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先锋
暧昧
中国当代
文化
美学
阐释
书书书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刘桂茹著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海峡文丛方彦富主编)-先 刘 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研究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丛书策划芮月英丛书主编方彦富著 者刘桂茹责任编辑米小鸽出版发行江苏大学出版社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 号(邮编:)电 话 -(传真)网 址 :排 版镇江文苑制版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 刷丹阳市兴华印刷厂经 销江苏省新华书店开 本 印 张 字 数 千字版 次 年 月第版 年 月第次印刷书 号 -定 价 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部联系(电话:-)书书书海峡文丛目录绪 论 第一章 影响的焦虑第一节 文学形式:承继与反抗 第二节 形式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戏仿”:祛魅的话语策略 第二章 后现代的质疑第一节 解构与互文本 第二节“深度”与“空间”逻辑 第三节“戏仿”:颠覆抑或游戏 第三章 现代性的“魅影”第一节“先锋”的谱系及其文学诉求 第二节“戏仿”:一种修辞或审美范型 海峡文丛第三节“纯文学”的僵局 第四章 颠倒的“镜像”第一节 网络与群体狂欢 第二节“戏仿”:消解成规的叙事 第三节“戏仿”成为一种“风格”结 语 附录一 后现代视阈下的“玄幻”之思 附录二 被命名的代际书写 附录三“玉女”写作与残酷青春 附录四 消费文化与文学的“日常”叙事 参考文献 后 记 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海峡文丛绪 论“戏仿”()术语及其概念来自于西方文学理论,又译为戏拟、滑稽模仿等。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戏仿”往往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意模仿经典范式或传统文本的内容及美学表现形式,将前文本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语言表现风格等因素,置放于一个不相适宜甚至相反的语境中,在语境的对比和差异中对前文本有意识地或符合自身需要地进行曲解、嘲讽或颠覆。也即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置身于具体语境的存在,并且与这一语境保持着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指物述事的语义关系。但是,当把一种语言从一种语境转移到另一种语境时,不仅语言形式而且语言背后的 客体 和 意义 都可能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及其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戏仿”最重要的美学质素和文化内涵。一般来说,“戏仿”的对象可以是经典文学文本,也可以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影视、广告等所有具有一定文本形式的文学、文化及艺术产品。中外古典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均不乏“戏仿”之作,而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 世纪 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化场域,人们同样可以发现形式多样的“戏仿”话语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那么,在中国当 绪 论 一词在国内的研究论著或译著中有多种译法,如戏拟、滑稽模仿、游戏诗文等。还有一些国内论著在谈及“戏仿”手法时使用的是“故事新编”、“重写”等词语。如朱崇科:张力的狂欢 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上海三联书店,年;祝宇红:“故”事如何“新”编 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朱崇科对“故”事“新”编小说的定义是: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重整抑或再写(见朱著,第 页)。祝宇红对重写的定义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被反复摹写(见祝著,第 页)。基于写作中概念运用的统一性,本书除了引文之外,其余与 相关的地方均用“戏仿”一词。转引自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 故事新编 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年,第 页。海峡文丛代文学的特定语境中,“戏仿”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具备了哪些美学特点?从一种话语修辞到审美范式,“戏仿”遭遇了怎样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嬗变?而在中国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语境中,“戏仿”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审美内涵?在特定的历史维度与文化坐标中,“戏仿”与各种理论问题和文化现象产生了何种关联?这些都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戏仿”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并对本书的写作思路及整体框架作简要的说明。一“戏仿”(),源于希腊文,本义为模仿诗歌(-),“-”常有附属、反对的意思。从古希腊词源来说,“戏仿”就是通过对原作的模仿,达到和原作“唱反调”的目的,并产生幽默讽刺效果。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指出,古希腊诗人赫革蒙擅长写作模拟讽刺诗,是最早使用“戏仿”手法的人。而根据玛格丽特罗斯的考察,古希腊时期的“戏仿”指的就是对史诗的滑稽模仿及改造。然而,在古希腊文艺理论中,像“戏仿”这样带有喜剧元素的创作方法,常常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也缺乏如同悲剧那样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等理论家的视野中,“戏仿”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是原作的附庸,且其艺术水平不可能超过原作。作为一种叙事手法,“戏仿”在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之前,一直未得到理论家的正面评价。在英语文学中,一词最初是在 牛津英语词典 中被提及的,它来源于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本琼森的作品 人人高兴:“戏仿,就是使其比事物本来的样子更荒谬一些。”而另外一个著名的定义则来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戏仿 通常的用法就是产 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 :,-,海峡文丛生娱乐或是一种再创造。”在当代英语文学中,“戏仿”的内涵被普遍认为是通过幽默、讽刺、挖苦等手段对原作的主题、风格等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愚弄、嘲笑等目的。按照英国学者罗吉福勒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的阐释,“戏仿”是“最具有意图性和分析性的文学手法之一,这种手法通过具有破坏性的模仿,着力突出其模仿对象的弱点、矫饰和自我意识的缺点。所谓 模仿对象 可以是一部作品,也可以是某派作家的共同风格滑稽模仿作品是通过文本的方式间接地攻击其对象,它 引用 或间接提及它所揶揄的作品,并取消或以颠覆的方式使用后者的典型手法”。罗吉福勒的释义强调了“戏仿”作为一种叙事方法的意图、功能和艺术效果。美国理论家华莱士马丁在 当代叙事学 中则指出:“戏仿 本质上是一种文体现象 对一位作者或体裁的种种形式特点的夸张性模仿,其标志是文字上、结构上或者主题上的不符。戏仿 夸大种种特征以使之显而易见;它把不同的文体并置在一起,使用一种体裁的技巧去表现通常与另一种体裁相连的内容。”在法国学者蒂费纳萨莫瓦约的 互文性 中,“戏仿”则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性”文本,“戏仿 是对原文进行转换,要么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原文,要么挪用原文。无论对原文是转换还是扭曲,它都表现出和原有文学之间的直接关系”。从以上相关定义看来,随着“戏仿”的广泛流行和其使用领域的切换,其概念中原有的“拙劣模仿”内涵已逐渐被理论家所摒弃。无论将“戏仿”视为一种文学叙事手法、文体现象,还是一种互文本,理论家倾向于将“戏仿”界定为“戏谑模拟”,肯定了“戏仿”“向直接模仿、有序 绪 论 :英 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美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法 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海峡文丛叙述和作者控制的旧习发出挑战”的积极内涵和有效性。通过对“戏仿”现象和“戏仿”文本的具体分析,理论家还力图挖掘“戏仿”与现实成规、“戏仿”与话语形式、“戏仿”与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复杂的关系。比如华莱士马丁说的,“戏仿”有两套代码,“(现实)可在两套代码交叉时被揭示,因为两套代码的同时在场有助于我们看到成规性框架如何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刘康在讨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也指出:“戏拟不仅仅是讽刺,也不完全限于以调侃、滑稽为主导的戏拟体或讽喻体,而是深入、渗透到小说话语的深层组织的话语策略。”而在加拿大后现代理论家琳达哈琴看来,后现代“戏仿”的反讽性使其拥有更多的意识形态维度,“戏仿 不仅是要恢复历史和记忆,而且要质疑一切写作行为的权威性,所采用的方式是将历史和小说的话语置于一张不断向外扩张的互文网络之中,这一网络嘲讽单一如源或者简单因果关系的概念后现代主义通过使用正典表明自己依赖于正典,但是又通过反讽式的误用来揭示对其反抗”。在这里,琳达哈琴不仅将“戏仿”看做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更将其视为“中心之外”的群体对“中心”进行质疑和反抗的一种方式。诸多与“戏仿”相关的定义及理论阐释,为我们提供了“戏仿”理论所包含的要素:从文本的角度而言,“戏仿”发生于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包含了前文本及其词语、语句、表现手法或创作风格,以及对前文本进行“戏仿”的文本。这样的“复合文本”是“戏仿”文本的主要特点;从作者的角度而言,他必须调动自己的创作激情,以独特的立场 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的美学阐释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美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刘康:对话的喧声 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加 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李杨、李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期。海峡文丛和表现方式对前文本的某种元素进行重新叙说。前文本的艺术形象、思想观念、审美价值等被置于当下语境,语境的差异常常能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戏仿”动机、意图以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因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前文本早已在他们心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接收机置”,即“前理解”,而“戏仿”文本可能颠覆前文本原有的意向。这虽然给读者的再次阅读设置了理解的障碍,但也会促使读者去发现其中的差异,并在差异中获得阅读的快感。在“戏仿”理论:世纪艺术形式的讲座 中,琳达哈琴曾有过这样的解释:“戏仿 是有变化地重复。在被模仿的背景文本和新的综合作品之间蕴含着重要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通常通过讽刺来传递。但这种讽刺可以是贬低的,也可以是幽默的;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非常积极的。戏仿 讽刺的愉悦并不特殊来自幽默,而是来自于读者在同谋和疏远之间参与互文活动的程度。”也即是说,“戏仿”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和叙事策略体现了文本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结构上或者主题上与所模仿者的差异。这也正如荷兰学者杜威佛克马所说:“重写是有差异的重复。它是引起惊讶的差异,是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的“戏仿”,由于语境差异,都将可能带来阅读的“陌生化”效果,并通过文本的差异和语境的裂缝传达反讽的意图。那么,“戏仿”的“陌生化”究竟只是来源于文本内部的阅读感知,还是互文本间的审美差异?而“戏仿”作为一种特定的叙事策略,其所欲达成的“反讽”与作为叙事手法的“反讽”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作为一个理论关键词,“陌生化”指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考察文学形式的基本尺度。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特定的艺术形式如果被多次感知,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而“陌生化”则是反“自动化”绪 论 :-,:荷 杜威佛克马: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张晓红等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海峡文丛的,它能使人们从习以为常的审美惯例中脱离出来,获得新的审美愉悦。当然,形式主义理论家注重文学文本本身,他们的“陌生化”概念在于强调文本的特殊性,而不是读者的感受。事实上,作为“戏仿”文本本身,其在语言、技巧、文体、主题、风格等方面都是对被“戏仿”对象的突围,的确是“有差异的重复”,并使读者在面对不同审美对象时产生阅读的“陌生”感。然而,“戏仿”文本的“陌生化”效果离不开特定的文本及其文化语境。只有通过不同语境的对比,原有的叙事成规被打破,“戏仿”才是一种“引起惊讶的差异”。而这样的“惊讶”当然来自于读者。因此,这里的“陌生化”与“戏仿”文本有关,与特定的语境有关,更与读者的阅读和参与有关。再来说说“反讽”。“反讽”是西方文化中十分重要且复杂的课题,它涉及了包括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学在内的多项内容。作为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方法,反讽“言在此而意在彼”,指的是:“文本的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至少两套代码,一套代码是 表面的、显在的,在字面上提供了貌似正确的道理,而另一套代码是 内在的、隐藏的,通过叙述者在语言上的婉转周旋,利用历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