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农村
土地
流转
制度
环境
农户
行为
机制
创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 方文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中 方 农村 土地流转 研究中国 F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方 文 著责任编辑 陈丽霞封面设计 春天 书装工作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印 刷 富阳市育才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畅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序 言在我的印象中,为别人的书作序,特别是为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专著作序,历来应该是同行中执学术牛耳之尊者,或者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著述等身之巨匠。本人虽不能自谦为不才无学,但也总觉得才疏力薄,因此应承作序,还真有点惶恐不安,生怕无以塞责。但阅读书稿后,甚为庆幸。近几十年来,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成果,虽不能说浩如烟海,但也可以说是众嚼无数的问题。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虽不乏精工之作,但在由方文副教授主持,胡哲平、刘宗让等同志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枟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枠一书,仍能使人眼前一亮。这一研究成果,无论是对立题背景的认知,还是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理论模型的建立到数据、资料、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都可以说达到了精耕细作的程度,所以呈现给我们的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土地问题是一个亘古永存的话题。人类不仅仅经济活动依赖土地,可以说人类因土地而生,因土地而存。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威廉 配第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基于此,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土地的治理从来都是社会治理中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过:“地者,政之本也,故地可政也,地不平均调和,则政不可正也。”管仲将土地管理制度看做是国家政体根本的观点,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名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土地资源配置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制度上进行,土地制度历来也都伴随着革新和变革过程。中国社会的变革过程基本上都围绕着土地问题展开,“耕者有其田”几乎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核心目标。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中团结革命队伍、创造革命动力的根本举措。开始于 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虽然其物质载体定位在工业化,但现代化的最终实现仍然要有赖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界、理论界和实业界一直关注着农村土地制度问1中国农村 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题,改革开放的起始点就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则是始于 世纪末,在农业产业化问题被提上改革日程之后。此后的研究进程和理论成果,以及成功的事例,本书的文献研究中已有较详尽概述。方文的这部著作,引入产权制度理论,从产权制度理论的一般原理出发,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主要是产权制度)安排的演化机制,探寻制度变迁的动因和由此产生的效应,分析其中的缺陷,进而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并从界定农村集体土地的内涵和外延出发,研究土地流转问题。在参照性理论选择和研究技术路线上,应该说较为合理科学。客观地说,在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引入产权理论,并非是本研究成果首创。世纪 年代以来,专家学者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半注意到了引入产权理论。本著作的研究突出之处在于,研究中将引入的理论置于历史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中充分注意到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实证方法审视现实。因此,其研究结论能够给人以坚实可靠之感觉。本书的研究内容丰硕,体系较为完整,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内容(农用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未用地流转)、不同流转形式(所有权流转、使用权流转)等分别加以具体的研究,针对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和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成果如能在提出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上更细化一些,则不仅能大大提升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使本研究更为丰满。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真理不可能穷尽。不要说客观的经济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即使已经暴露的问题,要用一个课题研究来解决,也显得苛刻了。希望本研究成果能给同仁,给政界和业界以启迪,也就实现课题研究者们的初衷了。余荣华 年 月于杭州2 目 录C O N T E N T S第一章 绪 论()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内容结构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制度、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制度的绩效()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变迁及其效应()现有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绩效评价及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治理结构()简要的小结()第三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和特点()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农村土地流转的类型()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与城乡统筹()1中国农村 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第四章 农用地(农村承包地)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含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向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研究个案()第五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含义和形式()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收益及其分配()完善现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收益分配的对策和建议()农村宅基地流转()第六章 农村未用地的流转()农村未用地(四荒地)及其流转()“四荒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完善“四荒地”流转的对策机制()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主要的政策建议()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参考文献()附 录 农户土地流转基本情况调查表()后 记()21 绪 论1 1 选题的背景“土地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重要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方式的改进并因此而引起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并且它又是同农业结合着的,而农业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方式。”威廉 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中国有着漫长的 多年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土地之于农民、之于农业的影响更为深刻。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问题也始终是中国“三农”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和起点的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并进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的不同形式的流转,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价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是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基本途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农村土地作为由农村和农民所掌握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与农民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社会资源,也日益成为农村深化改革的焦点所在。特别是随着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因土1孟勤国:枟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枠,法律出版社 年版。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枠(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枠,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中国农村 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导致的用地供需矛盾而引发的种种矛盾成为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土地流转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土地流转的动因、形式和绩效,剖析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矛盾,进而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提供基本的思路。土地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之一,因而土地流转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任何生产要素的流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进行的,而且不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这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其发挥的功能。因此,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必须考察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制度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虽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形成的差异对中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国民经济在任一部门都难像农业一样,既为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如此丰富的实证资料,也为中国农地制度创新过程中,如何“摆平”诸多的变量约束颇感踌躇。同时也深深感到:纯粹的制度经济学与东方社会,尤其是与东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磨合”将是漫长的,所以很难用规范的制度经济学语言来界定不断发展中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制度作为社会的一套游戏规则,规定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决策,并通过人的行为决策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架构,也为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因此通过吸收和总结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实条件,揭示中国农村制度安排的历史演变及其与经济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既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也是从理论方法上对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一种提升,为研究中国农地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更为具体的理论思路。同时,面对纷杂的理论争论和汗牛充栋的理论成果,希望进行耐心的梳理和细心的求证,抛弃那些似是而非的推理与结论,合理评判中国农地的制度建构和正在进行的制度变迁,从而对中国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在我国特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下,“农户从社会学意义来看,是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共同体的组成单位;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农户就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土地是农户2骆友生、张红宇:枟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枠,枟经济研究枠 年第 期。唐文金: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枠,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版,第 页。1 绪 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又是农户的职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载体。因此,农户行为与土地流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行为不仅对土地流转的规模、形式、方向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制度变迁中的行动团体,一方面,其行为受现存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又会改变制度安排的偏好结构,从而引起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受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国家相关的农业政策和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等外在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农户的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法律认知水平等自身微观因素的影响,甚至农户的主观意识,如兴趣、偏好、观念等也可能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使农户克服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作出逆向选择。例如,一些老人将种地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消遣,而并不考虑经济上的收益。通过考察农户行为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对于在土地流转中如何协调好促进土地流转与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考察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宏观外在制度环境因素和微观的农户内在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和对策。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 2畅1 国内研究评述近年来,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以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和缓解日渐凸现的土地供需矛盾已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