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市
城乡
存量
绿地
更新
路径
框架
介入
场景
马嘉
【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2006307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63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马嘉于淼陈颖李运远李雄*(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北京作为高度城镇化的世界级超大城市,减量发展与存量优化的协调耦合为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挑战。存量绿地作为城市中已投入使用和已占未建的绿地,既是城乡绿地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同时也随时间推移开始出现植被、设施、游憩服务等方面问题。研究对存量绿地的概念、类型、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析从绿地增量建设向存量绿地更新转型过程中,思路、方式、重心和机制的转变需求。从空间、时间、功能、方法和保障 5 个维度,构建存量绿地更新的逻辑框架,提出明确存量绿地更新介入目标、诊断介入对象、研判介入节点、策划介入场景的方法路径,以期为北京市绿色空间的精准提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关键词】城乡绿地;存量更新;框架;路径;场景【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于镇域生活场域重塑的北京城郊融合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研究”(项目编号:2021ZY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高度城镇化形势下京津冀中北部 地 区 乡 村 景 观 营 造 分 异 选 择 模 型 研 究”(项 目 编 号:52108037);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生态效果提升的植物多种种植方式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D171100007117003)*通讯作者:李雄(1964),男,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Email:bearlixiongsinacom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指示精神。北京作为世界级超大城市和高度城镇化地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人口、城市建设用地减量与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提质增效的统筹协调,成为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所趋、需求所向。城乡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1 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4.60%、绿化覆盖率达到 49.29%,然而 2021 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 比 上 年 减 少 34.4%,相 比 10 年 前 减 少48.67%1。绿地增量空间渐趋饱和,城乡绿地发展建设正经历着由“增量”向“存量”、由“提速”向“提质”的深刻转变。北京市在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 19 号)指导下,发布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方案(京生态文明委2022 2 号),提出谋划科学绿化实施路径,结合城市更新、植被更新提升绿化质量,推动首都迈向“绿起来”到“美起来”“活起来”的发展新阶段。当下,如何把握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不断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美好生活向往的动态变化,深入探索城乡绿地的内涵式发展与高品质利用,科学促进城乡绿色空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已成为存量背景下北京市城乡绿地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1存量绿地的范畴和现状1.1存量绿地增量用地和存量用地的概念由资产资源管理术语引入到土地管理中而来,两者在土地建设状态和产权性质上有所区别。增量用地即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征转而来。存量用地包括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也指闲置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2。因此,存量绿地可概括为城市中已投入使用、已占未建、已建设但利用不充分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以及具有发展为区域绿地潜力的城市近郊生态林地。文中重点关注与市民日常休闲游憩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区域绿地和近郊生态林地。1.2存量绿地发展现状20 世纪 8090 年代,在“普遍绿化”和“重点美化”的大背景下,北京新建和改(扩)建了莲花池、玉城市更新马嘉等: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64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渊潭、青年湖等大批城市公园3。1987 年一道绿隔建设启动,2000 年后进入核心建设期,东坝、老山、东升八家等 102 个公园陆续落成。2010 年代,二道绿隔的建设进程加速,陆续建设南海子、温榆河等40 余处郊野公园。2013 年和 2018 年启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为首都增添了两百余万亩森林4。如今,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 16.62m25,“一环百园”的一道绿隔生态格局基本建成,二道绿隔环城绿色生态景观带格局初显,城乡绿地对控制城市发展形态、改善城乡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游憩空间(图 1)。然而,早期的绿地建设多使用杨树、柳树、松柏科植物为基调树种,快速成林成景4,特别是大面积密林、生态林地建设初期密植。这些植物经过几十年生长逐渐成熟,在形成茂密林荫的同时,也出现林缘及林下不耐荫地被老化、致敏植物大量散粉等问题5。此外,服务配套设施、场地功能老化,使一些老公园已难以满足当前市民对休闲游憩的新期待。需要面向城乡绿地景观、功能、效益等发展需求的演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支撑城乡存量绿地的高品质发展。图 1北京市存量绿地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从绿地建设到存量绿地更新的转型内涵2.1面向存量绿地提质增效的思路转变长期以来,城乡绿地以“增量”为基本出发点,新建各类绿地。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推动了城乡生态格局的不断优化。然而当前,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面临着土地高度集约利用和绿地增量减少的客观趋势,受到城区建筑密度、街道格局等诸多限制,很难再新(扩)建出较大片的绿地来提升公共服务,城市外围也即将迎来“无林可造”的发展瓶颈。需要从大规模绿地增量建设的单一思路,向精准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复合思路转变,通过存量绿地更新、城市减量与绿地增量精准衔接等方式,完善城乡绿地的结构布局,优化环境品质和功能效益,从绿色空间层面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2.2面向绿地功能精准优化的方式转变在城乡绿地增量建设过程,以功能的赋予为核心,在保留场地原有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依靠设计师和建设管理单位的主客观决策和创造,对土地赋予新的景观性、场所性和功能性特征。但是,城乡绿地的存量更新不等同于重建、新建,此时的绿地已成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主动输送着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因此,存量绿地更新过程,应当以功能的适应为核心,找准绿地自身、人的使用、部门管理、城市发展的关键需求,帮助绿地动态适应城市物质空间和功能内涵发展进程。由“大拆大建”转向“绣花式”的精细化更新方式转变8,从人对于绿地的功能单向赋予,向人绿地城市的交流、适应、更新多向融合改变,以功能性精准优化作为城乡绿地生长的助力,使其不断融入城市生命系统的有机演进。2.3面向百姓高品质生活期盼的重心转变随着北京城乡绿色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均好性持续提升,城乡绿地在为市民提供日常放松的美好环境的同时,休闲游憩也已逐渐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融入城市居民的惯常生活中9。可是市民对于绿地使用方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定式,生活水平、社会经济、物质条件变化,促使人们的休闲游憩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1011。百姓已不再简单满足于欣赏风景的传统功能,而是对于自主、专业、多样化的运动健康和生态游憩体验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对物质和非物质游憩产品的支付意愿大幅提升12。与此同时,花粉、飞毛飞絮、气味等植源性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13,也成为城乡居民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存量绿地更新需要从提供日常休闲放松场所,向不断响应百姓对于城乡绿地游憩体验的便捷性、舒适度和高质量期待转马嘉等: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65变。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增进生态福祉,提升市民的绿色获得感。2.4面向生态价值多元活化的机制转变在增量建设时期,着力于通过大规模物理环境的改善,实现生态功能的大幅提升。绿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养护,这一过程中以政府财政资金拉动了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品质提升和社会就业,并作为福利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作出了绿色贡献。随着未来城乡绿地存量优化需求逐渐超过总建设增量,将会造成原有成本效益的产生机制变化,同时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也需要更为多元化的更新途径、建设和综合管理成本作为保障14。因此,需要在物理环境改善的同时,探索生态价值带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以小规模的绿地物理环境优化作为催化剂,激活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从而实现由单一投入向生态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创共享15。3存量绿地更新的逻辑框架3.1空间维度:存量绿地的尺度层级城乡绿地由园林植物、群落配置、布局形态及环境要素复合组成,相比于传统的增量绿地建设,存量绿地在资源布局、物质载体、功能供给等多方面,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问题。有必要着眼城市尺度、绿地尺度和场地尺度等不同空间层级,重构空间组织关系,形成带动全局的内聚性活力和更新张力14。城市尺度主要是从宏观视角下,优化完善城乡绿地生态系统格局,科学规划各生态要素,提升公园绿地综合效益。绿地尺度包括公园绿地、区域绿地、生态林地等不同类型绿地,需要结合市民具体的绿色福祉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运营管理和功能性更新方向。此外,存量绿地更新不代表绿地拆毁重建,因此应以有必要更新的最小单元为对象,如铺装场地和植物群落等场地尺度单元,以科学、生态、节俭为原则进行精准更新,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等更新净效益最大化,以点带面推动形成的绿地格局的功能和特色互补(图 2)。3.2时间维度:存量绿地的生命周期城乡绿地作为生态有机体,其建设和格局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绿地生命力的存续和发图 2城乡存量绿地更新逻辑框架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展则将经历更长的发展过程。存量绿地不同于以往的绿地建设,其更新的对象通常是已经运作十多年乃至数十年的已建成绿地,或多或少存在设施、空间、环境及风貌等各方面逐渐老化的问题。在未来城镇化发展减缓和信息化加速阶段,绿地及设施的自然老化和使用者的观念变化,使相对时间流速下,存量绿地的更新机会增加17。不同的空间建设和管护情况,更新介入方式和时间差异,也造就了存量绿地生命周期的复杂多元性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各绿地实际情况,从全局、动态、联系视角出发,判断存量绿地所处的生命周期时段,整体考虑不同阶段存量绿地的更新重点及其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更新过程中伴生的潜在负面影响18,推动城乡绿地植物、景观、功能的品质提升。3.3功能维度:存量绿地的多元价值在未来城市集约化、品质化发展过程中,存量绿地的更新优化不再将土地扩张作为主要动力,而转向功能调整与资源重构,以及高质量、可持续的绿地功能性更新经营19。按照存量绿地功能的出现方式和时间,可分为既存功能、使用功能和新生功能。既存功能指伴随绿地建设自然产生的功能,如提供环境美化、缓解热岛等生态功能。使用功能是指绿地中各类场地、设施可提供的休息、运动等功能。新生功能大多由使用者自发赋予,如慢跑、野餐、露营等。其中,既存城市更新马嘉等: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66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 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2 2023功能衰退、植源性污染等负面环境影响、设施场地等使用功能的老化退化、新生功能的弹性对策等,都是存量绿地功能更新的重要靶点。因此,结合植被更新、场地优化、设施完善、功能植入等“针灸式”微更新手段,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游憩利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不断提升绿地的各类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选择度高、个性化强的生态产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