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组织再造_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pdf
下载文档

ID:2360510

大小:2.66MB

页数:19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术 组织 再造 大学 跨学科 成长 机制
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张 炜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 张炜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学 张 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工作 体制改革 研究 世界 G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张 炜 著责任编辑 周卫群装帧设计 刘依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印 刷 浙江云广印业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畅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内 容 简 介大学是以知识为材料,学科为单元的学术组织,学科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核心特征(伯顿 R 克拉克,)。世纪以来,传统大学学术组织赖以存在的组织基础 即学科分化特征,已经日益动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和推动下,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研究活动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使命之一。以跨学科研究为核心特征的学科整合趋势,已经成为大学学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新基石;同时,又对大学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根据组织结构理论,组织功能的变化必然要求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客观变化趋势,必然促进和推动着大学学术组织的全面变革。本研究拟从学科和跨学科角度出发,通过系统考察学科、跨学科与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关系,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途径,跨学科研究引发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趋势,以及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总结出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本研究旨在借鉴国际国内一流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结合跨学科研究发展规律,实证检验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与科学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大学学术组织模式,并对跨学科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和现实条件分析,以实现跨学科大学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分析和总结出学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这一规律为指导,系统研究国内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学术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深入探究跨学科学术组织成长和跨学科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模式,进而对跨学科学术组织与大学科学创新能力的关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总结发现相应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策略,最终提出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大学学术组织构造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实现路径。序 世纪是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的世纪,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已经成为获取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显著。加强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因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学需要承担率领和引导科学、创新和高等教育变革的特殊责任,以确保这些领域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保持连贯性和互补性,以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智力资本。大学是以知识为材料、学科为单元的学术组织,学科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核心特征(伯顿 R 克拉克,)。大学、学院、学系及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相关机构都是基于学科的组织,这类基于学科的组织统称为“学术组织”。跨学科学术组织是以跨学科教育和研究为核心特征的学术组织。跨学科不是目的,而是解决复杂问题,促进科学创新的途径。促进跨学科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包容异端、鼓励创新、保持开放的氛围,以及灵活的机制。青年学者张炜博士近年来坚持对大学跨学科问题开展研究,他的学术专著枟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枠从学科和跨学科角度出发,在深入探析跨学科学术组织成长和跨学科大学自组织运行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实践特征和行为策略,探讨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大学学术组织构造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实现路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关注并积极推动大学学术组织创新,探索大学在创新、创造方面的更大作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晓东 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绪 论()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目的与背景()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四、核心概念的界定()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 学科发展与大学学术组织产生发展的关系()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科学与学科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二、学科发展规律的总结()第二节 基于学科分化的传统大学学术组织()一、英美大学传统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二、德国大学传统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第三节 学科综合趋势对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影响()一、美国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二、欧洲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三、日本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第三章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大学学术组织再造的启示()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历史()二、大学跨学科研究趋势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跨学科研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二、跨学科研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二()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的一般组织模式()一、通过学会、协会等学术团体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1二、通过社会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研究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三、通过各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或项目进行的跨学科研究()第四节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规律对大学学术组织再造的启示()第四章 美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引发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第一节 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斯坦福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斯坦福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二节 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麻省理工学院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形式()三、麻省理工学院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三节 美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一、渐进变革模式:采用基于跨学科的矩阵式学术组织模型()二、创新变革模式:采用基于跨学科的无边界学术组织模型()三、美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第五章 德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引发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第一节 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柏林工业大学的历史()二、现代柏林工业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三、柏林工业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特征分析()第二节 慕尼黑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慕尼黑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二、慕尼黑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三、慕尼黑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第三节 德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一、以大学学系作为学术活动领域的自治机构()二、大学学科设置日趋灵活和多样化()第六章 日本高校跨学科研究引发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第一节 名古屋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名古屋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现状()二、名古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二节 筑波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筑波大学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模式()二、筑波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2斕 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 三、筑波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三节 日本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第七章 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引发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第一节 清华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清华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清华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二节 北京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北京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北京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三节 浙江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浙江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浙江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作机制()第四节 复旦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一、复旦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现状()二、复旦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第五节 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一、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形式()二、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结构特征分析()三、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的利弊分析()四、我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第八章 中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对其科学创新能力的影响()一、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与科学创新能力的关系()二、中国一流大学科学创新能力的数据分析()三、提升我国大学科学创新能力的中长期目标()第九章 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模式设计与结构特征()一、跨学科型大学的概念()二、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构造的因素分析()三、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的构造模型()四、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的系统功能()第十章 跨学科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机制与实现条件()一、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二、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三、跨学科大学自组织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四、跨学科大学自组织运行机制的实现条件()3 目 录 斕五、跨学科大学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六 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第十一章 中国高校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长效策略()一、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二、构建我国跨学科大学学术组织系统()三、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长效策略()四、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实现路径()结语 主要结论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二、本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一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与科学创新能力相关数据表()附录二 大学跨学科研究与科学创新能力调查问卷()后 记()4斕 学术组织再造: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机制 第一章 绪 论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富于挑战、充满希望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预示着以传递、发现、综合和应用知识为本的大学将走到社会中心,在 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先导和核心作用。那么,大学如何才能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呢?大学是以知识为材料,学科为单元的学术组织。学科是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核心特征。大学传统的三大基本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无不是以学科为基础单元来进行划分和组合的;从根本上说,大学的声誉和学术水平有赖于学科水平,大学的生机源自学科活力。因此,当大学学科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必然会对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提出变革要求。学科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学科发展史可以看出,学科发展基本遵循统合 分化 统合的发展趋势,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曾经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世纪中叶,特别是 年代以来,现代科学一方面继续不断分化,分门别类的研究比近代科学更为精细和深入;另一方面,出现了系统综合趋势,而且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横断学科(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发展,从方法论上把各门学科贯通和联系起来;()一批代表高技术的综合学科(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航天科学等)相继问世,更加明显地表现了科学整体化的特点;()学科交叉呈现出更大跨度的趋势,门类繁多的各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实践着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化过程,不仅如此,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之间也出现了彼此渗透、移植、结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可见,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有机统一体中,综合居于主导地位,它日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1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基于科学分化和综合的矛盾运动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断言,世纪将是科学“统合”的世纪,而且统合的趋势不仅限于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还将普及到整个文化科学领域,包括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人类全部知识与创造活动的总和。大学作为知识的发源地和文化的集散地,必然会受到这种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大学学科的发展结构,正是遵循着学科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基本上沿袭了综合 分化 综合的演进脉络。伴随近代科学的产生,大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世俗化、科学化和不断分化的过程,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