨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49益化与产业化并举为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自然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2020 年2021 年,北京市编制了 北京市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说明了北京自然教育发展背景、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当前自然教育发展正处于从部门分治、政府主导到跨部门合作引导、行业自主创新的过渡阶段,产业化发展将是未来北京市自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2.1.1 自然教育空间布局规划自然教育空间布局规划致力于实现北京自然教育标准化和体系化建设,打造 10 分钟绿色生活方式社区公园圈、半小时城市森林户外休闲圈、1 小时自然教育与自然教育近郊游憩圈、2 小时环首都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游憩圈的战略布局,探索自然教育北京模式。2.1.2 自然教育重点工程规划北京市提出“强化三大工作、建设七大工程”项目实施计划。“三大工作”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智能化”的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一个品牌+多种渠道”的市场营销管理机制;“七大工程”是自然教育体验馆工程、京郊森林健康步道工程、科普解说牌示系统工程、“城里城外”自然课堂工程、“自然+”创意文化产业孵化工程、“绿色人才”培养与管理工程以及十万青少年进森林工程。2.2 自然教育标准北京市针对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和科普服务两个方面,出台了 3 部地方标准和 2 部团体标准,初步形成自然教育发展的标准体系,详见表 1。2.3 自然教育基地北京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森林文化示范区和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基地两个类型。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为北京市发展自然教育产业提供了合适的场域,也为自然教育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3.1 森林文化示范区通过深入挖掘各森林公园、林场资源特色、发挥森林多重功能,北京市先后重点打造了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百望山森林基地建设类科普服务类地方标准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导则(DB11/T 1304-2015)。该标准规定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原则、地址选择要求、资源调查、主要功能类型与要求、森林功能调整、设施与道路建设,以及运营与管理等内容。该导则提出“保护优先、文化主导、低碳节能、互动体验”的建设原则;从权属、运营、交通、面积、森林资源等方面提出选址要求;同时明确森林文化基地科普教育、健身疗养、休闲娱乐、景观欣赏、历史人文等功能,并结合功能分类,提出对森林文化基地进行森林调整。园林绿化科普标识设置规范(DB11/T 1615-2019)。该标准规定了园林绿化科普标识设置的原则、分类、设计与选址、施工与管理等技术要求。对北京市域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公园绿地、苗圃等进行园林绿化科普标识的设置与管理提供了规范。森林体验教育基地评定导则(DB11/T 1660-2019)。该标准规定森林体验教育基地评定内容和评定程序等技术要求;明确申报主体、基地权属、管理保障、资源环境、设施、人员、课程七大类评定内容;提出申报、审查、评定程序。团体标准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T/CSF 010-2019)。该导则主要从基地主体、管理保障、资源环境、设施建设、人员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自然教育基地进行规范,为自然教育从业者进入行业提供了基地建设准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自然教育基地的整体建设质量。自然教育标识设置规范(T/CSF 011-2019)。该标准规定了自然教育科普标识设置的原则、分类、设计与选址、施工与管理等技术要求。对全国范围内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城市绿地、林场、苗圃等进行自然教育科普标识的设置与管理提供了规范。表 1 北京市自然教育标准体系LAND GREENING50公园、长峪沟自然教育示范基地等森林文化示范区,为北京自然教育加入更多富有特色的森林文化元素,详见表 2。2.3.2 园林绿化科普基地从 2017 年起,北京市启动了园林绿化科普基地认证工作,通过自由申报、现场查验、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几个阶段,对符合要求的林场、苗圃、花圃、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等授予“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基地”称号。截至 2021 年,北京市共建成 50家园林绿化科普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基地每年累计组织线上线下自然教育科普活动 500 余场次,累计辐射受众群体逾 10 万人次。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基地已发展成为北京园林绿化科普工作的宣传阵地、实践阵地。2.4 自然教育活动自 2010 年起,北京市依托现有森林生态资源,将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和森林文化系列宣传活动深度融合,探索出北京市“森林与人”品牌系列活动,呈现出森林与艺术、手工、科技和健康等多元素融合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系列活动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果。2.4.1 零碳森林音乐会2010 年,北京市启动零碳森林音乐季活动。截至 2020 年,零碳森林音乐会已连续开展 11 届,累计举办 260 场次演出及自然教育宣传活动,经过多年的赓续发展,零碳森林音乐会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和示范区主要特色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多功能森林体验自然教育场馆和多主题的自然教育户外体验线路,面向各类人群设置自然教育课程,注重体验式的自然教育,坚持“互动体验为主、娱乐科普兼顾”的发展模式。西山森林文化示范区以森林文化体验活动中心、自然观察区、游乐体验区、健康休闲区组成的“一心三区”式自然教育发展格局,面向全体市民打造的空间布局较大、森林文化浓厚的集自然教育、休闲游憩、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森林文化示范区。百望山森林文化示范区深入挖掘百望山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面向学生群体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和森林体验活动,将生态科普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充分融合,配备有自然教育解说牌、互动展示牌、野餐桌椅、活动平台等一系列完整的自然教育配套设施。长峪沟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围绕京郊富有特色的森林环境和多样化生态物种基础建设的首都近郊森林文化自然教育示范区,是集森林疗养、体验教育、野外露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教育示范基地。表 2 北京森林文化示范区“悦”读森林之森林手工活动森林音乐会2 /2023研究探讨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51变革中为北京市民献上了一场场森林与音乐的盛宴,逐渐成为北京市自然教育品牌活动。2.4.2“悦”读森林“悦”读森林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体验式自然教育活动。截至 2021 年,“悦”读森林活动累计举办 352场,紧密结合自然,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活动分为森林阅读、森林手工、森林课堂三部分。森林阅读开创阅读新模式,阅读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将知识学习与森林体验相融合;森林手工充分利用自然枯落物、森林经营产生的废弃物等,将自然物创作成艺术品;森林课堂则以植物、动物、昆虫等为主题,在森林中通过讲解、识别等方式,带领青少年深入了解自然、感受自然。2.4.3 森林大篷车森林大篷车活动在 2014 年2021 年累计开展了 418 场活动,获得第六届梁希科普奖、北京市第三届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活动称号等。经过改造的“大篷车”作为森林在城市的代言人,穿梭于众多市内公园之间,通过知识讲解、自然游戏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森林文化理念。2.4.4“森林与人”长走活动“森林与人”长走活动自 2011 年开始,已连续举办 11 届,参与者可以在健步长走过程中,了解更多关于森林的知识。活动唤起人民群众走进森林,融入自然的热情,宣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号召全社会一起行动,让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自然教育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2.4.5 青少年研学科考活动2019 年,北京市结合“三个文化带”资源,设计了 3 条研学路线,编制北京文化带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手册,打造富有北京特色的青少年研学科考项目。同时,在松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青少年研学科考实践,通过对北京冬奥场馆周边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调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2.5 自然教育人才完整的自然解说员培训课程体系和人才认证机制为北京市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员储备。自然解说员培训课程体系以自然解说员培训课程体系为主,人才体系和认证机制则是由专业人才认证和志愿者体系共同构成。2.5.1 自然解说员培训课程体系北京自然解说员培训体系由基础理论、经典案例、实操技巧、特色课程四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含环境教育理论与务实、自然教育发展沿革、生态价值理论等;技能实操则是从解说的资源、受众、媒介等要素出发,讲授课程设计、解说技巧、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操技巧。同时,北京市还陆续开展了解说牌规划与设计、场域规划与设计、环境心理学、文创产品开发、户外安全与救援等专题课程。为完善课程体系,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出版了自然体验教育活动指南 自然解说员培训指南 自然体验活动课程案例集等系列丛书,强化了自然教育领域的教材体系建设。2.5.2 自然教育人才体系与认证机制在自然教育人才认证方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内各类相关社团及 NGO 组织制订关于自然解说员等专有人才长效培养计划和人才认证管理机制,规范北京市自然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整套自然教育从业人员认证体系。与此同时,北京市还组建了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绿粉儿会”,协助各类自然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8 年来,北京市累计培训志愿者 5000 余人次,服务时长累计达 2 万小时。自然解说员和志愿者队伍共同组成北京市自然教育人才体系,为自然教育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2.6 自然教育伙伴北京市率先提出搭建“自然教育伙伴关系”构想,打造“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全民享受福祉”自然教育新发展态势。2018 年 9 月,北京市成立首都自然体验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联盟致力于在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