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蒙学经典:袁氏家训·增广贤文·幼学琼林.pdf
下载文档

ID:2360300

大小:1.11MB

页数:1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 经典 家训 增广 幼学琼林
中华蒙学经典:袁氏家训增广贤中华蒙学经典:袁氏家训增广贤文幼学琼林文幼学琼林 张红霞,叁壹 太白文艺出版社 2 目目 录录 袁氏家训.3 自序.3 卷上.4 睦亲.4 卷中.23 处己.23 卷下.41 治家.41 增广贤文.52 重订增广贤文(清周希陶).65 平韵.65 上韵.80 去韵.83 入韵.88 幼学琼林.92 卷一.92 天文.92 地舆.93 时序.95 卷二.96 兄弟.96 身体.99 衣饰.101 卷三.102 人事.102 贫富.106 饮食.107 珍宝.108 3 袁氏家训袁氏家训(宋代袁采)自序自序【原文】近世老师宿儒多以其言集为语录,传示学者,盖欲以所自得者,与天下共之也。然皆议论精微,学者所造未至,虽勤诵深思,尤不开悟,况中人以下乎?至于小说、诗话之流,特贤于己,非有裨于名教。亦有作为家训诫示子孙,或不该详,传焉未广。采朴鄙,好论世俗事,而性多忘,人有能诵其前言,而己或不记忆。续以所言私笔之,久而成编。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乃锓木以传。昔子思论中庸之道,其始也,夫妇之愚皆可与知,夫妇之不肖皆可能行。极其至妙,则虽圣人亦不能知,不能行,而察乎天地。今若以察乎天地者而语诸人,前辈之语录固已连篇累牍,姑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人或好恶不同,互是迭非,必有一二契其心者,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圣人复起,不吾废也。初,余目是书为俗训,府判同舍刘公更曰世范,似过其实,三请易之,不听,终当从其旧云。淳熙巳亥上元三衢梧坡袁采书于乐清琴堂。【译文】近来,一些先生、学者大都将自己的言论集结为语录,让年轻人去学习。这大概是他们想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学习所得,拿出来供天下人作为参考。但是,这些书的道理讲得精深微妙,即便是很有智慧的读书人如果学习造诣不深,即使勤奋诵读深入思考也还是不能理解,更何况一般人智慧和学问都不太高,他们怎么能够读懂呢?至于小说和诗话之类,虽然很显示作者自己的才华,但对于名教没有什么补益。也有的人写家训一类的书传给自己的子孙,但也许因为不太完备详细,流传不广。我这个人浅陋粗鄙,但喜欢议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可自己又很健忘,有时别人当着我的面背诵我先前讲过的话,而我自己反倒不记得这些话了。于是,我将我平时说的一些话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竟然集成了一本书。我写成后,借去抄录的人居然有很多,我应接不暇,只好刻版印成书让它去流传。从前子思谈论中庸之道,刚开始,即使是一般百姓中那些愚笨的人也能明白,一般百姓中那些不贤惠的,也能按照其中的道理去行事。当它发展到非常玄妙的境地时,即便是有才德的人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按他说的道理去行事,而只能求之于天地。现在,如果要说那些高深难懂的东西,前辈先贤们留下来的语录已经是连篇累牍了,所以我只把这些一般夫妇都能明白而且能够施行的话语告诉世人,让那些农夫野老、深闺中的妇女都能了然于心。人们的好恶、口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不对,但也肯定有一些能够合他们的心意,或许可以借此平息纠纷,省去刑罚,进而使民风变得淳朴。这样,我做这么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即使是圣人复出,也不会将我当成一个没有用的人了。起初,我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俗训,我的同学、府判刘镇将它更名为世范。好像有点言过其实,我再三请求改名,他不听,于是我只好听从他的意见了。淳熙巳亥上元三衢梧坡袁采写于乐清县琴堂。4 卷上卷上 睦亲睦亲【原文】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挐,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孰思之。【译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与兄弟有相处不融洽、不和睦的。父与子之间,有的是因为父亲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太过苛刻,兄与弟之间,有的是因为相互争夺家产财物。有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并没有求全责备、争夺财产,却很不和睦,周围的人看见他们不和,有的便从这种不和中分辨是非,最终仍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宽容缓和,有的偏颇急躁,有的刚戾粗暴,有的柔弱胆小,有的严肃庄重,有的轻糜浮薄,有的克制检点,有的放肆纵情,有的喜欢闲雅恬静,有的喜欢纷纷扰扰,有的人识见短浅,有的人识见广博,他们的禀性气质各有不同。父亲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子女合于自己的脾气,而子女的脾气未必是那个样子;兄长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弟弟合于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们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他们的言语与行动也不可能相合。这就是父与子、兄与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况且大凡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方认为是正确的,一方认为是错误的;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一方以为应该急,一方以为应该缓,观点竟是这样的不同。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导致争吵与论辩,争吵、论辩不分胜负,这样三番五次,乃至十次八次,那么不和就会自此产生,有的竟到了终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如果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做父亲和兄长的对子女、弟弟通情达理,并且不苛求子女与弟弟与自己相同;做子女和弟弟的,恭敬地追随着父兄,却并不期望父兄只听取自己的意见,那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必定相互和和气气、有商有量,没有乖离争论的祸患。孔子说:“对待父母,屡次婉言劝谏,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还必须恭恭敬敬,不违背父母,仍然在做事的时候无怨无悔。”这就是圣人教给人们和家的最重要的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若各能反思,则无事矣。为父者曰:“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为子者曰:“吾今日为人之子,则他日亦当为人之父。今父之抚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异于吾之父,则可以俯仰无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负于其子,亦何颜以见其父?”然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此无他,5 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然则自反之说,惟贤者可以语此。【译文】在社会生活中,父与子之间,有的彼此不思虑自己的职责,却责备对方,这是导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与子各自都能反思一下自己,那么就会相安无事。做父亲的应该这样说:“我现在做人的父亲,从前曾经是别人的子女。大凡我原来侍奉父母的原则是每事求尽善尽美,那么做子女的就会有所闻见,不等做父亲的去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明白怎样去对待父母了。倘若我过去侍奉父母未能尽善尽美,却去责备孩子不能做到这些,难道不是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吗?”做儿子的应该这样说:“我今天作为别人的儿子,日后肯定会成为他人的父亲。今日我的父亲这样尽心尽力地抚养培育我,并且为我付出许多心血,可以称得上是厚爱了。日后我对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与我父亲待我的程度,才可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如果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有负于子女,更无颜面去见父亲。”世上的人善于做儿子的,常常也很善于当别人的父亲,不能够孝敬父母双亲的,也常常想虐待子女。这其中没有别的道理,贤达的人能够自我反省,那么就会做事稳当少出差错。不贤达的人不能够反省自己,做儿子多怨恨,做父亲多暴戾。那么自我反省的道理,只有贤达的人才可以谈论。【原文】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盖中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妇或不顺,妇顺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致之。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爱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至如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译文】过于慈祥的父亲容易造就败家子,儿子的孝顺有时却并不被父亲所觉察。大概依平常人的性情来说,碰到强大的事物就会回避,遇到软弱的事物就会肆意放纵。父亲严肃,儿子知道自己该畏惧什么,那么就不敢胡作非为;父亲宽缓,儿子对一切事物都持轻视态度,因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对于儿子的不肖,父亲多宽容;对于儿子的谨慎诚实,为父的有时责备不已。只有贤明智慧的人才没有这种祸患。至于那些兄长友爱弟弟,弟弟却不敬重兄长的,弟弟尊敬兄长,兄长却并不爱惜弟弟的;丈夫正派,妻子却不和顺,妻子和顺而丈夫不正派的,也是由于一方强大了,另一方就会弱小;一方弱小,另一方就会强大,这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做父亲的,如果能将他人的不肖子与自己的儿子作比较;做儿子的,如果能将他人不贤达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相比,那么父亲慈祥和顺,儿子就会愈加孝顺;儿子孝顺,父亲就会更加慈爱,这样就避免了偏颇的隐患。至于兄弟、夫妇之间,如果也都能以他人的缺点与自己亲人的优点去比较,那么还怕自己的亲人对自己不友爱,不恭敬,不正派,不和顺吗?【原文】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惟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译文】自古以来的人伦关系,贤达和不肖相杂。有的父子不能够都做到贤达,有的兄弟不能够都做到友好,有的丈夫随便放荡,有的妻子悍厉粗暴,很少有哪个家庭能免此患。即使是圣贤之人也无可奈何。正如身上有脓疽疮,虽然甚为可恶,却不能够除去,只应该以宽怀之心来对待。如果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么对待此事就会非常坦然。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难以言说的就是这些。6 【原文】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译文】儿子对于父亲,弟弟对于兄长,犹如军队里的小兵对于将帅,官府中的小吏对于官长,奴仆婢女对于雇主一样,不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每件事都想争论出是非对错。如果父亲、兄长的言论行动失误明显得几乎不可掩饰,儿子、弟弟仅止于和颜悦色地多次规劝。如果父兄把歪曲之理加在子弟身上,子弟也应该顺从地承受,而不能当面争辩。同时,做父兄的又当自己反省自己。【原文】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尔。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译文】人们常说家庭能够长久保持和睦的原因,在于能够忍耐,然而徒知忍耐而不明白如何去忍耐,其中的失误会更多。大概忍耐中有的具有隐藏蓄积的意思。别人冒犯了我,我埋藏隐蔽而不发露,这种做法仅适用于一两次罢了。积蓄的越多,发泄之时,越像洪流决口,不可穷尽。不如将愤懑随时发泄,随时调解,不存留于胸中为好。并且自己安慰自己,不妨对自己说:他这样做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