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古典
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目 录录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文献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 第三节 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上上 编编 第一章 文献一般 第一节 文献的材料 第二节 文献的形制 第三节 册页文献的装帧形式 第二章 版本学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第二节 版本学释名 第三章 校勘学 第一节 校勘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校勘学释名 第三节 校勘方法 第四节 诗歌异文的校勘 第四章 目录学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目录学释名 第四节 历代目录学文献选介 第五章 文献分类法 第一节 文献分类 第二节 四部分类法 第六章 经学 第一节 经与经学 第二节 经学的发展与经典合称 第三节 石经 第四节 议奏 第五节 学派 第六节 谶纬 1 第七章 辨伪学 第一节 伪书 第二节 辨伪学 第三节 辨伪文献选介 第八章 辑佚学 第一节 文献的散佚 第二节 辑佚学 第三节 辑佚文献选介 下下 编编 第一章 类书 第一节 类书及其功用 第二节 类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历代类书选介 第二章 总集 第一节 总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总集的分类 第三节 历代总集选介(上)第四节 历代总集选介(下)第三章 丛书 第一节 丛书及其功用 第二节 历代丛书选介 2 序序 徐有富 由于清政府大力征书、编书、禁书,并编出了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及宫廷图书馆善本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后编二十卷;广大知识分子也努力藏书,整理古籍。作为从事这些活动的基础知识,文献学一时成了显学。即以书目为例,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史部目录类共著录清代目录 995部,未见著录的书目当然更多,由此不难看出清代目录学及文献学的盛况。现代学界也非常重视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如胡适编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编过国学入门书及其读法,其他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事。汪辟疆写于 1934 年 2 月的目录学研究序称:“目录学既为治学之门径,而近时高级中校以上学校,多列为必修科;学子重视,几埒国文。”改革开放以来,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将文献学知识作为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很多学校都为本科生、研究生开了文献学、校雠学、史料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等各种文献学课程。本书作者陈冠明教授所工作的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从 92 级本科生开始就一直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就是一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过去的一些文献学著作,内容多集中在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一些文献学著作,已不断有所突破。从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到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大致反映了这种变化的过程。本文作者也认为“古代文献学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分支包括校雠学,或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以及古籍分类学、辨伪学、辑佚学、标点学、注疏学等等。”为了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本书下编系统介绍了类书、总集、丛书,应当说这也是文献学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三者均系重要的文献类型,确为资料的渊薮。作者还将目光投向缩微胶卷、磁带、磁盘、光盘等新型文献载体,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交流渠道,以便让学生注意运用更科学、更便捷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利用原有讲义加工而成的,一些谈自己心得体会的内容,恰恰是值得重视的。如校勘学部分诗歌异文的校勘一节,征引丰富,分析细致,对从事诗歌校勘,或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诗歌,均有参考价值。本书下编采用提要的方法对重要的类书、总集、丛书,作了系统而明晰的介绍,对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显然是有帮助的。文献学的繁荣需要依靠很多人的努力,本书有机会出版,一位朋友命我写篇序言,难以推辞,遂说了上面这些话。2002 年 9 月 21 日 3 绪绪论论第一节第一节文文献献文献,文指文化典籍,献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之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解为“文章贤才”。所谓“贤才”,即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阅历,见广识多,许多材料,特别是史料,都是靠他们口耳相传。说文对“古”字的解释是:“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口”即是十口相传的意思,指时间上的纵向相传。上古没有纸张,记载很不容易,所以许多史料都是靠口耳相传。用“文献”二字自名其专著的,最早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氏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其自序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也讲得十分明了,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名流口传议论。明谢肇氵 制 滇略卷六献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志乡贤也。”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献”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所谓的“文献”是取它“文”这一层涵义,“献”的涵义已淡化消失。“文”包括甲骨、金石、简策、缣帛,直到纸张(最高阶段)等材料之上所写的文字,用辞海的释文来说,就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如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明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文献具备三个属性,一、物质属性;二、信息属性;三、符号属性,即文字属性。而这三个属性,文字是第一位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21 页)有了文字,才有了文明,才有了体现时代文明的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新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运用,“文献”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国际通用的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对“文献”的释义是:“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简言之,就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而这个载体与传统上以纸张为最高阶段的载体,其内涵发生了变化,它的外延扩大了。但不管如何发展,以纸张为载体,仍将得以维持,而且将永远维持。作为古典文献,尤是如此。对于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古典文献学,离开纸质载体,就无从谈起。尤其对于版本学、校勘学而言。从二十世纪初起,文献的材料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光记录,即感光材料胶卷、胶片,即用摄影方法保存文献。几乎在同时或稍早(1900 年)出现了磁记录,即磁性材料磁带、磁盘,这是将声响、图象和数据变成电信号使磁性材料发生选择性磁化以保存声音、图象和数据的方法。至四十年代,出现了电记录,即电子存贮器,用计算机操作程序来存贮文献。4 这些以科技革命为基点的新型载体,与传统载体相比,尽管仍具备物质属性与信息属性,但从视觉(直视)看,符号属性消失了,符号为光、磁、电所代替。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器械将光、磁、电转换成或还原成文字。这是传统学科面临的新问题。第二节第二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学科。古典文献学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其分支包括校雠学或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以及古籍分类学、辨伪学、辑佚学、标点学、注疏学等等。我国文献源远流长。历史上,从甲骨文、金文、简策、帛书,发展到写本、刻本、活字本,直到近代的铅印本的整个情况;以及每个历史时期文献积聚和散佚、收藏和流通,整理和分类等情况,这些都属于文献学研究的范畴。从现状说,我国现存约八万种古典文献,这些存世文献的体制、类别、结构、内容等十分繁杂,必须加以整理、研究,这些都属于文献学研究的范畴。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这个“新发现”,主要是指文献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敦煌写卷、故宫档案、金石、简策、帛书等发现,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甲骨学、明清档案学、敦煌学、简牍学等举世瞩目的全新学问,这些也都属于文献学研究的范畴。从学科来说,由于文献学涉及文史,所以有文学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当然,还有其分支,文学或历史版本学,文学或历史校勘学,文学或历史目录学等。在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凡从事研究、整理文献的学者,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实际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当然,这是指古代而言,在现代,这两者的主从关系是不能混淆的。对于文献学研究的范围,由于认识的不同,确定义界的分歧,除了主体部分如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以及古籍分类学、辨伪学、辑佚学等较为一致外,其余则差异很大。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对文献学的定义是:“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重点在于文献的编、刻。1982 年,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所涉及的内容有:文献的积聚与散失,源流与分类,类别与体式,四部书的构成及其演变,类书、丛书与辑佚书,文献目录与解题,版本、校勘与辨伪,古典文献的收藏与阅读等。重点放在图书馆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所涉及的内容有:古代文献的材料,古代文献的散亡,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版本,校勘,目录,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等。所谓“重大任务”是“编述中华人民通史”,并附中华人民通史“编述提纲”。重点在于文献的整理与编述。本教材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所以,本书的重点在文献学的主体内容如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以及古籍分类学、辨伪学、辑佚学等,在阐述或举例过程中,尽可能或有意识地向语言学文献、文学文献倾斜、靠近。首先在内容的设置方面经过慎重的抉择筛选,凸现语言、文学的内容,尤其是古代文学的内容。将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学术界的共识。如“校勘学”章节,我们特增诗歌异文的校勘一节;“版本学”章节,强调文学作品集的版本,还有诸如雕版印刷与南宋“江湖诗派”的形成等内容。下编的三章,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搜集资料,类书、总集、丛书都是原始资料5 的渊薮,而我们的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上不知道如何从原始文献中搜集资料,大多是从专著、杂志上找、抄现成的论著。其中“总集”一章,全面介绍文学总集,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必要补充。第三节第三节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学科。说得通俗一点,是一门研究书的学问。作为读书人,尤其是中文系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读书人”,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文学,学习古典文献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和语言学都有着紧密的互补关系,学科之间相辅相成,结合则两全其美,分离则两败俱伤。假如没有古典文献学研究作基础,穿凿、空疏将不可避免。学界大家、巨擘都是先从文献学入手,最终臻于学术高峰。如吕叔湘先生、夏承焘先生、唐圭璋先生、程千帆先生等莫不如此。中国语言学界泰斗、前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汉语大词典首席学术顾问吕叔湘先生(1904.121998.4)在给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作学术报告时说,中文系学生对于 Noam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知道与不知道都无关系,知道一点更好;但古典文献学不能不学。吕先生认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程中,最必要、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古典文献学(北京大学 1959 年设立古典文献专业)。吕先生有专著三十余种、译著十余种、论文数百篇。在汉语语法论文集所附的引书目录中,各类白话资料达数百种。从体裁上看,举凡笔记、小说、佛经、野史、诗词文集、释儒语录、变文、话本、平话、诸宫调、散曲、杂剧等,无不备载。他对近代汉语资料的开掘,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空前的,为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